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歷史:由簡入繁再入簡,如今是返璞歸真

從明朝至今,紫砂壺歷經600餘年,其器型和文化的演變可謂精彩紛呈!

明正德到嘉靖年間:

古人飲茶的方式發生了改變,紫砂壺開始在歷史上顯露頭角。在這一時期,紫砂泥開始規模開採,主要用以製作紫砂壺和紫砂罐。此時的紫砂壺,造型古樸,基本無修飾,工藝相對粗糙。

紫砂壺的歷史:由簡入繁再入簡,如今是返璞歸真

供春壺

明萬曆到崇禎年間:

時大斌等一大批優秀的紫砂藝人先後出現,對紫砂壺製作工藝進行了規範和整理。這一時期的紫砂壺,多取材於瓷器、青銅器或者自然界的一些物品,出現了很多物化藝術啟迪的紫砂壺。

此外,此時的紫砂泥料還並未進行分類,紫砂壺因使用混合泥料而會呈現夾雜黃色、紅褐色等大小各異的顆粒。落款鮮少能見印鑑款,而是以竹刀刻畫為主。

清乾隆到嘉慶、道光年間:

紫砂壺風格開始由簡單大氣向富有繁縟轉變,造型出現了“爐均釉”等華麗裝飾,融入了彩繪、描繪、貼花、鏤空等多種手法,更好的迎合了宮廷的雍容與富貴氣質。不過,生於乾隆中期的陳曼生覺得紫砂的本質應為質樸無華,因此,他設計了很多簡單自然的壺型,這些紫砂壺都深受世人推崇,後世稱為“曼生壺”。

紫砂壺的歷史:由簡入繁再入簡,如今是返璞歸真

曼生 半瓢壺

明代嘉慶之後:

在紫砂壺的設計中,逐漸了增加了銘文。因此,為了留出空間刻銘文,紫砂壺的壺面開始變得更加簡潔和寬大。所以,這一時期的紫砂壺精氣神兒十分飽滿。紫砂大師邵大亨所作的壺就是以大度不凡著稱。

紫砂壺的歷史:由簡入繁再入簡,如今是返璞歸真

大亨 掇只壺

由此可見,紫砂壺經歷了歷代無數紫砂大師的傳承,從發展之初的質樸到清中期的繁縟再到如今的簡潔大氣,越發的迴歸本質,越發的散發出迷人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