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是樹衣的時尚起義嗎?

柏林時裝週上,一位金髮碧眼的模特身穿寬大的棕色外套款款走來,翻領、後背綁帶、中袖,這件好似教皇寬袍的外套看上去雖大氣卻又無比沉重,不得不為模特捏一把汗。與它肥厚的外形相反,其實這件外套十分輕巧,還散發著草木的清香,若是太陽光變強,它的色澤還會隨之加深。這根據烏干達樹皮衣製作技藝(Bark Cloth Making in Uganda)重新設計裁剪製作的環保外套,第一次亮相國際大舞臺。 把樹皮穿在身上?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因為用樹皮製成的衣服似乎既不保暖也不舒適,可是烏干達人就是這麼做的。樹皮衣看上去略顯粗糙,但質感卻十分柔軟,完全沒有樹皮硬邦邦的感覺,它還曾是烏干達一些酋長專享的服飾呢!

你知道什麼是樹衣的時尚起義嗎?

消失的樹皮衣

不要誤會,烏干達人可不是把樹皮從樹幹上撕下來直接裹身,就算幾百年前的樹皮衣,也有了領口、袖子的服飾形態。它們經過許多道粗糙卻不簡單的工藝製作而成,這工藝是居住在烏干達南部的巴幹達族人擅長的一項古老工藝。巴幹達人是烏干達的主體民族,但現代人似乎對烏干達北部視不穿衣服為吉祥的卡拉莫賈人更為熟悉,因此樹皮衣常年被現代社會埋沒。

在南部馬沃科塔的恩桑瓦村莊裡,人們習慣在溼潤的季節採集木圖巴樹(Ficus natalensis,榕屬植物的一種)的內層樹皮,然後用木錘敲打,使其紋理柔軟舒適,並呈現出陶土的顏色。

過去,幾乎每個村莊的樹皮衣手工作坊都很興旺,男女款式的樹皮衣大多以寬袍為主,女人有時會在腰間加一條裝飾帶,以顯腰身。加冕禮、葬禮或文化集會上,質樸的樹皮衣是烏干達人不二的著裝選擇。但幾百年前隨著棉花的傳入,樹皮衣的生產開始放緩並幾近消失,幾乎只具備烏干達人本土文化的精神圖騰功能。

逐漸消失的烏干達樹皮衣製作技藝被列入聯合國第三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於是,一些藝術家們開始關注樹皮衣,希望發掘出樹皮衣工藝的寶貴价值。他們用木圖巴樹的樹皮材料製成壁掛、皮包、墊子或是桌布,甚至用來畫畫,有時不同色調的樹皮布被套印上其他顏色或繡上圖案,製成檯布、床單、枕套,顯得極為古樸而典雅。

你知道什麼是樹衣的時尚起義嗎?

如今走在烏干達城鎮的街道上,偶爾還能撞見針對外國遊客的樹皮衣服裝店,狹小卻充滿驚喜,就像樹皮衣正在烏干達國內醞釀的一場時尚起義,讓與之相伴的手藝又重新煥發出活力。來自德國的Art Nature Design專案便是推動樹皮衣積極發展的一員。

Art Nature Design專案的創辦者是瑞尼·馬爾科普斯(René Malcorps),烏干達樹皮衣本是他2006年在埃因霍溫設計學院的畢業作品,“從一個小作品變為現在的大專案,我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

2006年,瑞尼來到烏干達瞭解樹皮衣製作技藝以豐富自己的畢業作品,他發現從西方國家引進的電池板、太陽能、手機基站等對非洲古老森林和社會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他希望以烏干達樹皮衣為契機提供一個環境解決方案。於是他嘗試應用和生產以木圖巴樹樹皮製作的產品,在2006年提出Art Nature Design商業專案,一舉獲得專門針對發展中國家舉辦的商業競賽BiD Challenge的支援。

“設立Art Nature Design專案的初衷就是基於三個原則:公平貿易、可持續農業和林業、不破壞世界氣候,樹皮衣製作技藝三項都滿足。”瑞尼認真地掰開手指介紹這個專案。

你知道什麼是樹衣的時尚起義嗎?

木圖巴樹有個特點,被人們剝去樹皮後,它並不會受到傷害,但一年只能剝一次,到第三年後可以重複取皮。這樣有規律地收穫樹皮便不會破壞森林裡的植被,使林業保持持續性。而被刮掉的樹皮可用水煮半小時,再在日光下曬乾,讓它光滑、便於加工,減少了化工軟化帶來的汙染。再用木錘花幾小時使其平整,一張輕薄柔軟的“布料”便誕生了。

有時瑞尼會直接將這些處理好的樹皮布按平方米出售給設計師,讓他們隨意發揮藝術天分。瑞尼認為:“保護和傳承是人類善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但很少有人發掘這些‘遺產’對生態和地球的意義。”因此瑞尼希望透過Art Nature Design專案使烏干達形成一個健康的人與自然平衡的環境。

一路走來,瑞尼現在以烏干達樹皮衣為主題產品成立了Kingskin品牌,在荷蘭各大商場銷售Art Nature Design專案設計生產的樹皮商務禮品,以樣式簡單的錢包、筆記本、包裝袋為主。而只要註冊Art Nature Design網站後,便可申請一個從烏干達郵來的信封,信封材質正是木圖巴樹的樹皮,上面印有Art Nature Design專案的三個原則。“我們希望以簡單的方式,把我們的理念傳遞更遠。”瑞尼滿懷期望地說。只是他將Bark Cloth註冊為商標的舉動並沒有得到文化人士的支援。

你知道什麼是樹衣的時尚起義嗎?

找準你的樹根

來自美國北德克薩斯大學的老師樂世麗·羅伯遜(Lesli Robertson)也是一位藝術家,她在2005年獲得IAA畫廊支援,在烏干達發展國際專案,專注烏干達樹皮衣發展。她開了一個部落格,專門記錄與烏干達樹皮衣製作技藝相關的人和事。

“記得第一次來到馬沃科塔地區的一所社群學校時,一群小學生從清晨就等著迎接我們,我坐在香蕉葉搭建的帳篷下,周圍全是樹皮玩偶,如此熱烈的歡迎可是我從未有過的體驗。但環顧一週,卻沒有③發現一件傳統的烏干達樹皮衣。”於是樂世麗決定主攻樹皮服裝。她一邊聯絡國外設計師,一邊挑選社群裡手藝不錯的青年將設計轉化為作品。莎拉和伊凡是她選中的兩位天賦較高的年輕人。

莎拉自學過服裝設計,伊凡則在混合媒材的搭配上有獨到的藝術感。二人負責組織社群的居民將設計師的圖樣轉化成作品。3年時間,樂世麗將收集與創作的200多件作品集合,在美國北德克薩斯大學舉辦了一場頗有影響力的展覽。但樂世麗逐漸發現,當地人在製作樹皮製品時專心致志,但放下手中的工作時,眼神一如之前的迷茫。“他們只會依葫蘆畫瓢,可以對著圖樣做得絲毫不差,但稍有一些靈活的改動就無從下手了。”

你知道什麼是樹衣的時尚起義嗎?

樂世麗把這個問題歸結於文化教育缺陷而造成的領悟力較差問題上,她並不想讓當地居民成為機械的勞作者。加上Bark Cloth被德國人瑞尼搶注,她認為這是典型的文化侵襲,應該物歸原主。於是與IAA商討專案調整,將服裝製作作為輔助專案,孩童藝術文化教育上升為主體專案。

於是帳篷下、草地上,時常看見成群的孩子趴在大塊的樹皮上寫字、畫畫。伊凡成為其中的一名老師,而樂世麗希望以藝術教育讓烏干達人真正“會說話”。“我希望他們用自己的藝術語言表達思想,而不是一味地學習枯燥的技藝。”在樂世麗一類的藝術家心中,烏干達樹皮衣的活力應從烏干達人心中散發出來,因為那才是他們的樹根,才能掀起一場真正的“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