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于禁併為四方將軍,被評價驍勇果毅,卻史料疑似有缺的樂進

“五子良將”應該是三國時期比較有名的說法,經常和“五虎上將”相比。不過具體到五個人各自的身上,受關注的程度,人物的形象可能就會存在差距。比如說“五子良將”中的樂進,大概並不如張遼、于禁、張頜、徐晃名氣高。事實上樂進在“五子良將”傳記中排序第二,僅次於張遼;地位上曾與于禁並列為四方將軍,高於“五子良將”中其他三人;在戰績上也有挫敗關羽的表現,含金量並不低。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樂進這個人物。

與于禁併為四方將軍,被評價驍勇果毅,卻史料疑似有缺的樂進

資歷老地位高

“五子良將”整體上名位相當,除了活得比較久的張頜以外,都做到了四方將軍,張頜則做到了車騎將軍,要高於四方將軍。雖然五個人都做到四方將軍,但是在遷升的順序上還是存在差別。于禁向來被很多人認為是“五子良將”之首,因為于禁比較早地做到左將軍,而且被授予假節鉞的政治待遇。事實上樂進和于禁基本上同期成為四方將軍,樂進被任命為右將軍,但是隻有假節,所以被于禁壓了一頭。不過在漢魏時期,假節與假節鉞之間到底有什麼差別,還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于禁和樂進的地位上的差距也並不明顯。

與于禁併為四方將軍,被評價驍勇果毅,卻史料疑似有缺的樂進

可以說在曹操時期,于禁和樂進的升遷速度還是要高於張遼、張頜、徐晃。前者與後者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就是在出身上。張遼、張頜、徐晃都是降將出身,而樂進和于禁算是嫡系(于禁原屬鮑信,鮑信與曹操是盟友,最後在曹操與青州黃巾的戰爭中戰死,所以也算是嫡系),尤其是樂進,不僅是嫡系將領,還算是“帶資入股”。

與于禁併為四方將軍,被評價驍勇果毅,卻史料疑似有缺的樂進

樂進是陽平衛國人,按照東漢時期的郡縣劃分來說,應該是東郡衛國人。史料中並沒有明確交代樂進是在什麼時期加入曹操集團,小編個人不太認同是在陳留起兵時期,更傾向於東漢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曹操成為東郡太守之後,因為地點對得上。儘管不算元從,樂進加入曹操集團的時間也非常早,遠早於徐晃、張遼、張頜。

與于禁併為四方將軍,被評價驍勇果毅,卻史料疑似有缺的樂進

何況樂進還有募兵的功勞。大概樂進在當地比較有影響力,曹操曾經派樂進回本郡徵募士兵千人。這個數字在漢末三國時期的中後期來看並不算多,但在前期不同。呂布僅三千人就能夠佔據徐州。況且當時曹操遭遇過“滎陽之戰”的失敗;好不容易到揚州徵募四千新兵又在沛國遭遇兵變;隨後跑到河內依附袁紹,兵力並不算太多。樂進募兵千人對於曹操來說也是不容輕視的力量。樂進投軍時間早,又是“帶資入股”,這些都是樂進在曹操集團的優勢。

與于禁併為四方將軍,被評價驍勇果毅,卻史料疑似有缺的樂進

驍勇果毅的樂進

樂進的歷史形象比較鮮明,有驍勇果毅的評價,作戰非常勇猛,每先登有功。陳壽在《三國志·魏書十七》的總評中認為樂進的史料並不符合驍果的評價,推斷“或註記有遺漏”。這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不過或許並非是某些事件的遺漏,而是過程的遺漏。《樂進傳》中記載樂進非常多的戰績,不過都比較簡略單薄。小編就在下面簡單梳理。

與于禁併為四方將軍,被評價驍勇果毅,卻史料疑似有缺的樂進

興平元年到興平二年(即公元194年到195年)的“兗州之變”(曹操進攻陶謙,張邈與陳宮迎接呂布進入兗州與曹操爆發戰爭)中,樂進跟隨曹操進攻濮陽(此戰失敗);跟隨曹操圍攻雍丘(這個時候曹操已經擊敗呂布,“兗州之變”基本結束),皆先登有功。

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的“蘄陽之戰”(曹操與袁術部將的戰役)中,曹操攻破苦縣斬殺袁術大將橋蕤,樂進先登有功。

建安三年(即公元198年),樂進跟隨曹操進攻張繡(此戰失敗,曹操陷入死地但成功撤退);同年樂進跟隨曹操消滅呂布,期間擊敗呂布部將。

建安四年(即公元199年),樂進與曹仁、史渙、于禁、徐晃等人渡河消滅親附袁紹的眭固,算是“官渡之戰”的前哨戰。

與于禁併為四方將軍,被評價驍勇果毅,卻史料疑似有缺的樂進

建安五年到建安六年(即公元200年到201年)的“官渡之戰”中,樂進跟隨曹操擊敗佔據徐州的劉備;與于禁率領五千軍隊攻取汲、獲嘉二縣;在“官渡之戰”的最後關頭跟隨曹操進攻烏巢,斬殺烏巢守將淳于瓊,奠定最後的勝局。

建安七年(即公元202年),樂進跟隨曹操進攻袁尚、袁譚兄弟,雖然最後失敗,但樂進斬殺袁氏大將嚴敬有功。

率軍鎮壓青州黃巾餘黨,平復樂安郡。

與于禁併為四方將軍,被評價驍勇果毅,卻史料疑似有缺的樂進

建安十年(即公元205年)跟隨曹操消滅袁譚,樂進先登有功,攻入南皮城東門;趙犢、霍奴等人以及三郡烏桓在幽州起兵反曹,樂進率軍攻取雍奴;袁紹外甥幷州刺史高幹反叛,樂進、李典進攻高幹,雖然有所斬獲,但始終無法攻破壺關。最後曹操親征消滅高幹;建安十一年(即公元206年)樂進、李典擊敗黃巾餘黨管承,管承走入海中。

從上述的戰績當中可以看出,樂進的表現十分活躍,雖然大部分是從攻的性質,但是樂進多次先登有功,不乏衝陣斬將的記錄。這在“五子良將”當中是非常罕見的。僅從這一點來看,樂進的表現也當得起“驍果”二字了。

與于禁併為四方將軍,被評價驍勇果毅,卻史料疑似有缺的樂進

挫敗關羽與孫權

上述的戰績不可謂不華麗,不過含金量似乎稍微差一些,因為大多是從攻,對手也沒有太有名的將領。說到樂進的軍事生涯中比較輝煌的表現,大概還要數“青泥之戰”。在這場戰役當中,樂進擊敗名將關羽,對劉備集團所控制的荊州地區造成一定的動盪。

與于禁併為四方將軍,被評價驍勇果毅,卻史料疑似有缺的樂進

“青泥之戰”在史料中的記載非常模糊,時間倒是比較明確,是在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不過具體的地點,戰爭的動機和過程都還在猜測的狀態。青泥這個地點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有兩處記載,小編傾向於江夏竟陵一帶的說法。這其實是在江東集團控制的範疇。考慮到同年曹操正在攻打江東,小編推測“青泥之戰”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與于禁併為四方將軍,被評價驍勇果毅,卻史料疑似有缺的樂進

曹操進攻江東,讓樂進進攻江夏給孫權施加壓力。劉備和孫權是盟友,所以關羽的軍隊才會出現在青泥一帶。結果關羽面對樂進戰敗,關羽撤退回江陵,樂進又出現在南郡。這個時候南郡山谷中部族受到震動,紛紛向樂進投降;樂進繼續進攻臨沮、旌陽二縣,都取得勝利。雖然在外圍取勝,不過對關羽鎮守的江陵,樂進還是沒有進攻的慾望。於是“青泥之戰”就這樣結束。總的來說,樂進在這場戰役中作為主帥擊敗關羽這樣的名將,還是很有含金量的。

與于禁併為四方將軍,被評價驍勇果毅,卻史料疑似有缺的樂進

除了“青泥之戰”以外,樂進還有挫敗孫權的表現,就是大名鼎鼎的第二次“合肥之戰”。在這次戰役當中,樂進、李典、張遼、薛悌以七千兵力對抗孫權的十萬大軍,成功保全合肥。雖然這場戰役中張遼的表現太過亮眼,甚至留下“八百破十萬”的說法。但是實際上孫權攻城失敗絕不完全因為戰役初期張遼的八百死士的突襲,也應該有樂進等人守城的功勞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讀史方輿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