簡談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

大家都殺人,在世界上,現在殺人,過去也殺人,血像瀑布一樣的流,像香檳酒一樣的流,為了這,有人在神殿裡被戴上桂冠,以後又被稱作人類的恩主。

——(拉斯科爾尼科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簡談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

託斯托耶夫斯基是19世紀俄國的著名作家,《罪與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為他贏得了世界性的榮譽,他也憑此躋身為世界文學巨匠。

小說主要描寫窮大學生拉斯克尼科夫受無政府主義思想毒害,認為自己是超人可以為所欲為。迫於生計,他用斧頭殺死心狠手辣的放高利貸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無辜妹妹麗莎維塔,製造了一起震驚全國的兇殺案。在經歷過內心痛苦的懺悔之後,他最終在基督徒索尼亞姑娘的規勸下投案自首,最後從輕發落,判決流放到西伯利亞8年。

簡談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

小說中的主人公與作者的真實經歷有不少重疊部分。比如 :作者曾因為牽涉到反對沙皇的革命活動而被捕並處以死刑,在行刑前一刻才被判為流放到西伯利亞服刑10年。在思想方面,作者曾沉迷於空想社會主義,後於服刑期間自我反省,開始篤信宗教。這也與小說主人公受無政府主義思想毒害後殺人後內心情感的波拉動起伏,自我懺悔並接受宗教救贖不謀而合。

結合時代背景,19世紀中期俄國社會矛盾激烈,危機四伏,沙俄專制殘暴的統治和資本主義的精神危機,讓社會底層的小人物走投無路,揭示了生活在這種病態社會里,人性的墮落與毀滅和人格的精神分裂。正如尼采所說“上帝已死”,宣告理性時代的終結。

簡談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

小說主人公一方面是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窮大學生,他幫助害肺病的窮苦同學維持生活,照顧亡友老邁的父親長達半年之久,救出師傅房子中的兩個孩子自身卻被燒傷,這些都體現了他人性中善的一面。然而同時他又性格陰鬱,孤僻不凡,不甘心做個“平凡人”,竟行兇殺人,並把人當做獅子來看待,可以說是冷漠無情,麻木不仁也不為過。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衝突,使主人公不斷動搖自己的“理論”(即關於“平凡的人”與“不平凡的人”的觀點)的肯定與否定之間。最終他的人格中的主導面佔據了優勢,推動了他否定自己的“理論”。但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相當漫長的內心博弈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索尼亞起了很大的作用,是索尼亞對宗教的虔誠最終感化了他。然而索尼亞是社會上人人歧視的記憶,卻代表著高度的聖潔與救贖,頗具象徵性。

託斯托耶夫斯基大量運用人物的心理描寫,並著重於行為發生的心理活動過程。這種心理效果的逼真程度,乃至引起患者的生理反應是極具藝術特色的。這種深入靈魂的拷問和宗教哲學的思考,使他的作品極具辨識度,非常值得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