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與人類力量轉型——賀君山

分工與人類力量轉型——賀君山

本圖片由袁宏建先生授權使用。

分工與人類力量轉型

生命力量的運用,是與生命追求其生存和繁衍目標的實現相關的——考察自然狀態下生命力量執行的方式,基本上就是圍繞生存和繁衍這二大目標而展開的。覓食、交媾、哺育後代和逃避天敵,就成為普通生命運用其力量的主要方式——而這種力量的執行,其實就是圍繞著二個目標而展開的,即生存和種族繁衍。當然,普通生命在自然的環境下,力量運用的形式,讓我們印象深刻的主要是物種間的那種力量博弈和生死競逐——而同類之間的力量博弈則主要體現在雄性對於交媾資格的爭奪,當然這種力量博弈的強度是弱於不同特種間的那種生死博弈的。草食性動物覓食的行為似乎沒有那麼殘酷——畢竟草作為一種植物,無法遷徙,草食動物的啃食似乎顯得很平和,但其實也是對植物的一種傷害——植物究竟能不能算得上生命大家庭裡的一個成員呢?我個人想擱置這種爭議。有一些對植物自我保護機制的研究,得出了一個有趣的結論,即植物其實是對這些草食動物的傷害有自我保護的方法的。非洲有一種植物,它是一種長頸鹿的主要食物——研究人員發現,當長頸鹿啃食它的葉子時,這種植物就會產生一種葉酸,這種葉酸對長頸鹿是有毒的,如果葉子裡含有葉酸,葉子味道就會變差,長頸鹿就會停止吃這棵樹上的葉子,而改吃另一棵樹上的葉子。但這種葉酸具備良好的揮發性,它會揮發到空氣中,再由風將它吹到後面的樹上——那些樹會因為空氣中的葉酸分子的刺激,也產生葉酸,結果這些樹的葉子的味道也變差了。而長頸鹿也是沿著逆風的方向來啃食樹的葉子的。非洲土著一直想人工飼養這種長頸鹿,他們將長頸鹿圈起來,只能吃有限範圍內的那種樹的葉子,由於選擇範圍變小,長頸鹿就被迫吃那些產生了葉酸的味道變差的葉子,結果久而久之,這些長頸鹿就會因為葉酸中毒而死亡,結果導致了人工飼養的失敗——這種植物的自我保護機制非常隱秘,沒有現代化學的研究方法,是根本就不能發現的——當然,究竟自然的環境裡,那些看似靜悄悄的一動也不動的可憐的植物,當它們被其它動物啃食時,還有一些什麼樣的奇特的自我保護機制來阻止傷害的發生——也許還需要科學家的進一步研究……

動物力量執行的機制是基於它們簡單和直接的慾望,並且動物的力量相對而言是非常的弱小的,它們與環境的互動,只是環境結構的一種微調,根本就無法改變環境本身的那種宏大的格局,因此動物本身力量的執行其實是不受任何約束的——唯一的約束就是它們力量的強弱。當動物力量不及時,它們就無法追求其目標的實現。在自然的環境裡,天天都在上演著殘酷的生存殺戮——這些被殺戮的生命,就可以視為它們力量的弱小,而成為了強勢生命口中的食糧。這是自然執行裡,生命力量執行方式所必然存在的情形,假設那些以其它生命為食的肉食動物,無法透過殺戮行為來獲得食物,則它們就會滅亡,這樣,草食性動物就會大量的繁殖,結果就會導致植物被大量啃食,結果就是植物滅絕,最終,這些草食性的動物自身也會因為食物匱乏而滅絕——自然的生態鏈中,保持著一種動態的平衡,就必然需要一些草食性動物被肉食性動物捕食,從而使得植物、草食動物、肉食動物之間保持某種數量的平衡關係,這種平衡,就能夠讓上述三大類的動植物都能夠維持生存和繁衍,這就構成了這個星球上生命現象的繁榮——這是一種彼此力量保持在一種動態平衡基礎上的生命現象的延續,當然也是生命力量運用的一種平衡態……

人類本身是自然秩序裡力量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但人類因為其透過智慧而獲得對變化的認知,從而產生了與變化互動方式的改變,他們拉長了與自然變化互動的鏈條,並透過成員之間廣泛和深入的合作,能夠從自然的環境裡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從而使得他們不僅有力量追求生存和繁衍目標的實現,還能夠實現更豐富的精神和文化目標——而這些精神和文化目標,其實是自然的環境裡不曾出現過的,並且他們基於認知而與自然的那種深化的互動,以及他們自身廣泛和複雜的合作行為,其實也是自然的環境裡所不曾有過的——這樣,人類的這種追求精神與文化目標實現的行為方式,以及基於認知指引而透過合作形成的從自然環境中獲取資源的方式,就都是一種自然環境裡不曾產生的新型的行為方式——這些行為方式當然也是一種力量的有效運用,但這種力量的有效運用,與自然環境裡那些普通生命的力量運用,是有差別的,我們視這種力量運用的差別性,視為人類社會里,力量執行的獨特特徵,即人類力量的執行,與自然環境下的力量執行是具備差別特徵的,人類事實上完成了他們在社會上力量執行的轉型……

當然,我們考察人類社會的力量執行,主要是考察他們獲得資源的方法差別性——因此人類經濟行為的力量執行,才構成人類力量執行的主要方向。自然環境裡,生命的力量執行也主要體現在它們獲得生存資源這一目標的實現上——只是生命力量執行的特徵相對比較單調,即只是一種力量的基於天性的執行,如肉食動物就透過強力而捕食那些力量相對弱小的其它動物,而其它動物就只有透過逃跑來追求生存——即自然環境下生命力量執行的特徵其實是非常單調和簡單的,沒有什麼複雜性的存在。但人類力量執行的特徵,就完全不同於自然環境下力量執行的那種特徵,即使人類的世界裡,依然存在那種力量相互競逐的情形,但這種力量相互的競逐的形式,只在很小的範圍內得到應用。大部分的時候,人類透過認知而指引的力量執行,是完全不同於自然環境中的力量執行的,如人們營造房屋,修築道路,開劈田疇,種植莊稼,培養果樹,製造工具,寫作論文,登臺演講,分派工作,開會討論……這些形形色色的力量執行方式,在自然的環境裡是幾乎看不到的,但這些行為方式的展開,在人類的世界裡,與他們獲得資源的目標的實現是相關的,這一點與自然環境裡的力量執行是一致的——即人類只是體現在它們力量執行的特徵與自然環境裡力量執行的那種差別性,但最終為了獲得資源的目標是相同的。只是因為人類透過不同的行為方式來運用力量,能夠最終獲得他們所追求的資源,就才能讓這種力量執行的方式在社會合作體內生成——如果這種力量執行的方式,無法在合作體內獲得他們所需要的資源,人們就不會展開這種力量執行的方式,這樣,力量運用的轉型就不會實現。其實是人類獲得資源方法的差別性,引導了他們力量運用的轉型——而這種獲取資源的差別性,是基於人類認知而生成的。沒有人類的認知,這種獲取資源的差別性的方法就不會在人類世界裡出現——比方說,人類獲取糧食資源的方法,是基於他們認知的進步而改變的。最初,人類只是從自然演變裡,追逐那些達到了他們生存需求的資源——主要是植物。哪裡的植物果實成熟了,人們就去採食。這樣,人們就因為需要被動地追逐那些成熟的食物,而過著逐水土而生存的方式,這種逐水土而生存的方式,使得人們的食物資源長期匱乏,並且幾乎沒有積蓄,其所獲得的資源也有限。漸漸地,人們掌握了這些植物生存的規律,他們發現,可以透過主動的種植行為,來獲得穩定的糧食供應——於是人們就不再逐水土而居,而是定居下來,進行專門的農業種植,這就構成了人類農業文明的主要的行為方式——即開劈田疇,種植糧食,進入定居生活。那麼,圍繞著農業種植的行為,人們的行為方式必須發生改變,他們的力量運用,就必須為農業生產的有序性而進行轉變——即人類是基於他們所追求目標實現的、環境變化對他們力量執行的那種約束而形成相應的力量轉型的,沒有這種力量轉型的產生,人們相應的與環境互動的變化方向就不能實現,結果他們所追求的目標就會落空。當然這些力量轉型,與他們的認知的不斷深入,對自然環境中變化鏈條的理解拉長,從而使得他們的行為能夠在這種認知的指引下有序進行,即使這些行為大短期內看似乎是沒有收益的,但從更長期的變化鏈條來考察,依然可以與他們的目標實現建立起一種有機的聯絡——這種有機的聯絡,依然是基於人類的認知而產生的。因此,是人類的認知而改變了他們的行為方式,改變了他們力量執行的方法,從而使得一些在自然環境裡不可能出現的行為,在認知的指引下,在人類的世界裡出現了,人類的力量成功實現了轉型……

人類力量的轉型——是基於他們對自然與社會變化鏈條的拉長,而在整個合作體裡,社會合作系統支援他們的這種力量執行方式,並且能夠順利地實現他們所追求的資源獲得,從而使得這種力量轉型的穩定性得以在社會里生成——假設一種力量轉型,無法形成一種穩定的資源獲取,則這種力量的轉型就可能不會成功。人類在社會合作體系裡,力量執行的轉型,是與資源獲得的穩定性相關的,這形成了一種正向激勵。當然,這種力量轉型,主要是與人類社會合作體內,認知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相關,最終,人們會發現,他們的一切社會行為的展開,都不再是基於自然情境下的那種純粹的弱肉強食的力量執行方式,而是基於規則、文化觀念以及對自然變化的理解這些複雜認知指引下的全新的行為方式——而規則與文化觀念則成為社會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複雜的認知。型塑了人類的行為方式,也成功地實現了人類的力量運用在社會合作體系內的轉型……

這種人類力量運用的轉型,會產生一些與自然環境下力量執行完全不一樣的特徵,這種特徵主要是力量的強弱態勢的改變。即自然環境下的力量強弱,與社會環境下的力量強弱,發生了改變。自然環境下的力量的強勢方,未必是社會環境下的力量強勢方,這是人類社會力量轉型的一個重要的特徵。你會發現,在自然的環境下,獅群裡的獅子,它們的力量強弱,與獅子的力量大小正相關,誰力量越大,誰的力量就越強,則支配性也是隨著這種力量的強弱而進行的——當然,獅子也許不存在有效的支配性,而是在互動過程中,力量更強的獅子可能會優先進食,而力量較弱的獅子需要等強大的獅子進食完畢後再進食。但人類社會里,會存在一種支配和被支配的關係——人們會發現,這種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與物理力量的強弱是無關的,人類社會里,存在大量的物理力量的弱者,能夠支配物理力量的強者,即人類社會的力量強弱發生了改變,不再依賴物理力量的強弱來進行分別,而是一種另外的力量強弱的分類——這種另外的力量強弱的分類,其實是需要跨越這種物理力量的強弱的,但是,因為物理力量的強弱是一種事實上存在的關係,社會力量的強者,如果受制於物理力量的強者,則這種力量的強弱轉型就不能實現,社會透過一種公共支援系統來為這種社會力量的強弱進行加持,即支援物理力量的弱者來支配物理力量的強者,從而形成一種社會力量強弱的分野,這就構成人類力量轉型的一個重要特徵——即從人類步入他們的社會合作體之後,他們其實就不再是自然環境下那種基於簡單的物理力量的弱肉強食的力量執行方式了。而是基於社會獲取資源的方式的差別,而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力量執行方向,這種新型的力量執行方向,由於還需要社會力量的有效合作,這種有效合作需要一種成員之間的協調行為,從而使得協調中所存在的支配與被支配方式需要發生,因此人類就生成了成員間的支配方式——而這種支配方式是透過權力來進行的,於是權力就構成了人類社會力量強弱的一種新的分野——權力是由社會合作系統提供有效支援的一種人類新型的力量執行方式,構成了社會上力量強弱的一種新的分類方法——我們需要進一步對人類的權力執行進行系統解構……

人類完成了他們基於社會合作需要的力量運用的轉型,這種力量運用的轉型,也自然地生成了人類社會新的力量強弱的分野,這種力量強弱的分野,超越了我們通常所理解的自然情境下那種物理力量的強弱,但社會為這種新的力量強弱的分野,需要提供力量的支援,以防止物理力量的強弱來擾亂人類社會力量強弱的分野,因此就需要一個有效的社會支援系統來形成力量的分野——當然,前面我提及了一種直接的力量強弱的分野,即由權力所形成的力量分野。但這種力量的強弱,從更深的本質上而言,是與人類獲取資源的能力來決定的,即人類可以透過資源的分配而形成力量強弱的差別——貨幣所形成的對人類力量調動的方便性,其實構成人類力量強弱的主要和基礎的分野。而前面我所舉出的權力所形成的力量強弱,本質上依然是貨幣所形成的力量調動在那個社會合作的支援系統的有效執行在起作用。因此人類力量的強弱其實是由貨幣來有效形成的——當然,貨幣其實只是這個力量調動系統裡的一種技術支援——人類力量執行需要一種簡單的技術調動手段,這種技術調動手段就由貨幣來擔綱。即貨幣在人類社會里形成了一種方便的力量調動的技術手段——人類基於獲得貨幣的激勵而運用其力量,貨幣的多少就成為一個社會里力量強弱的表徵。

當然,權力與資源獲取能力的關係,我們還需要進行深度考察,而人類權力所形成的社會力量強弱,與貨幣多少所形成的力量強弱,從更深層的資源獲取上,它們其實是共通的,但在一個社會里,權力的大小與貨幣的多少也許並不構成一種直接的對應關係,而是權力所呈現的力量強弱,與貨幣所呈現的力量強弱,其實有時候是存在某種衝突的情形的,但根源在於人類社會認知對於其合作力量執行有序的理解存在問題,並非權力與貨幣之間存在一種力量強弱在社會執行中的衝突情形——這需要透過深化對社會執行合理性的理解,才能將這種衝突的情形,在認知層面有效化解……即權力的妄行,會淆亂貨幣所形成的社會合作體系中力量的強弱之勢,這是一種社會力量錯位執行的結果,並非權力本身可以超越貨幣所形成的力量強弱之勢,我們需要做的是約束這種權力對貨幣力量強弱的非理性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