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文:家鄉年酒彌香

鄉村臘月,米酒飄香。在我的家鄉泰和南溪鄉,家家戶戶除做泡米糖、芝麻糕,炸油果、曬通宵果籌辦年貨外,還會用自己家裡的新米,釀一缸糯米甜酒。七、八十年代,我一直喜歡喝母親釀製的糯米酒,甘甜清醇,芳香宜人,唇間滿是甜蜜蜜的味道。

年酒的主要原料是糯米,我們又稱它為甜酒、酒釀,或醪糟。父親每年開春都要種上一壟糯谷,母親每年臘八節後都要開始釀酒迎接新年,款待上門客人,這酒便是常說的“年酒”。大年三十吃年夜飯時,全家人圍爐而坐,笑語盈盈,熱氣騰騰的甜酒,豐盛可口的菜宴,在濃濃年味的盪漾下,一種歡樂的溫馨縈繞在全家人的心頭。正月時,家裡來了拜年的客人,母親就從酒缸裡舀上酒糟,煮上一碗,加入紅糖雞蛋,滿屋飄香,讓客人熱熱地飲下,通身暖融融,美美地醉了。

隨筆文:家鄉年酒彌香

甜酒好喝,但是做起來卻有講究。釀酒前要先煮一飯甑糯米飯,這是最有技術含量的工序。母親是釀酒的好手,她總是很細心,努力做好每一道工序,以保證年酒的質量。小時候,每當母親釀糯米酒,我和弟弟們就喜歡站在一旁觀看,釀製的過程我記得很清楚。

前一天,母親挑選好顆粒飽滿的糯米淘淨,倒進木盆裡浸泡一夜。第二天清早,將糯米撈起來瀝乾,裝進飯甑裡,放到有半鍋開水的大鐵鍋裡蒸煮。糯米不是一次放入的,不然的話會生熟不勻,母親是先放一層糯米,等熟了再加放一層糯米,這樣糯米一層又一層直到滿甑為止。蒸米時還要認真掌握火候,直到新增十來次的柴火,待到咕嚕咕嚕的水泡騰起了蒸氣,糯米飯的清香充溢了整個廚房才可停火。

隨筆文:家鄉年酒彌香

剛出鍋的糯米飯香香的,晶瑩柔軟,有桂花似的淡香,母親總會先盛上幾碗給我們兄弟解饞,然後把甑內的米飯倒進簸蓋裡散開,澆涼水冷卻,再撒上適量的酒麴反覆攪拌和勻,裝入瓷缸內壓實,飯中間要用手挖一個圓形的洞用於裝酒,蓋好缸蓋,用稻草或者棉被捂住,以保證發酵所需要的溫度。

接下來就是等待出酒了。約三五天後,房子裡便漸漸地瀰漫了濃郁的酒香,母親就對我們笑著喊道:“有酒香了,酒來了!”將保溫的稻草或棉被揭開,再把酒缸的蓋子開啟後,一股撲鼻的芳香便湧了出來,幽幽縷縷的,香香甜甜的,似蜂蜜般馥郁,那個醉人呀!

隨筆文:家鄉年酒彌香

濃濃的年酒釀成家的味道和對新年的期盼與祝福,也深藏著濃濃的母愛,芬芳可人、餘香陣陣……。在我們的歡聲嬉鬧中,母親用勺子從槽裡將剛松窩的酒舀出來盛到青瓷碗裡,端到飯桌上,讓全家共享新酒。我們迫不及待地品上一口,只見米粒軟爛,澄清乳亮,而那酒香,清爽香冽,芬芳宜人,在痛飲下喉後我們忍不住連連讚道:“嘖嘖,好甜呀!”這時,母親的眼睛總是笑得眯成了一條縫,臉上滿是幸福的味道。不過她不許我們多吃,說糯米酒有後勁,吃多了會醉。

喝年酒,是家鄉過春節的傳統習俗,寓意甜甜蜜蜜。老家是出了名的酒鄉,不僅僅是因為這裡家家戶戶會做酒,做好酒,還因為南溪人喜歡喝酒。春節是愛酒之人大過其癮的節日。老家的春節飲酒從臘月就開始了。因為臘月天氣寒冷,本來就應該喝幾盅,再說了,在置備年貨的過程中,自家加工的下酒小菜也陸續做好了。所以,到了晚上,品著自家的小菜,喝著小酒,再愜意不過了。

隨筆文:家鄉年酒彌香

拜年期間的走親戚,許多人一般都是要赴中午和晚上兩場酒席,有的中午晚上還要“串場”,就像以往農村電影隊放電影時,有人騎車帶著電影複製匆匆奔忙於各村子之間。要串場時,入席前先言明“不能堅持到底了”,那麼,大家都要急於先敬這位,這位怕下一場人家著急,急於早早退場,就先打“通關”,或者頻頻與人“炸酒”,總之,為了早退,要作出許多妥協讓步,弄得比堅持到底的人喝得還多。等到了下一個酒席,一方面要作出自我檢討,一方面還得“自裁”喝罰酒,要麼就得補“通關”,常常喝多。從除夕夜的守歲酒開始,直到元宵迎龍燈宴飲結束。 “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新正拜年,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車馬喧闐,追歡竟日,可謂極一時之勝也矣”。這是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裡的生動記載,也是家鄉年酒彌香的寫照。

如今,年酒越來越豐盛了,請客也越來越方便了,酒場也越來越多了,但大家就是老覺得現在的喝酒沒有以前的那種感覺了。所以,一到過年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去懷舊。關於懷舊的話題,是個很複雜的話題,各人有各人的感受,還是留著每人去品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