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現代與傳統 桃源裡的竹林之賢——田園大講堂

露滌鉛粉節,風搖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

——劉禹錫《庭竹》

文人愛竹,自古皆然 。古人長雲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子四季常青,蓬勃向上,雋秀有神韻,是清正廉潔,謙虛淡泊,胸懷高尚的象徵,因此多以其喻君子,常入詩書畫,亦常引於庭園居所造景。

對話現代與傳統 桃源裡的竹林之賢——田園大講堂

竹建築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漢代能工巧匠利用竹為漢武帝建造的甘泉祠宮,造型美觀。宋代大學士王禹在湖北黃岡做官時,自造竹樓,並寫了《竹樓記》,其中對竹樓的音響效果寫道:“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聲和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然;宜投壺,矢聲錚錚然;皆竹樓所助也。”盛產竹子的南方,竹子的元素隨處可見,尋常百姓家房前屋後,亭臺樓榭間的移步換景,更增添了生活的詩情畫意。

在田園東方蜜桃村,就有一座以竹為主要建築材料的設計作品——田園大講堂。水蜜桃之鄉無錫陽山的田園東方蜜桃村,是中國首個田園綜合體專案,作為綜合體內的標誌性建築,田園大講堂佇立於園區的中心位置,融于田園,在其中持續生長。

對話現代與傳統 桃源裡的竹林之賢——田園大講堂

田園大講堂顧名思義就是田園裡的講堂,主要功能是舉辦具有田園風情的論壇會議、釋出慶典、會晤展覽、田園創客等活動,即是以田園為主題的,建築自然生長於田園,融合于田園的講堂,曾在2015年榮獲世界華人建築師大獎建築創作獎。

遠眺大講堂,幾何形的建築置身於粉牆黛瓦的古村落之中,被周圍的竹林、樹木、菜園包裹著,與遠處的陽山、桃源、田野相得益彰。竹與水與村與田,和諧共生,相映成景,從而構成了“田中有廬,竹林掩映,小橋流水”的田園景觀。

對話現代與傳統 桃源裡的竹林之賢——田園大講堂

田園大講堂建築佔地面積1618平米,由室內會場、室外休閒區和延伸綠化景觀三部分組成。所在的位置原本是一片竹林,建築師鄒迎晞尊重場域基底,希望透過原生態材料建立講堂與周邊環境的對話,將對這個建築本身的定義“田園宣言發聲地”透過建築本身表達、深化。

【形】竹賦予建築有機的形體

建築整體呈不規則的三角形形狀,建築體在視角上展開,使大講堂擁有一個室內外融和的灰空間而非成為園區內的視覺阻礙物。與此同時,建築用地輪廓響應三角形的斜邊,上下以竹子連線,形成交叉的雙曲面造型,旨在貫通視線,形成一個通透的空間,給人以強烈的場域感。這樣,不 論從哪個角度看,大講堂都有其造型特徵,但又不會顯得喧鬧誇張。

對話現代與傳統 桃源裡的竹林之賢——田園大講堂

“輕”,是大講堂其中一個鮮明性格——材料輕質,結構輕盈。一方面,建築以鋼結構為骨架,上面的拱元素使屋頂更為通透,與天空實現“通融”。同時加入陽光板,將自然光線引進室內,並利用魚肚梁結構解決了跨度的問題。另一方面,建築以竹子作為圍護體系,豎向支撐排列既富有一種序列美,又相當於鋼索對上方結構產生反向拉力,最終達到一種矛盾抵消的結構平衡。

對話現代與傳統 桃源裡的竹林之賢——田園大講堂

對話現代與傳統 桃源裡的竹林之賢——田園大講堂

纖纖細竹構成的外立面,隨著日出日落,陽光從不同的角度射入室內,窗外的景物經過春夏秋冬四季的流轉,形成了不同的光影景觀,無論從哪個細節,哪個角度,都能感受到一縷淡淡的禪意。

對話現代與傳統 桃源裡的竹林之賢——田園大講堂

對話現代與傳統 桃源裡的竹林之賢——田園大講堂

【理】竹賦予建築自然的韻味

整個專案以“通融”為理念,解讀景觀、人與建築、人與環境、材料與景觀通融的方式與意義。竹子雖然叢生,但並不影響空氣流通和光線穿透,而竹子之間的孔隙以及本身的纖細,產生的就是“通”和“融”,從而使被田園風光環繞的開放性空間得以創造。無疑,竹子就是場域周邊最佳的對話角色。既帶來安全感,又不會約束視覺,同時賦予大講堂一種獨特的氣場,使其彷彿是從這片土壤中生長出來,自然而不突兀。

對話現代與傳統 桃源裡的竹林之賢——田園大講堂

“通”——視線與動線貫通。建築呈類三角形,是為了滿足大講堂兩百人左右的會議空間的同時,又讓出與生活館之間較大的半圍合庭院空間。建築中部為屋頂覆蓋的開放內庭,不但令生活館內部向外看去的視線通暢無阻,也形成會議間隙人們外出休息交流的活動空間。事實在實際投入使用過程中,這個空間成為了人們最熱愛的休閒場所,併為產品戶外發布、媒體戶外採訪、互動娛樂等首選的地方,視線通暢的同時,遊客動線也自然穿透建築,變得豐富多彩了。

對話現代與傳統 桃源裡的竹林之賢——田園大講堂

對話現代與傳統 桃源裡的竹林之賢——田園大講堂

“融”——建築與環境的融合度。會議廳三面是玻璃圍合,置身其中可放眼四周欣賞田園風光。在田園中開田園的會,是設計的初衷,也是刻意的追求,與田園的通融,是設計之初始終提醒的主旨。

對話現代與傳統 桃源裡的竹林之賢——田園大講堂

【質】竹賦予建築可持續的環保氣質

大講堂除了鋼結構外,運用了大量自然材料。在四周的圍護結構上,竹子成了主角,貫穿專案始終,成為一座竹子形質的可持續的生態建築。無論是豎向支撐,還是橫斷面展示,竹子空心的特點被巧妙利用,形成空中風鈴一樣懸掛的竹燈具;竹子與木板組合構成吧檯的延展面;竹子與麥秸板結合應用於建築外立面……建築師透過轉化重譯,將竹子這種本地材料轉變為可持續建築的表達語言,搭建田園裡的精神堡壘。

對話現代與傳統 桃源裡的竹林之賢——田園大講堂

事實上,專案中使用的竹子是經過了前期處理,包括烤乾取直、刷漆等,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材料的質量和耐久性,節省了後期維護成本。另外大講堂地面採用的是回收地磚,建築師認為可再生就是尊重自然,對未來負責,建築“隨時間推移和周圍環境的互動始終能被接受”。

到了夜晚,大講堂四面透出富有層次的光:開放的、半開放的、風搖動的、樹影帶動的、人影晃動的……令暗下來的田園閃爍著迷離的光芒,令夜晚的大講堂成為人們最喜愛的場所,這時突然明白,最好的通融,是人的情感。

對話現代與傳統 桃源裡的竹林之賢——田園大講堂

對話現代與傳統 桃源裡的竹林之賢——田園大講堂

步入其中,城市的喧囂漸消,這裡是讓都市人迴歸自然的小宇宙,一個寧靜的處所,身心能些微放空之地。

建築——土地——人、適宜的自然材料、手工藝建造、樸素的價值觀,田園大講堂充分滿足了當代迴歸自然的文化需求,讓人們無不感受到它們那種低調內斂的悠然氣質和“源於自然,歸於自然”的簡素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