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邂逅在春天裡的文化宴遇

一場邂逅在春天裡的文化宴遇

己亥暮春,南粵莞邑,春暖花開,會於廣東觀想堂,舉文化宴遇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題開眾議,圍繞文化創意入餐飲,宴不及饋,但聞名士座前起龍吟。或談大勢所趨,或論專業長短,或撫掌而稱佳。篆香冉冉,茶氛嫋嫋,佐宏謀以清思,助談鋒之見長。品藝觀心,賞花論道。納山水於盤中,無非運籌以權宜,據春色於剪下,更張裁汰之機鋒。

因宴而遇,世多為者,而兼論文化者少之,且兼論文化創意入餐飲者又少之,故為之記,曰文化宴遇。

一場邂逅在春天裡的文化宴遇

一場邂逅在春天裡的文化宴遇

『一場邂逅在春天裡的文化宴遇』

文化宴遇雅集

文字整理/林燊

攝影/龍利休,海森

同樣是一場暮春時節的雅集,一群來自南粵餐飲界各領域一線代表人物共聚一堂,在東方美學生活模式中開啟的一場文化宴遇。品茶、焚香、插花、賞畫,聊美食、聊商業、談感想、暢未來、品和宴,雅俗同堂,和東晉風流的蘭亭相比,只不過是時空移轉,換了風景、換了主題的群賢聚會。

一場邂逅在春天裡的文化宴遇

▲“文化宴遇”雅集到場嘉賓

一場邂逅在春天裡的文化宴遇

文化+創意+餐飲究竟是什麼

在時下文化復興、文化自信的大勢之下,文化終於開始形成產業化、規模化,這絕非是當年蘭亭群賢們敢想之話題。

文化+創意+餐飲,即文化創意餐飲。我們在這裡討論的文化創意餐飲絕對不是簡單的披上文化和創意的外衣,絕非是花裡胡哨、吃香喝辣的快餐文化。而是一個大餐飲範圍的文化IP,一個能傳播和表達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能詮釋和融創中國飲食文化和東方人的生活智慧。

文創餐飲,也可以簡單的理解就是將文化、藝術、創意融入到用餐的環境、流程、菜品中,使消費者在享用美食的同時充分體驗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既講究儀式感、體驗感、又有參與感的物質與精神雙重享受的新型餐飲。

這種餐飲模式估計好多人認為是天方夜譚,或者從未想過。即便有之,這也恐怕是當今很多餐飲從業人想去嘗試而又缺乏勇氣的事。雖然這個社會不缺敢於吃螃蟹的人,但是在沒有看到螃蟹和知道螃蟹怎樣吃的情況下,所以去探索和討論文創餐飲的人還是很少,畢竟這也是一種風險行為,是需要勇氣和付出代價的。在各種快消餐飲商業模式的迭代升級大潮中,究竟會有多少願意去做這樣的文化創意餐飲,這樣的餐飲模式能否真的存在?

一場邂逅在春天裡的文化宴遇

▲汪廣娣老師為雅集嘉賓作香道表演

一場邂逅在春天裡的文化宴遇

▲吳柳兒老師為雅集嘉賓作花藝表演

一場邂逅在春天裡的文化宴遇

沒有儀式感的生活,你拿什麼談品味

所謂儀式感,就是在日復一日迴圈的日子中,讓某一天、某一個時刻,變得和其他的日子不一樣。吃飯剛好就是我們一生中重複循壞重複最多的事情,一日三餐,一年365天,一生六萬多餐,如果我們沒有儀式感,或者很少儀式感,你說你這生活還有啥品味可談。

現代餐飲市場,行業越來越細分,服務越來創新,“三感一式”也是很多餐飲企業挖空心思,層出不窮的營銷策略,其實這也恰恰是文創餐飲模式的基礎。

所謂“三感”,即是“體驗感、儀式感、參與感”,“一式”則是生活方式。餐飲品牌、餐廳、美食,將會以生活方式的角度來重新思考和呈現,注入更多與人產生共識共鳴的元素。

一場邂逅在春天裡的文化宴遇

▲吳柳兒老師為雅集嘉賓作茶道表演

一場邂逅在春天裡的文化宴遇

文創餐飲才是更有趣的跨界融合以及業態混搭

任何跨界混搭、多業態融合的商業模式都是以“生活方式”為軸心點,嵌入的內容必須圍繞這個“軸心點”去運轉、去逐步校驗邏輯、校驗可行性和合理性。而“體驗感”、“儀式感”、“參與感”,是決定和考量你跨界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以生活方式為導向,著重顧客的體驗感,讓內容享有儀式感,讓每個人都有參與感。那麼這樣跨界混搭的餐飲專案,一定很有前景。

所謂多業態混搭,無外乎就是品牌與品牌的合作,不同渠道的優勢互補,餐飲+網際網路,文化+餐飲的各種組合,而這種組合又是基於在現代人追求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值得一提的是:網際網路+餐飲,更多的成功可能性那都是網際網路公司乾的事情,是建立在網際網路基礎上,實行的“+”,然後副業是餐飲,所以跑出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商業模式,如點評、外賣、點菜排隊、私廚、半成品準成品、預定,甚至社群、B2B、社交、物流、媒體等等,他們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網際網路+餐飲。

然而,文化+餐飲則不同,它一定是基於線下的參與、體驗,一定會在消費者的體驗感上大做文章

包括情感體驗、生理體驗、感官體驗等等基於一個創新的消費場景

。譬如在書店開餐廳、比如在海底、在稻田、在文化館、博物館開餐廳,或者是防空洞開火鍋店。這些新場景的文化與餐飲的融合,然後在衍生與之有關的文化產品,這難道不是一個源於餐飲的文化IP?

一場邂逅在春天裡的文化宴遇

一場邂逅在春天裡的文化宴遇

▲雅集尾聲,諸君以一場“和宴”體驗文創餐飲。

一場邂逅在春天裡的文化宴遇

文化自信將是新一輪餐飲革命的火種

一部《舌尖上的中國》在國內外掀起了一股“舌尖熱潮”,它不僅傳播了飲食文化,增強了觀眾對各地飲食風俗的瞭解,隨之產生的社會效應、經濟效應和文化效應也獲得出乎人意料的反響。它令我們意識到對自身的文化認同深深的紮根於日常生活中,由此構建了牢固的文化自信。讓我們為自己的文化自豪,為自己的生活而奮鬥。由此,這部紀錄片也給了很多餐飲人新思路、新創意。

未來結合“三感一式”的餐廳會越來越多,而且隨著新零售事業的快速崛起,餐飲與賣場的界限已經變得模糊不清,跨界、多業態融合,新零售,共享經濟,各種經濟形態和商業模式已經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在當下,很多餐飲從業都在結合自身特徵的去思考“餐飲+”,但到底應該去“+”什麼,+文化、+創意一定是開啟這扇門的鑰匙。

或許,餐飲從業者只有以生活方式為軸心,以文化創意+體驗感+儀式感+參與感三大維度去思考,才能真正掀起新一輪的餐飲革命。

一場邂逅在春天裡的文化宴遇

本文圖片為觀想堂和宴實拍,版權歸觀想堂和宴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