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王室)那些事兒

——《史記》讀書筆記之《周本紀》⑾

《周本紀》是《史記》的第三篇文章。周朝自開國皇帝周武王開始至東周滅亡,共經歷了800年的歷史。

在《周本紀》中,無論是標誌著周朝開始的牧野之戰,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稱霸兼併和戰爭頻仍,都被描述得跌宕起伏,扣人心絃,驚心動魄,抑或是優秀君王代表武王和成王為國家社稷的夜不能寐,昏庸君王代表厲王和幽王的驕橫無道,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有的美名遠揚,流傳千古;有的臭名昭著,遺臭萬年;還有的如同鬧劇一樣,劇中的人和事被永遠地刻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在司馬遷的如椽巨筆繪製下,周朝全貌宛如巨幅畫卷向我們漸次鋪展開來:一個天下朝宗、幅員遼闊的強大奴隸制王國,從它的始建、發展、興盛和衰敗都躍然紙上,簡明扼要的史實,詳盡精彩的史事,都盡在《史記·周本紀》。讓我們一起走近周朝王室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吧!

后稷:被遺三次 農事之興

周朝(王室)那些事兒

上古時代,曾經有一個這樣的嬰兒,他的出生非常神奇:他的母親到野外,看見巨人的腳印,內心十分歡喜。因踏踩了巨人的足跡,便十月懷胎,生下了他。所以,從他剛出生,便被視為不祥之物,先後被拋棄在狹窄的巷子裡、樹林裡和水渠的冰面上。但令人驚奇的是,經過巷子裡的馬都躲開不去踏踩他,路過冰面的飛鳥將它們的羽毛,蓋在他的上面和墊在他的下面,保護他。於是,他的母親認為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比較神奇,就又把他撿回家,並取名叫棄。

這個名叫棄的人就是周后稷,以掌管農事,興盛於陶唐、虞、夏之時。周后稷,不是帝王,但正是因為有了他,中國才有了歷史上的周朝以及經常被我們提起的“春秋”和“戰國”。

文王:被囚羑里 《周易》為證

周朝(王室)那些事兒

從后稷到周朝開國皇帝武王,共歷經了15代,其中公劉、古公亶父繼承祖業,率領族人繼續施行興農措施,使部族逐漸強大,建立了周國。其中最值得書寫的是武王的父親西伯,也就是周文王。

周文王是一個篤仁、敬老、慈少的人。他遵后稷、公劉之業,效法古公、公劉,禮賢下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西伯的有令德和商紂王的昏庸無道形成鮮明的對比,周圍的諸侯國也都歸順他。

一個叫崇侯虎的人向商紂王進讒言,說西伯積善累德,將不利於商朝。就這樣,他被商紂王囚於羑里。一個人僅因為行善也能犯罪,這都是什麼世道啊?但厄運和苦難打不倒內心強大的西伯,被囚期間,他把《周易》的八卦擴寫到六十四卦。後來,西伯的門徒閎夭用有莘氏美女、驪戎的文馬等他奇怪物,把他從商紂王那裡贖了回來。

西伯回到周國之後,仍然暗自行善,各地諸侯也都請他裁決是非。當時虞、芮兩國的人有訟事不能裁決,就前往周國,準備找西伯評判。當他們進入周國的境地時,看到那裡的普通百姓都像士大夫一樣謙恭有禮,互讓田界;到京城時,看到那裡計程車大夫都像三公九卿一樣,禮讓恭敬。於是,這兩個國家的人還沒見到西伯,就已感覺非常慚愧,一下子變得謙讓起來。他倆相互說:“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只取辱耳。”於是,倆人互相謙讓而返。諸侯們聽說後,都感慨道:“西伯當是受有上天之命的君主。”《尚書》中說,唯有文王能夠謹慎、真誠地修養並節制自己。孔子在《論語》中也說,文王憑藉仁德而“三分天下有其二”,意思是說文王沒有透過任何具體的軍事行動,天下三分之二的人便都歸附了他。老子《道德經》曾提出了“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的大道,而文王又何嘗不是完美詮釋了這一大道呢。

西伯在位大概50年,他去世後,被諡為“文王”。

武王:一心為國 夜不能昧

周朝(王室)那些事兒

西伯的兒子武王即位後,遵循文王的遺業,太公望做他的師,周公旦做他的傅,召公、畢公一班人輔佐他。

武王繼位第11年時,面對商紂王的越發暴虐和做惡多端,他發起了一場歷史上著名的、顛覆商朝的牧野之戰。當時,武王率領戰車300輛,虎賁3000人,戰士45000人,準備東進討伐商紂。他召集所有的諸侯,宣告商紂犯下大罪,不可不合力討伐。在《太誓》裡,他列舉了商紂王的三大罪狀:一是聽信妻妾之言,疏遠自己的同祖兄弟,自絕於上天。二是違背了日、月、北斗的執行。三是廢棄先祖的音樂,把典雅的音樂改成淫亂的音樂,以取悅他的妻妾。所以,武王要執行上天的懲罰,討伐商紂王。

二月甲子日的凌晨,他們到達商都朝歌郊外的牧野舉行誓師大會。誓師完畢時,諸侯派兵參加會盟者共有4000輛戰車。商紂王聽說後,也發兵70萬以抵武王。但因商紂王的失道,他的軍隊雖然人多,都無心作戰,只盼著武王趕快攻入,於是紛紛倒戈。就這樣,殘暴成性的商紂王,敗兵而逃,戴上他的寶玉,登上鹿臺,自焚而死。商朝從此滅亡,新的朝代周朝自此開始。

清除道路,整修社廟和商紂的宮室,釋放被囚的箕子和百姓,分封官爵和土地給有功之人,用鹿臺的錢財和巨橋的糧食,賑濟貧苦的野人和賤民……即便這樣,但面對初定的天下和尚未和睦的民情,武王仍徹夜不能成眠。為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他營建周城後,整頓軍隊,解除武裝,放下干戈不用。最終,武王因積勞成疾而崩逝。讀到這時,從司馬遷的文字裡,彷彿看到了一位胸懷滔天大略的古代聖賢君主,正躊躇滿志地向著我們走來,哪怕是隔了2000多年的時光。

周朝興盛 成康文治

武王過後,幼小的成王在周公攝政七年後,長大成人,接受帝命。“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典故,也出自於此。在周公等人的輔助下,成王營建洛邑,討伐東夷,完成了武王的遺願。

成王之後,周朝又經歷了康王、昭王。如果說西伯、武王是以小邦周奪取大邦商統治地位的開國之君,那麼成王、康王則是真正讓“小邦周”成為“大邦周”的治國之君。

透過周公旦、成王誦、康王釗三代人的統治,周王朝的統治勢力達到頂峰,史載“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年不用”,頗有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治世風氣。彼時,外有齊魯晉衛鄭諸侯作為屏障,內有周公、召公、畢公作為扶持,周王朝的統治昌盛而天下信服。

穆王:大道漸損,刑法日益

康王過後,昭王即位,這時王道略有缺損。昭王南巡時,未能回來,死在江上。為掩飾昭王死亡的真正原因,王室也不告喪。

昭王過後是穆王。穆王繼位時,已50歲了。面對當時的國情,他非常痛心,命人作《臩命》,天下又重新得以安寧。

穆王要攻打犬戎,祭公謀父對他進行了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勸諫。但穆公未曾聽勸,仍然進行了征伐。為平定諸侯各國中的不和睦者,他制定了各種刑法。針對原告和被告,士師要從“五辭”來觀察(即言辭、表情、呼吸、聽覺反應和目光),用五刑定罪(即刺面、割鼻、斷足、宮刑和死刑),不夠五刑的用“五罰”(即五種罰金),據《甫刑》記載,僅五刑的罰金條款就達3000多條。

穆王在位55年,享年105歲。據史書記載,穆王是一個充滿智慧,而又能統御四方、威震宇內的君王。

周厲王:防民之口,甚至防川

周朝(王室)那些事兒

穆王過後,共王繼位,隨後是懿王。周朝到懿王時,王室衰敗。隨後是孝王、夷王,再到周厲王。提到周厲王,我們都會想起“防民之口,甚至防川”的成語。

周厲王是一個貪圖財利、奢侈傲慢的國君。由於他實行暴政,國都中的人都在非議他。為防民之口,他不聽大臣的勸諫,竟然任用衛國的巫士,監視非議的人民,並殺掉他們。這樣以來,非議的人少了,不過諸侯們也都不來朝見了。34年時,由於周厲王控制的嚴格,造成“國人不敢言,道路以目”。周厲王非常高興地說:“我能平息人們的非議,使他們連話也不敢講。”召公說:“防民之口,甚至防川。水雍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周厲王不聽,從此之後,國人沒有人再敢講話了。又過了三年,國內發生叛亂,厲王受到襲擊,逃亡到彘。

周幽王:燃烽火幾戲諸侯,想萬方搏妃子一笑

周朝(王室)那些事兒

周厲王過後,周朝經歷了長達14年的共和時期,即由召公和周公共同執政。隨後,在召公家長大的周宣王執政。周宣王之後,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周幽王了。

周幽王執政時,周西部多地發生地震,河水枯竭,岐山崩頹。當時伯陽甫預言:周將滅亡。幽王三年時,周幽王寵愛褒姒,並生下兒子伯服。周幽王想立伯服為太子,立褒姒為王后。

寫到這段時,司馬遷為我們描述了一個更為神奇的故事。周朝到周幽王時,周太史伯陽已預測周朝要滅亡了。據史料記載,夏後期時,曾有兩條神龍降落在夏帝的庭院裡,並說出他們是褒國的兩個君主的話。夏帝占卜問,究竟是殺掉、趕走還是留下它,後來決定陳設布帛,書於簡策,向神龍禱告,才使神龍離開。夏帝把神龍留下的涎沫收藏至匣子中,接連傳了三個朝代,到周厲王才打開觀看。誰知,這涎沫流於庭院,去除不掉,後來化為蜥蜴,鑽進後宮七歲童女的肚子裡。一直到宮女15歲時,才生下了褒姒。由於沒有結婚,宮女生下這個孩子後,就扔到了外面,被逃亡的一對夫婦撿走,並帶到褒國長大。她就是褒姒。據太史伯陽說:“災禍已形成,沒有任何辦法了。”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褒姒生得豔如桃李,但面若冰霜,自進宮以來,從來沒見她笑過一次。周幽王為博得美人一笑,想盡萬法。有一天,他懸賞求計,在別人的建議下,腦洞大開玩了把烽火臺,博得了美人一笑。在古代,烽火是敵寇侵犯時的緊急軍事報警訊號。各地諸侯以為犬戎侵略,就都率兵趕來就駕。當看到周幽王和褒姒坐高臺飲酒作樂時,才知道被戲弄了。被屢次戲弄了幾次之後,諸侯們都不願再來了。

直到有一天,真正發生軍事危急時,幽王才知道什麼叫玩火自焚。當時,申侯前來攻打時,周幽王再次點燃烽火,但最終也沒有人前來救援。於是,他自食其果,被殺死在驪山下。

爭霸兼併,國君易主極頻,上演春秋戰國殺

周朝(王室)那些事兒

周幽王之後,是周平王即位。他把都城遷到洛邑,以躲避戎寇。這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國強大的就吞併弱小的,齊、楚、秦、晉開始強大,政令往往也出自稱霸的君主。

歷史學家們把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至秦元年(公元前221年),稱為“春秋戰國”。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

春秋是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它的由來,是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著一年四季,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據孔子《春秋》記載的242年的歷史中,僅弒君事件就有36起,國家被滅亡的有52個,諸侯出走逃亡而不能保其國家社稷的更是數不勝數。

而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在司馬遷的筆下,我們也看到,這期間的中國戰亂不斷,國君易主頻仍。春秋時,出現大諸侯國兼併小諸侯國,爭著稱霸,而戰國時期,戰爭紛攘,直至秦來六國,中華民族也實現了各民族的統一,並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國家。

手記

周朝(王室)那些事兒

繁忙工作的空隙,學習朗讀錄製和影片剪輯,還要抽時間每天開直播,以至於閱讀《周本紀》進行得非常緩慢。這800年的史實,我斷斷續續讀了近一個月時間,直到昨天晚上才完成《周朝王室那些事兒》讀書筆記。行文至此,才驚覺司馬遷筆下的3000年史實,已粗略完成1800多年曆史的閱讀了。無論是傳說中的五帝時代,還是到夏朝、商朝,再到周朝,無數的歷史故事都在提醒我們,“分久必合,而合久必分”“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等諸多的人生道理,從而讓我們倍加珍惜當前生活的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