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宰相寫了一首迎新年的詩,不料成了迎新詩的巔峰,宋詩的經典

過大年,迎新春,歷來是中國人年末最大的事和最忙的事。

為了這最大的事和最忙的事,家裡的人們無論手頭有多重要的事,也要為新年而做好準備。

而那些漂泊在外,遠在他鄉的遊子,也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馬不停蹄地向著家的方向往家趕。

宋朝宰相寫了一首迎新年的詩,不料成了迎新詩的巔峰,宋詩的經典

而為了新年,慶新春,我國曆朝歷代的詩人們亦寫下了無數經典的詩歌,來迎接新年,慶賀佳節。

北宋宰相王安石就寫下了一首非常經典的迎春詩,歷來被人們吟詠不斷,更是被看作不可逾越的經典,這首詩就是《元日》。

而王安石之所以寫下了這麼一首經典的詩歌,與他的人生經歷和心懷天下的胸懷是分不開的。

王安石作為北宋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學家,他最大的志向就是進行改革,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使得宋朝走向繁榮和富強,變成真正的“大宋”。

公元1067年,宋英宗的長子趙頊繼位,是為宋神宗,他目睹了宋朝積貧積弱的困境,感受到了時局的艱難,所以也極力地想改變這種困境。

因此,宋神宗趙頊繼位不久,他就召見了宋仁宗時就想變法的王安石。王安石把自己的變法思想上奏宋神宗。

聽了王安石的變法思想,宋神宗大為喜悅,他先是任命王安石為江寧知府,隨即又拜為翰林學士兼侍講,一步步地提拔王安石。

宋朝宰相寫了一首迎新年的詩,不料成了迎新詩的巔峰,宋詩的經典

看著千瘡百孔的宋王朝,看著遼和西夏的不斷侵擾,宋神宗趙頊心急如焚。公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雄心勃勃的王安石隨即把自己的變法思想彙集成冊,上書宋神宗,主張宋神宗開啟變法。就這樣,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

這一年,也即是公元1069年新年,此時新年伊始,世間萬物呈現出一片祥和的新氣象。千家萬戶,都在忙著準備過新年,王安石看到了以後,感慨萬千,靈感撞擊著王安石的心靈,他於是提筆創作了此詩。

《元日》賞析:

元日

宋朝·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寫下了這篇《元日》後,不多久就被傳得家戶喻曉,它描繪了1069年新年其暖融融、辭舊迎新的溫馨畫面。

宋朝宰相寫了一首迎新年的詩,不料成了迎新詩的巔峰,宋詩的經典

此時的新年,家家戶戶燃放煙花,祛除一年中的陳年舊事,迎接溫暖和煦、春光融融、嶄新祥和的新春佳節。

此時的千家萬戶,笑語連連,人們都在熱鬧的歡聲笑語中撕掉上一年的舊對聯,貼上迎接新年新氣象的新春聯。在晚餐的宴會上,再喝上一杯屠蘇酒,驅魔辟邪又長壽,真的是再也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事了。

在詩的第一二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中,燃放煙花爆竹一直是我國從古延續至今的習俗。目的是除舊歲,驅邪魅,開開心心過大年,高高興興迎新春。

而在正月初一這一天,更有全家老小歡聚一堂,快快樂樂地談天說地,吃團圓飯,喝屠蘇酒。之後,再用紅布把渣滓等物包起來,掛於門框之上,以達“驅邪魔”和躲避瘟疫的目的。

宋朝宰相寫了一首迎新年的詩,不料成了迎新詩的巔峰,宋詩的經典

第三句的“

千門萬戶曈曈日

”與第一二句緊密相連,詩意相承,表達了春風如醉,陽光明媚的好時節,家家戶戶,老老小小都沐浴於新年的春風與陽光之中,其樂融融。

最後一句“

總把新桃換舊符

”中的“桃符”是我國古人在農曆正月初一這一天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驅鬼避邪,而這種桃符也作春聯。因此,掛“桃符”、貼春聯便成了我國古代新年民間的一種習俗。

在這最後的一句“

總把新桃換舊符

”中,“新桃”二字省略了“符”字,而“舊符”二字也省略了“桃”字,詩人之所以省去了這兩個字,是因為七絕每句字數限制的緣故。

王安石寫這首詩時,剛剛出任宰相,實行變法,因此,他的心中自然也充滿了一種歡快愉悅的心情以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而這種心情和精神,此時就表現了在這首詩中。

由於得到宋神宗的支援,所以王安石對變法充滿了信心,對未來充滿了憧憬,而他的這種心情反映到詩中,就成了“

春風送暖入屠蘇

”和“

千門萬戶曈曈日

”這樣的詩句。

這樣的詩句它讚美了新事物的誕生,讚美了新生的事物充滿了無限的生機,充滿了無限的希望。在這種情況下,溫暖無限的“

曈曈日

”照耀著“

千門萬戶

”,而這樣的“

曈曈日

”也暗示了老百姓新生活的開始,表達了變法將會給老百姓帶來一片光明。

宋朝宰相寫了一首迎新年的詩,不料成了迎新詩的巔峰,宋詩的經典

除此之外,本詩還蘊含了一種象徵意義,而“

總把新桃換舊符

”就是這種象徵意義的運用。“新桃”代指王安石新的變法,而“舊符”則指過去陳舊的體制。而這一句話則表明了王安石要革除舊政,施行新政。

這最後的一句,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王安石對未來變法勝利的期盼,更表現了王安石對變法成功後人民生活水平能夠得到改善的美好前景。

根據現代哲學原理,事物都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新生事物必然會取代舊的事物。因此,不得不說“

總把新桃換舊符

”它還包含了深刻的哲理性,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律。

新年過後,世間萬物面目一新,王安石也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他的變法,其變法內容新穎,與宋朝原有的制度大不相同,它涉及到了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變革。

宋朝宰相寫了一首迎新年的詩,不料成了迎新詩的巔峰,宋詩的經典

就在王安石大刀闊斧地進行變法的時候,不曾想,他迅速而凌厲的變法觸及到了北宋統治階級以及守舊派的利益,所以他們迅速聯合起來,抨擊王安石的變法。王安石一時之間感覺到了強大的壓力,最後連宋神宗都開始懷疑變法的可行性。

熙寧七年,天下大旱,老百姓們顆粒難收,忍飢挨餓的老百姓們流離失所,影響特別巨大。針對這種情況,北宋的統治階級以及守舊派趁紛紛把矛頭指向了王安石,並向宋神仙彈劾王安石,宋神宗沒能頂住巨大的壓力,不得已只能將王安石罷相。

後來,回過神來的宋神宗覺得還是要變法,希望透過變法使得宋朝真正的強大起來,於是他再度拜王安石為相,進行變法。但是宋神宗沒有想到的是,王安石這次面臨的局面更加艱難,阻礙更大,困難更多,以至於很多變法支持者也開始動搖不定。

宋朝宰相寫了一首迎新年的詩,不料成了迎新詩的巔峰,宋詩的經典

王安石明白,此時再強行變法意義已經不大,他也不可能再走得太遠,便託病請辭,再度被罷相。於是聞名古今中外的“王安石變法”至此失敗。

王安石從小就感受到了民間的疾苦,變法的宗旨是為了讓宋朝變大變強,同時也為天下蒼生謀福利,而他的這些思想和信仰自然也體現在他的詩中。

王安石也知道,自古以來變法的先賢們,大多都落得個以身殉法的下場,他如果變法了,便是面臨萬丈深淵。但是他為了宋朝,為了天下蒼生,他義無反顧,哪怕換來的是粉身碎骨,他也在所不惜。

但是,沒辦法,頑固派和守舊派在朝中佔據了主導,王安石最後是獨木難支。所以第二次罷相以後,心灰意冷的他隱居鐘山,不再過問朝堂之事。直到有一年冬天,他看到了漫天飛舞的雪花,又看到凌霜傲雪的梅花,於是感慨萬千的他隨即提筆寫下了一首經典的梅花詩《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宋朝宰相寫了一首迎新年的詩,不料成了迎新詩的巔峰,宋詩的經典

在這首詩中,王安石以梅花自喻,表明了自己像梅花一樣,雖然身處守舊派的包圍之中,但他卻堅持為蒼生謀生計,為百姓謀福利,他便是絕世之人。

就是這樣的一位絕世之人,辭官之後,依然堅持自我,依然堅持本心,依舊心念天下蒼生。

因此,王安石雖然已經作古千年,人們同樣還是記得他,而他在迎接新之際寫下的這首古今聞名的《元日》,時至今日只要一到新年,人們就會反覆吟詠。

因為它不但描繪了喜氣洋洋的新春氣氛,渲染了不一樣的新春佳節,而且也透過永珍更新的新春氣象來寄託了王安石的政治理想,表達了他希望將來能夠看到自己變法的新局面,抒發了他宏大的人生理想。

因此,王安石寫下這首迎接新年的詩以後,千百年來,難以有人再寫出能超越王安石同類題材的詩,成為了宋詩裡迎新年的壓卷之作。

而且這首《元日》語言樸素,寫得極為自然而又不失韻味與內涵,說是宋詩中迎新年的壓卷之作一點也不為過。

宋朝宰相寫了一首迎新年的詩,不料成了迎新詩的巔峰,宋詩的經典

在迎新年之際,讀了王安石的這首《元日》,我們可以經略到古人過新年的熱鬧氣氛,也可以經略到王安石變革圖強和為蒼生謀幸福的雄心壯志。

同時,透過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到今天仍有許多人在非議王安石的變法,但不可辯駁的是,王安石就是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他為積貧積弱的宋朝做出了最大的貢獻,為使宋朝變大變強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宋朝能有王安石這麼一位偉大的政治家,真的是大宋之幸,是天下百姓之福。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玉露之聲

(圖片來源於網路,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