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晉文公——被迫流亡的前半生

晉文公

姬姓晉氏

,名重耳,約出生在

晉武公

十九年(前697年),是

晉獻公

狐姬

之子。正如“偉大人物都是被逼出來的”所說,重耳剛開始也是一個無“雄心”的公子,一心只想著自己的“安樂窩”,可命運卻一次又一次把他拖出來,逼著他向前。

春秋五霸之晉文公——被迫流亡的前半生

“驪姬之亂”被迫出逃

公元前655年晉獻公二十二年,因“

驪姬之亂

”,重耳與一批跟隨者不得不逃往

狄國。

重耳往狄國跑的原因有二;其一,狄國是重耳母親的故國,且也是舅舅

狐偃

的故國,相當安全;其二,有交通之利,如狐偃所說 “

吾來此也,非以狄為榮,可以成事也

。”因為狄國鄰近晉國,兼有“

奔而易達,困而有資

”之利,一旦時機到來,可以返回晉國成就謀求君位的大事。

當然以上想法只是

舅舅

狐偃

的一廂情願,重耳應該無此想法,原因很簡單,重耳拒絕了回國繼位的機會。

晉獻公二十六年(前651年),晉獻公去世,晉國陷入內亂,繼位的公子奚齊與

卓子相繼被殺。晉國國內大臣就想到了逃亡在外的公子

重耳與公子夷吾,不過大臣首先想到的是公子

重耳

於是大臣們派

狐偃之兄

狐毛來接

重耳

回國繼位,結果

重耳拒絕了,“

負父之命,正義負音佩。出奔,父死不得脩人子之禮侍喪,重耳何敢入!大夫其更立他子

。”然後眾大臣就選擇迎回公子夷吾繼位,是為

晉惠公

春秋五霸之晉文公——被迫流亡的前半生

晉惠公八年(前643年),晉惠公在大致穩定國內局勢的情況下,派殺手去除掉心腹隱患重耳,想進一步穩定自己的君位。已經在狄國居住十二年的重耳只得再次逃亡,這次的目的地是齊國。

再次被“迫”流亡

去往齊國的途中經過衛國,衛君並不接待

重耳。重耳一行只得繼續前行,到

五鹿這個地方時,

重耳實在是餓的受不了,就找當地村民討食物,結果村民給了一塊土,吃慣了“

錦衣玉食

”的公子重耳那裡見過底層人能吃什麼東西,就只感覺受到了汙辱,“

大怒

”,好在有趙衰提醒,重耳受而

拜之。

到了齊國後,齊桓公以厚禮相待,還將宗室之女姜氏嫁給他,又賜車馬二十乘。這種安逸富足的生活又使

重耳有了“

不思進取

”之心,就想在齊國安享晚年。面對隨從的勸諫,重耳直接說;

人生安樂,孰知其他!必死於此,不能去

。”翻譯就是

人生來就是為了尋求安逸享樂的,管其他的事幹嘛,我不走,死也要死在齊國

。”

多麼像後來的“劉皇叔”,多麼像一個普通(正常)人的發言。

春秋五霸之晉文公——被迫流亡的前半生

重耳想享受生活,但他手下的隨從們不想,他們有大志有理想。於是眾人合夥灌醉重耳,用車裝著重耳就離開了齊國。等重耳醒過來,弄清周圍情況後,只剩下暴怒,拿起戈就要把此事主謀舅舅

狐偃

給殺了。

不過

重耳又被手下“勸”服了,沒得辦法,又得重新上道,追求大業。

春秋五霸之晉文公——被迫流亡的前半生

重耳一行先到曹國,受到曹共公觀其裸浴之辱。到了宋國,因宋襄公剛剛被楚軍打敗,雖以國禮接待重耳,但無法給重耳實質的幫助,重耳一行只能繼續遠行。經過鄭國 ,受到

鄭文公的冷遇,最終只得暫居楚國。

回國接手爛攤子

重耳一行流亡在外時,晉國發生了巨大的危機。先是秦穆公助公子夷吾回國繼承君位,條件是

將晉在河西的八座城池贈與秦國,結果

公子夷吾即位後違約,並在趁秦國

大飢之時,發動對秦國之戰——

韓原之戰

結果晉軍被擊敗,晉惠公被俘虜,晉國元氣大傷,只得向秦國求和。晉國以太子圉為質,還有

河西的八座城池等等

,換回晉惠公。

晉惠公十四年(前637年)晉惠公死亡,

太子圉從秦國逃回繼位,為晉懷公。太子圉的逃亡使秦穆公相當惱怒,“召”

重耳入秦,派兵護送重耳回晉國爭位,想進一步干涉晉國的國政。

重耳

在國內“重臣”的支援下,較為順利的繼承了君位,為

晉文公

春秋五霸之晉文公——被迫流亡的前半生

即位之後,晉文公才發現晉國已處於崩潰的邊緣。

此時晉國對內;晉無公族,晉文公能依仗的就是跟著自己的家臣,而另一些支援

重耳上位的大臣勢大,他們的利益與晉文公不太一樣,又輕易不能亂動。但更為緊要的是因韓原之戰後,晉國需要大量徵收軍賦來彌補耗費的軍力,導致晉國賦稅十分沉重,所以“

晉國當時高利貸盤剝十分盛行

”,很多國人淪為債務奴隸,社會矛盾非常尖銳,晉國迫切需要減輕奴隸債務和賦稅來緩解社會矛盾。

對外;齊桓公死後,楚國擊敗宋國,維持“天下秩序”的霸主沒了。且被看作“楚蠻”的楚國國力大增,“

於是楚地千里

”,又有宋、陳、魯、許等國與齊國解除盟約,與楚國結盟,其勢力直達晉國南境。晉國在這樣的處境下,迫切需要加強軍事力量,構建一支強大的軍隊,才能與楚國抗衡。

也就是說此時的晉國國內已被刮窮,再刮下去,輕則“國人暴動”,晉文公逃亡,重則大臣叛亂,再換一名君主;但如果不“刮”,楚國很有可能打進來,晉國直接“滅亡”。

所以晉文公面臨的情況只能逼著他改革,而且是“

不改是等死,改革是找死

”的改革。

晉國改革

其實晉國這個國家能一直保持強盛,就是因為在不斷的改革。晉文公的改革大多延續前任的政策,並加以改良,再堅持執行下去。就如晉惠公的二項改革措施——“

作爰田

”與“

作州兵

”。

晉國因韓原之戰,財力兵力大傷,且晉惠公又被秦國俘虜了。晉惠公為了討好晉國貴族(國人),將屬於晉公室的部分公田分給國人,以換取國人的支援,稱為“

作爰田

”。而“

作州兵

”是將野人也納入徵兵體系,主要是為了補充兵源。

春秋五霸之晉文公——被迫流亡的前半生

晉文公先穩住基本盤。推行“

昭舊族,愛親戚,明賢良,尊貴寵,賞功勞,事耇老,禮賓旅,友故舊

。”即起用舊族勢力,安撫和團結舊族,特別對一些德高望重的舊族給予高爵位,重新團結了貴族集團勢力。

再在“作爰田”的基礎上實行“

列地以分民

”,將一部分公田分給國人之下的“民”,進一步推動土地私有化的程序。再推行了“

舊田半稅、新田不稅

”的土地賦稅制度,極大的擴充套件田地,大大的緩解了晉國國內的矛盾。

與此同時晉文公還確立了“

賢、能

”的用人標準,他將才華橫溢的先軫升為中軍元帥,還規定異姓宗族“

掌其遠官

”。此項改革徹底否定了宗法分封制下“

世卿世祿制

”的任官原則,形成“

食有勞而祿有功

”的用人制度。

改革軍制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與其他諸侯圍攻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晉文公為報答宋襄公饋贈的恩惠,於同年在被廬進行軍事改革,將軍隊編制從上、下兩軍擴充為上、中、下三軍,建立三軍制,又規定中軍將領為“元帥”,統管上﹑下二軍,既是三軍首領,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即“

軍政合一

”的體制。

晉文公“作三軍”後的第二年,公元前 632 年,晉文公親自率領三軍與楚國在城濮開戰,稱

城濮之戰

。戰爭過後,晉國與魯﹑宋﹑蔡﹑齊等諸侯國舉行“

踐土會盟

”,標誌著晉國稱霸,晉文公接任齊桓公,成為“

霸主

”。

但晉文公的改革也為日後晉國的分裂埋下了隱患。即晉文公建立三軍制以後,凡是作為晉國中軍將領都是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一些異姓卿族登上了政治舞臺,掌握軍政大權後,趁勢培植自己的力量,這些異姓卿族與國君爭權奪利,甚至殺死國君,以至於導致晉國後期的六卿專政,最後三家分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