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魂魄——中國南方油畫山水研究展”巡展海南

巍巍華夏,山川浩蕩。

群峰並起,雖屹立無言,卻自有其品格。

2022年開年之際,“山川魂魄——中國南方油畫山水研究展”巡展海南,為海南帶來90餘位國內著名油畫家的上百幅作品,這也是2022海南島春季國際藝術展的一個重要單元。

西學東用 融于山水

說起源於歐洲的油畫,許多人的固有印象是:油畫注重空間、結構、透視等元素,著力於營造真實的客觀環境和精確塑造人物性格,而中國畫則著筆於意象和意境,講究中庸、和諧。因此,部分人認為,“油畫山水”概念的背後是中西方美術文化的迥異,二者甚至不相容。

“山川魂魄——中國南方油畫山水研究展”巡展海南

《北部灣印象——斜陽島》(布面油畫) 楊誠 作

實際上,縱覽中西方藝術發展史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總是在互相交流中向前發展,譬如在歐洲印象派的作品中就出現過不少東方藝術的元素。

於中國藝術家而言,西方油畫進入中國已逾百年。20世紀50年代,中國畫家們就曾提出油畫民族化,在那之後,中國油畫界也主張“建構油畫藝術的中國學派”。一代代中國油畫家們嘗試以西方之筆韻描繪中國大好河山。

在長期探索與實踐中,關於油畫與中國畫作之間的文化差異,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副主任、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張曉凌認為,油畫在中國藝術家手中,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媒介而非作為科學性話語來使用的。油畫如同水墨、重彩一樣,也可以自由表現山水的自然觀、宇宙觀及主體的心性。

“山川魂魄——中國南方油畫山水研究展”巡展海南

《遺風 一》梁群峰 作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油畫學會副主席、中國南方油畫山水畫派研究院名譽院長張祖英就提出:要把中國人自己的風景畫藝術發展到一定高度,既要不同於歐洲的傳統藝術,又要兼收幷蓄世界藝術的精華,更要創造符合中國人自己審美理念的藝術作品。

此次的展品就充分體現出了這一點。

例如聞立鵬的《交響藍白黑》《西風烈》《春雷二號》等作品,是以山石、楓樹等具有象徵性的形象為主體,用單純濃郁的紅、橙、藍、綠、白等極富情感內容的色彩構築成畫面意象,形成了超越現實的壯烈崇高、堅韌深遠的精神世界。而陳均德的《如詩水鄉》《萬木秋聲》,以濃厚明麗的色彩與線條,鋪就了燦爛純淨、寧靜清逸的意象世界,表達了自由爛漫、拙樸超然的人生理想之境。

“山川魂魄——中國南方油畫山水研究展”巡展海南

《西風烈》(布面丙烯) 聞立鵬 作

“我們不得不承認,無論從文化策略上看,還是從美學理想上估價,‘南方油畫山水’都是一個絕妙的理念設計。”張曉凌說,它既以“南方+油畫+山水”的模式激活了藝術家的創造性衝動,又以本土文化的價值訴求而強化了文化認同意識;既藉助題材力量而達成了語言美學變革之願望,又以上述諸成果而強調了自己的“南派”屬性。

中國國家畫院一級美術師、中國油畫學會副秘書長宛少軍表示,中國油畫家把油畫從西方引進學習過來,最終是為了使這門藝術融入中國文化中,並且能夠發展出具有中國藝術精神和審美意蘊的藝術形式,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併為油畫這門世界藝術的發展做出中國人的藝術貢獻。

南方油畫 百花齊放

“山川魂魄——中國南方油畫山水研究展”,從展覽名稱即可以看出此次展覽的亮點——中國南方油畫山水。

“山川魂魄——中國南方油畫山水研究展”巡展海南

《黃昏中的記憶》(油畫) 王銳 作

過去,人們通常認為北方四季分明,地域色彩更為豐富,而南方多以綠色為主,色彩單調,並不適合油畫表現,因此油畫風景畫中以描繪北方大地的作品居多。但此次展覽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百餘幅作品皆是用油畫展示南方景象。

例如張祖英的《日落輝煌》《群山初醒》《薄暮初上》等作品,表現了中國西南梯田的自然與生活的景象,畫家抓住梯田群山間日落、日出的瞬間色調變化,營造出獨特的意象世界,遼闊而深遠,瑰麗而神奇,表達了自己對於自然的崇敬、嚮往和讚美。

而生活在海南的王銳則透過各種各樣、層次豐富的“綠”,描繪了海南的盎然生機、秀逸靈動。譬如他此次的參展作品之一《春天的腳步》,一眼望去,滿目蔥綠,卻又綠得層次分明、上淺下深。大面積的顏料運用並不著筆於樹木的細枝末節,而是重在海南生機勃勃的意象。

王銳也是中國南方油畫山水畫派的主要發起者與倡導人之一。他介紹,此次展覽實際上是源於2013年的一次契機。

2013年,一批來自安徽、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湖南、江蘇、上海、浙江、四川、重慶、雲南等地的著名畫家,在海口參加觀瀾湖藝術寫生計劃活動中,由於共同的藝術追求走在一起,組成南方油畫山水畫派研究的群體。

“山川魂魄——中國南方油畫山水研究展”巡展海南

《東海風雲》 靳尚誼 作

秦嶺、淮河以南的廣袤地區,皆被他們納入筆觸。其中,山川大河又格外受到這批油畫家的偏愛。“名山大川,令南北有隔,東西有象,山川俱有靈神,四季皆存嚮往,塑成中華族群的延綿生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油畫學會主席許江說。

參展畫家包澤偉在展覽現場介紹,同樣的繪畫內容,西方將其稱之為風景畫,而中國稱之為山水畫,“南方油畫山水”的名稱就充分體現出了這類畫作的民族性、地域性。

宛少軍對此予以盛讚。他認為,這對於中國油畫來說,無疑是一個從題材內容到意象創造的有力拓展。更為重要的是,這批油畫家提出把油畫風景與中國深厚的山水畫傳統結合起來,實際上是探索把油畫風景提升到中國山水精神的文化高度上來追求和建構,從而推動中國油畫在當代的學術建樹,這無疑是一種更高、更大的文化理想與學術抱負,由此賦予這種追求更為深遠的文化意義。

中國南方油畫山水畫派研究院院長陳和西表示,該院自2013年成立以來,以南方的風景地貌特徵、人文特徵等方面作為研究物件,初步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藝術氣象。此次展覽是對南方風景油畫創作與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也是一次學術性的梳理和思考。

“山川魂魄——中國南方油畫山水研究展”巡展海南

《紅河谷》 陸慶龍 作

一脈相承 各具風格

“此次參展的都是國內知名的大家。從參展作品中可以看出我國一代代油畫家之間的傳承。”看完展覽後,美術愛好者趙金蕾忍不住豎起大拇指。

正如趙金蕾所言。顏文樑、劉海粟、吳冠中、蘇天賜、王銳、李瑾……從中國第一代油畫家、第二代油畫家,到年輕畫家,全展看完,就能從各年代油畫家的經典畫作中清晰地瞭解到中國畫家在油畫山水畫上孜孜不倦的探索脈絡。

從另一方面看,儘管代代接力、一脈相承,觀眾仍然能從百餘件展品中細細察覺出中國畫家們不同的審美和各具特性的藝術表現手法。

例如中國第一代油畫家顏文樑的參展作品《重泊楓橋》,描繪的是夜色中楓橋邊的泊舟、漁家的生活景色。他深入描繪了月光、水色、燈光、漁火的相互映襯,但重點仍放在意象氛圍的營造上。

第二代油畫家蘇天賜吸收中國畫的寫意性用筆而具有大寫意特質,其參展作品《霜晨》從生活的感悟出發,以強烈誇張的橙色為主調,營造出層林盡染的深秋意象,別具蒼潤幽深的詩意之境。

年輕一代的藝術家身上同樣展現出了鮮明的藝術個性。他們既有對生活對世界不同的關注點,也在自覺地著力尋找恰當的表現語言。

“山川魂魄——中國南方油畫山水研究展”巡展海南

《薄暮初上》(布面油畫) 張祖英 作

比如海南本土畫家王銳傾心於海南的鄉村農舍,造型概括而凝練,色彩富含情感,表現出海南鄉村不同尋常的深長意味。李瑾關注南方城市的生存空間,語言富有力度,展現出城市空間的陌生與冷靜的情境。

“年輕一輩藝術家有著更好的成長環境,他們對於油畫藝術的執著與奮進,使得中國油畫的未來發展有著堅實的接續力量。”宛少軍在展覽畫冊的序中如是寫道。

作品是畫家的座右銘。通覽全展,可以看出中國油畫家們既從中國藝術中汲取滋養,也從西方傳統到現代的藝術中借鑑和吸收,更多的是不問東西、融合中外,顯示出畫家自由、開放的心態和真誠的學術精神,其核心目的就是要不斷提升中國油畫的藝術表現力,使其展現出中國油畫語言的特質並不斷邁向新的語言高度。

在展覽開幕式上,省文聯作協黨組書記、省文聯主席夏斐說,本項展覽作為海南島春季國際藝術展系列美術展的一部分,是對中國百年油畫山水的一次展示和檢閱,也是從學術角度對中國南方油畫山水進行的一次回顧和審視。這樣的集中梳理、集中展示、集體思考,將有利於中國油畫山水創作的再出發,這不僅對提高海南畫家的學術水平、擴大海南藝術家的視野大有裨益,更讓廣大民眾從這些作品中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激發民眾的愛國情懷,堅定海南人民建設海南自貿港的信心。

(本版圖片均由主辦方提供)(習霽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