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理學、繪畫思潮的轉變,對宋代植物紋飾帶來何種影響?

宋代文化與唐代文化的豪放恢宏不同,宋代崇尚理學,崇尚人內心世界的思辨,因此宋代的藝術偏向於清麗溫婉。同時,宋代崇文抑武,文人士大夫的審美觀念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力,再加上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市民階層的產生,宋代平民文化在藝術建構中也佔有一席之地。

正是在這兩種文化的充斥及融合中,宋代上層高雅文化與下層平民文化交匯,從而使宋代文化呈現出五光十色的迷人景象。另外,宋代的繪畫思潮由院體畫轉為文人畫,這些都促進了宋代植物紋飾的寫實主義及寫意風格的發展。

同時宋代詩詞的美學,也促進了宋代植物紋飾的詩意化發展。

崇尚理學、繪畫思潮的轉變,對宋代植物紋飾帶來何種影響?

一、士大夫文化與平民文化的交匯

宋代文化具有特殊性。由於唐代是士族大家退出歷史舞臺,庶族透過科舉取士進入政界的時代,因此唐代是中國士庶階層的轉折期。在唐代之後,經過五代十國的分裂期,趙匡胤建立了北宋政權,在建立北宋政權之後,帝王重視文人士大夫,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階層地位很高,這一大批人的審美觀念也成為世人追求的一種風尚。隨著宋代經濟的高度發展,市民階層開始興起,促使了宋代平民文化的產生。

因此,宋代的植物紋飾受到了士大夫文化及平民文化的雙重影響。

首先,宋代在五代十國分裂的基礎上建立,宋朝的統治者趙匡胤從十國之一的後周發家,即從前朝的戰爭親歷而來,因此,他們非常注意吸收五代十國的戰亂分裂教訓,施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比如,宋代的賦稅遠遠少於晚唐和五代十國,而賦稅的減少也使得佃戶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係減弱。《宋史》記載:“賦稅自唐建中初變租庸調法作年支兩稅,夏輸毋過六月,

秋輸毋過十一月,遣使分道按率。其弊也,先期而苛斂,增額而繁徵,至於五代極矣。”

崇尚理學、繪畫思潮的轉變,對宋代植物紋飾帶來何種影響?

從《宋史》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晚唐和五代時期,由於各個節度使各佔山頭相互攻伐戰亂不斷,使得百姓承受了沉重的賦稅。而宋初的統治者在看到這種情況之後,主動的減免賦稅來減輕農民身上的負擔,《宋史》記載“宋制歲賦,其類有五:曰公田之賦,凡田之在官,賦民耕而收其租者是也。曰民田之賦,百姓各得專之者是也。

曰城郭之賦,宅稅、地稅之類是也。曰丁口之賦,百姓歲輸身丁錢米是也。”

可見,宋代的賦稅制度相比晚唐和五代十國來說減輕了很多,農民獲得了更大的人身自由。這就使人們可以在自己種地之餘的空暇時間裡去從事別的工作,農民不用依附於土地之上,這就給宋代的制瓷業和工藝品製造業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間接為宋代植物紋飾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宋代的工藝水平提高還有助於宋代經濟的空前繁盛及人們審美意識的提高,這就促使了市民階層的誕生及平民文化的興起。

宋代經濟上的空前繁榮促使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發達。在宋代的都市中,街市上處處都可以看到售賣各種商品的小販,人群來來往往,街道上到處都是酒樓和飯店等,並且宋代還提倡開夜市,這些都促進了市民階層的繁盛。北宋當時的都城汴京也是異常繁榮,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對當時的汴京做了一番描繪:

“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八荒爭湊,萬國鹹通”。

崇尚理學、繪畫思潮的轉變,對宋代植物紋飾帶來何種影響?

及至南宋,雖然領土相對北宋減少了很多,但是南宋的商品貿易更加繁榮,街道上除了酒肆和飯店外,還有其它商品的作坊和店鋪等等。而宋朝市民生意的紅火更加促進了其商品經濟的發展,宋朝生產的瓷器甚至遠銷海外,

這些都促進了當時宋代的經濟發展及平民文化的發展。

再次,北宋王朝建立之後,宋初的統治者吸取五代十國的藩鎮割據、武人跋扈的教訓,在政治上重用文人,實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從而加強中央的集權。為此,趙匡胤特意施行了“杯酒釋兵權”等奪兵行動,抬高了文人的地位,並誓言“不欲以言罪人”,

“不殺士大夫”和“優待文士”。宋太宗曾親口對宰相李昉說:“天下之大,卿等與朕共理,當各竭公眾,以副任用。”

為此,宋太宗曾一次貢舉取士多達五百多人。這些舉措都使得宋代士大夫階層興隆,使社會上形成了一大批文人士大夫階層。而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也成為一種社會時尚,影響著宋代工藝品的審美品格,乃至宋代植物紋飾的發展狀況。相對於唐代的進取精神,宋代的文人士大夫追求“隱逸”的生活,他們尋找理想化、田園化的生活方式。

崇尚理學、繪畫思潮的轉變,對宋代植物紋飾帶來何種影響?

正如宋代興盛的理學會使士大夫更加註重思想上的沉穩和冷靜,對人間秩序和道德風俗有了從思想到實踐的變化。這種變化是一種教化,“漸漸從中心向邊緣、從都市到鄉村、從上層向下層擴張開來,建構了以漢族為中心的中國人的統一性生活倫理。”

便是在這種教化之下,宋代士大夫的精神已經不在世間,而是在觸及自己心靈的心境上。

所以,正如蘇軾提出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見老見熟,乃造平淡”。“平淡”也反映在士大夫更加崇尚自然,崇尚山水之樂上。為此,他們追求心靈的平靜,追求道德的崇高,也追求生活的恬淡和安樂,這種文人士大夫的文化也影響了宋代植物紋飾的發展。

綜上所述,宋代的文人士大夫文化及平民文化交匯,使得宋代的植物紋飾趨向融合。其表現便是文人士大夫的審美取向逐漸向下層普及,與世俗文化結合,正如葛兆光所說的那樣:“我們看到,宋代計程車紳階層常常是透過家規、家禮、族規、鄉約之類的規定,透過一些途徑把上層人士的知識、思想傳遞到了民眾之中,並且也在這種普遍的對於文明的認同中,賦予了彷彿代表著文明的秩序以合理性。

”而市民階層的平民文化則與某些特定的宗教符號相撞,從而誕生出不同風情的火花。

崇尚理學、繪畫思潮的轉變,對宋代植物紋飾帶來何種影響?

一方面,宋代文人士大夫很多精神層次上的高雅藝術開始流向市井。比如,士大夫非常喜歡的梅、蘭、竹、菊等代表君子高貴偉岸情操的繪畫逐漸流向民間,很多士大夫一反唐代恥於充當“畫師”的作風,甚至有人以賣畫為生,從而使得市井階層吸收這些繪畫,

並自己組合成各種代表君子高雅品質的植物紋樣,出現在百姓的日用各種器皿上。

比如上層社會對花中君子梅、蘭、竹、菊的喜愛等或多或少都要影響到瓷器的紋飾和造型上,而民間瓷器的一部分消費是專向宮廷的,故民間人士在製造瓷器的時候會努力迎合上層士大夫階層的審美品味,相反民間的瓷窯在燒製瓷器時也會受到文人士大夫審美品味的影響。

另一方面,從漢末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以來,寺廟文化就比較興盛。自唐代佛教分宗之後,各處更是廣建寺廟,積極推行佛教,佛教勢力一度興盛,這些引起了統治者的警惕,一些在位者甚至興起“滅佛運動”來打擊佛教的勢力。但是到了宋代之後,由於市民階層的興盛,每到廟會的時候,

各種商人、小販拉著自己的貨物在寺廟門口雲集藉機販售,這些都沖淡了佛教文化的神秘性及上層性。

崇尚理學、繪畫思潮的轉變,對宋代植物紋飾帶來何種影響?

甚至一些以前作為宗教祭祀用的桃木、艾草等也成為下層民眾販售的商品。接著,這些代表佛教意象的桃木、艾草等也與民間寓意吉祥的物品結合,成為新的植物紋飾,比如具有佛教意蘊的蓮花紋飾便於市井階層渴望多子多孫的心理結合,

從而衍生出新的植物紋飾“連生貴子”,即嬰兒坐在蓮花瓣中的植物紋飾等。

總之,宋代市民階層的興起帶動了平民文化的發展,從而使得上層的文人士大夫的高雅文化及傳統的代表宗教意義的文化主動的向平民文化碰撞,雙方經過不斷的摩擦及融合,促進了宋代文化的創新,也為宋代的植物紋飾發展創造了條件。

二、繪畫思潮的轉變對植物紋飾寫實性和寫意性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受到佛教藝術文化的影響,其植物紋飾多是帶有象徵意義,在技法和造型上並沒有什麼創新。但是唐宋時期繪畫興盛,五代西蜀和南唐都設有專門的翰林院,以供宮廷內部的畫師使用。唐代花鳥畫盛行,在唐末五代時分成了工筆和寫意兩派,

及至北宋,花鳥畫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高潮,翰林院日益擴大,宋徽宗時北宋的繪畫思潮又有了一次大的發展。

崇尚理學、繪畫思潮的轉變,對宋代植物紋飾帶來何種影響?

宋徽宗趙佶作為皇帝,他非常不稱職,在政治上始終碌碌無為,最終在靖康之變時恥辱地慘遭金朝俘虜。但是作為一名畫家,他卻在花鳥繪畫上獲得的成就非凡。他擴充畫院,使畫院容納了天下各方人才,一時濟濟一堂,成為我國中古時期宮廷繪畫最繁榮的時期。由於帝王們偏愛名花異草,宮廷畫家們偏偏重於花鳥畫的創作。

此外,畫院還強調古人的“格法”以及寫實,所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宮廷畫風即“院體畫”。

其寫實手法影響到北宋的瓷器、漆器、絲織品等一系列的植物紋飾創作。到了北宋後期文人畫興起,很多文人都喜歡以梅、竹、蘭作為繪畫題材,藉以託物言志。此外,這些文人描繪的物象還拓展了表現沙汀飛雁、野樹高木等含有一定意境的題材,這些文人畫雖然仍遵守寫實主義的原則,但是改變了院體畫細膩精緻的工筆寫實手法,在創作中文人畫更加註重情趣的表達,注重植物的繪畫性及意境等。因此,文人畫的興起又使畫壇一改宋初的端莊寫實的風氣,為畫面增添了一些意境和靈秀之氣,體現出宋代文人的灑脫、隱逸的情懷。

而正因為宋代繪畫思潮由院體畫到文人畫的轉變,對植物紋飾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首先,宋代前期的工筆花鳥畫增強了植物紋飾的寫實性。宋代的宮廷畫院把逼真的刻畫花鳥形態作為繪畫的首要目的,在這種繪畫思潮的影響下,這個時期的植物紋飾也具有寫實性的特點。其最顯著的例子便是“生色花”紋飾的盛行。那麼,何為“生色花”紋飾呢?“生色花”紋飾即是寫實折枝花卉紋,這種寫實折枝的花卉紋主張對花朵進行寫實性的描繪,但是也並非對植物花卉原始形象的一一摹畫,

而是在對自然界的花朵進行寫實描繪之後,再處理以紋樣的工藝性和裝飾性。

崇尚理學、繪畫思潮的轉變,對宋代植物紋飾帶來何種影響?

因此,“生色花”紋飾在寫實的紋樣造型之外,還有植物紋飾特有的線條感和工藝性。所以,“生色花”紋飾出現之後,被廣泛地用於宋代的瓷器、漆器、絲織品等工藝品中。“生色花”紋飾與以往的植物紋飾相比,改變了以前的花卉紋飾中以團花和折枝花為主的呆板造型,其寫實手法靈活多變,使得植物紋樣組合多樣更具有美感。如福州浮倉山出土的南宋牡丹花羅的植物紋飾便是以“生色花”紋飾為主,其花朵緊簇,花蕊刻畫逼真,寫實極強又不乏藝術性。另外,

四川重慶出土的宋代銀碗的底座也有“生色花”紋飾,對刻畫的花朵的花蕊實行獨特的寫實技法,可觀賞性極強。

其次,宋代文人畫的興起又給植物紋飾增添了一些寫意之風。例如北宋鶴壁集市窯的白地黑花童子戲蓮枕,其畫面為兩個兒童前後追逐,前面的兒童手裡捧著蓮蓬,回頭後顧;後面的兒童一隻手拿著荷葉,一隻手往前伸,似乎要追逐前面的兒童。畫面的左邊為蓮花滿池的荷塘,在其上有兩隻蝴蝶翩然飛舞,右邊則沿著框邊寥寥幾筆塗出一彎垂柳,柳枝輕撫在兒童的頭頂上。

整個畫面並不刻意去意勾勒兒童的面部表情,反倒以寫意的手法把人物和景緻的大體框架勾勒出來,卻頗有神韻。正如前文所述,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多借花鳥題材來託物言志,抒發自己的感情,所以文人畫自然便注重意境和情趣的完美結合,

所以文人畫並不像院體畫那樣工整寫實,往往是寥寥數筆,卻既寫實又傳神。

崇尚理學、繪畫思潮的轉變,對宋代植物紋飾帶來何種影響?

總之,宋代的繪畫跟前代相比寫實性更加突出。宋代前期在院體畫風格的影響下植物紋飾其寫實性也極為突出,表現在宋初瓷器、漆器、絲織品的植物紋飾上便是工筆寫實風格的存在。而宋代後期文人畫興盛,文人士大夫倡導“簡易”、“致用”的思想,往往用簡單的線條來勾勒出既寫實又寫意,即能抒發出自己心意又能傳神達意的花鳥畫,

後期文人畫的興盛使宋代後期的植物紋飾朝著寫意的繪畫性方向發展。

三、宋詞美學對植物紋飾詩意化的影響

宋代的繪畫,乃至繪刻植物紋飾,都擺脫不了“意境”一詞。而“畫”中的意境,又從何而來呢?古人在論述畫的時候,往往是詩畫合一,有“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說。蘇軾也曾經提到:“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而宋代的《宣和畫譜》曾言說,繪畫這件事情,其妙處便是與詩人相為表裡,和諧統一。繪畫和植物紋飾同屬於造型藝術,在表達寓意及主觀情緒等方面不謀而合。因此,宋代的詩詞對植物紋飾深具影響,尤其是宋代興盛的詞,對植物紋飾的影響更為巨大。

最典型的當屬宋代植物紋飾中的“落花流水”紋。其實,落花流水之意,早在唐代詩詞裡便有,唐代李白的詩《山中問答》便雲:“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南朝後主李煜也有詞雲:“落花流水人去也,天上人間。”及至宋代,“落花流水”之意更增添了幾許離愁別緒。請看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善寫離別的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也寫道:“流水落花無問處,只有飛雲,冉冉來還去。”

崇尚理學、繪畫思潮的轉變,對宋代植物紋飾帶來何種影響?

更有其《江城子》雲:“小槽春酒滴珠江,莫匆匆,滿金鐘。飲散落花流水各西東。”這幾句詩或詞裡的“落花流水”都充滿了深深的、無奈的離愁別怨。而這些詩反映在植物紋飾上便造成了“落花流水”紋的出現,落花流水紋通常以水波紋為底,水波紋由線條組成,接著在水波紋上裝飾有大朵大朵的梅花或者桃花,其花朵由不同大小的點或塊組成,

形成了各種不同構成元素組合的豐富裝飾效果,使得“落花流水”紋看起來極具形式美。

在此筆者試析一下宋代植物紋飾裡的“喜相逢”紋飾,“喜相逢”紋外表通常為圓形,其中心為“S”型走向,把徑內的團花分成兩部分,寓意為“喜相逢”。一般學者認為,宋代正是太極圖興盛的時期,因此“喜相逢”紋飾的出現可能就是受到宋代太極圖式的影響而流行。其實“喜相逢”紋樣早在唐末和五代時期便已經出現在裝飾紋樣中,它在宋代流行的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受到太極圖的影響,另一部分原因恐怕也是受到宋代詞中“相逢”美學的影響。宋詞多寫離愁別恨,而相逢之作亦是很多。

我們在宋詞中體會到的相逢多是悲情之作,比如張先《蝶戀花》裡的“相逢添得人留戀”,以及蘇軾《江城子》中的“既相逢,卻匆匆”的無奈。宋朝雖然經濟比前朝發達,但是宋朝從開始建立到最後滅亡,始終處於強敵環繞之下,因此在宋朝歌舞昇平之下始終埋藏著朝不保夕的戰爭憂患。便是在這種情況下,

激發了文人士大夫的憂患意識,大家珍惜相逢之不易,對離別分外傷感,因此對“喜相逢”便格外看重。

崇尚理學、繪畫思潮的轉變,對宋代植物紋飾帶來何種影響?

比如晏幾道的《鷓鴣天》裡談及其與歌女的相逢時便言:“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紅照,猶恐相逢是夢中。”詞人的歡喜之情全然表現在相逢二字上。所以宋代的這種“相逢”之情,促使了“喜相逢”紋飾的發展,

在福建福州出土的宋代絲織物上便刻畫著重蓮紋,花瓣刻畫精細,充滿韻味,恰恰表現出人們相逢甚喜的心情。

總之,在宋代文人士大夫作詞的過程中,勢必會滲透著個人的種種感情、審美觀點及美學思想,而這些美學思想經過宋代社會環境的浸染,經過上下層文化的融合碰撞,經過文學、繪畫等藝術的演變,最終影響了植物紋飾的發展,使得宋代的植物紋飾更具有詩意。而植物紋飾在塑造及刻畫的過程中,也透過寫意的手法體現出宋代一個朝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面貌,這不能不說是植物紋飾創造的奇蹟。

結語

宋代植物紋飾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可以看出,中國傳統的植物紋飾以其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始終受到現代設計師的青睞,而現代設計師只有處理好古典美和現代時尚兩者之間的關係,才能傳承和發揚宋代植物紋飾的美學精神。當然,現代的設計師們在利用植物紋飾進行設計時,首先要有正確的理念,無論設計師用怎樣的手法去重新演繹傳統的經典紋飾,都是為了現代設計著想,

因此設計師必須要達到傳統內容和現代審美意識的統一,這樣才能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

崇尚理學、繪畫思潮的轉變,對宋代植物紋飾帶來何種影響?

其次,在重新組合傳統植物圖案和現代圖形時,設計師須運用以下三條原則:立意——以意念立身,取得傳統紋飾的精髓;創新——破舊才能立新;活用——靈活才能造就靈動。總之,只有掌握了傳統的文化精髓以及植物紋飾的美感和靈動,

才能為現代的藝術設計注入傳統元素,才能創造出令人讚歎的藝術設計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