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作為執政者,以身作則很重要,眾人有何意見?

漢晉間帝王與士人普遍重視執政者的作風對社會風俗的影響,既強調帝王以身作則引領風俗的重要性,也重視官吏在敦化風俗方面的影響作用。漢光武帝劉秀除了端正自身作風,“清明履約,率禮無違”,還“勤吏治”以樹立良好政風。光武帝、明帝、章帝反對奢華,都注意從自身節檢做起。

一、每人都有自己不同意見

桓譚曾提醒執政者“視俗而施教”。申屠剛認為執政者是否開明關係到國家的風氣,他指出:“專己者孤,拒諫者塞,孤塞之政,亡國之風也”,“聖人不以獨見為明,而以萬物為心。順人者昌,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共也”。

帝王作為執政者,以身作則很重要,眾人有何意見?

1-朱浮的意見

朱浮認為“荀刻為俗”的原因主要在於“權歸刺舉之吏”。第五倫認為君主應首先端正自己的言行,然後選撥賢士,透過君王與賢士的雙重示範來引導社會風俗。

2-馬廖的想法

馬廖認為執政者應躬行節檢以帶動下層,“侈費不息,至於衰亂者,百姓從行不從言也。夫改政移風,必有其本在他看來“改政移風”之本在於君主。

3-安帝劉祜的提倡

安帝劉祜提倡檢約,懲治驕奢風氣,時鄧太后注重教育引導王公貴族敦促社會風氣。皇甫規認為朝政混亂、吏治不整導致社會風俗敗壞。史敞主張任用能夠“紀綱頹俗”的官員。

4-李固的主張

李固主張從帝王做起宣淳厚之風以易俗,重視賢士對引領社會風氣的作用。魏文帝曹深知“侯邪移政,愛惡敗俗,國有此二事,欲不危亡,不可得也”,他以“備儒者之風,服聖人之遺教”而自居,主張“樹德垂聲,崇化罵俗”氣路統提醒執政者“與民訊息,觀時制政”以防止風俗凋敝。陸凱認為吏治腐敗擾亂了風俗,深為“諸公卿媚上以求愛,困民以求饒,導君於不義,敗政於淫俗”而痛心。

5-陸抗的提議

陸抗指出任官不賢導致當時政亂俗汙。晉武帝司馬炎力圖“絕縑輪之貢,去雕逐之飾,制奢俗以變檢約,止繞風而反淳樸”。傅玄重視君主對社會風氣的影響作用,建議君主“舉清遠有禮之臣,以敦風節”。

帝王作為執政者,以身作則很重要,眾人有何意見?

漢晉間的帝王與士人,在圍繞執政者的作風討論時,特別重視吏治對社會風氣的影響。蔡茂認為貴戚行為不端擾亂了社會風俗,為“宣剛正”而“欲令朝廷禁制貴戚”。左雄認為吏治腐敗引發,整個社會風氣的墮落。他批評官吏謂殺害不辜為威風,聚斂整辨為賢能,以理己安民為劣弱,以奉法循理為不化”的觀念,指責他們“視民如寇仇,稅之如材虎……言善不稱德,論功不據實,虛誕者獲譽,拘檢者離毀……朱紫同色,清池不分。

左雄也有不同的意見

左雄認為應當對嚴厲治理守相長吏”和“鄉部親民之吏”,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威福之路塞,虛偽之端絕,送迎之役損,賦斂之源息。循理之吏,得成其化;率土之民,各寧其所”的目的。左雄還主張選拔賢士以美化風俗,為此上言:“郡國孝廉,古之貢士,出則宰民,宣協風教……請自今孝廉年不滿四十,不得察舉,皆先詣公府,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筆,奏副之端門,練其虛實,以觀異能,以美風俗。”

帝王作為執政者,以身作則很重要,眾人有何意見?

左雄提醒君主嚴正視聽,辨別忠奸,以敦促風俗。他在諫言中說:“臣聞人君莫不好忠正而惡逸諛,然而歷世之患,莫不以忠正得罪,逸談蒙幸者,蓋聽忠難,從臾易也。夫刑罪,人情之所甚惡;貴寵,人情之所甚欲。是以時俗為忠者少,而習談者多。故令人主數聞其美,稀知其過,迷而不悟,至於危亡。”

甫規認為吏治不整

皇甫規批評順帝時先是宦官敗壞了風氣,“中常侍、小黃門凡數十人,同氣相求,如市賈焉,競思作變,導上以非,因緣嬰幸,受賂賣爵,分贓解罪,以攘天威”。宦官擾亂了朝政,不少官僚從惡如流,乃至“公卿以下至於佐吏,交私其門,終無紀極;頑兇子弟佈列州郡,併為材狼,暴虐群生。天下擾擾,從亂如歸,至令風敗俗壞,招災致寇”。

帝王作為執政者,以身作則很重要,眾人有何意見?

為此,皇甫規建議“庭問百察、常侍以下尤無狀者,亟便細遣,與眾共之,披掃其黨,蕩潘其賄,以答天誡”。陸抗指出任官不賢導致當時政亂俗汙,他在上疏中說:今委以聰明之任,假以專制之威,而冀雍熙之聲作,肅清之化立,不可得也。方今見吏,殊才雖少,然或冠晃之胄,少漸道教,或清苦自立,資能足用。自可隨才授職,抑點群小,然後俗化可清,庶政無穢也。”

深入剖析敗壞原因

還有士人從選官制度的層面,來剖析風俗敗壞的原因,認為其時九品中正制不能真正選拔賢才,所用非人導致社會風氣敗壞。劉毅就指出,“魏立九品,權時之制,未見得人,而有‘八損’”。他說:“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榮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奪天朝之權勢。愛憎決於心,情偽由於己。公無考校之負,私無告幹之忌。用心百態,求者萬端。廉讓之風滅,苟且之俗成。”“夫名狀以當才為清,品輩以得實為平,安危之要,不可不明。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濫者,亂敗之惡也,不可不察。”他詳論了中正制的八點“損政”之處。

帝王作為執政者,以身作則很重要,眾人有何意見?

他尖銳指出中正制首要弊病在於:“今之中正,不精才實,務依黨利;不均稱尺,務隨愛憎。所欲與者,獲虛以成譽;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強弱,是非由愛憎。隨世興衰,不顧才實,衰則削下,興則扶上,一人之身,旬日異狀。或以貨賂自通,或以計協登進;附託者必達,守道者困悴。無報於身,必見割奪;有私於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暨時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時,實為亂源。”劉毅仰慕“前聖之世,欲敦風俗,鎮靜百姓,隆鄉黨之義,崇六親之行,禮教庠序以相率,賢不肖於是見矣。然鄉老書其善以獻天子,司馬論其能以官於職,有司考績以明馳涉。故天下之人退而修本,州黨有德義,朝廷有公正,浮華邪侯無所容匿”。他憂慮中正制下“上奪天朝考績之分,下長浮華朋黨之事”的危害,批判“今之九品,所下不彰其罪,所上不列其善,廢褒艇之義,任愛憎之斷,清池同流,以植其私。

帝王作為執政者,以身作則很重要,眾人有何意見?

故反違前品,大其形勢,以驅動眾人,使必歸己。進者無功以表勸,退者無惡以成懲。懲勸不明,則風俗汙油”。他甚至指責中正官“實為奸府”,“自魏立以來,未見其得人之功,而生仇薄之累。毀風敗俗,無益於化,古今之失,莫大於此”。衛瑾也認為九品中正制存在傷損風俗的弊端,故而提出恢復古鄉舉裡選以崇賢穆俗。他指出九品中正制“其始造也,鄉邑清議,不拘爵位,褒距所加,足為勸勵,猶有鄉論餘風。中間漸染,遂計資定品,使天下觀望,唯以居位為貴,人棄德而忽道業,爭多少於錐刀之末,傷損風俗,其弊不細”。

帝王作為執政者,以身作則很重要,眾人有何意見?

倘若“除中正九品之制,使舉善進才,各由鄉論”,就會達到下敬其上,人安其教,俗與政俱清,化與法並濟。人知善否之教,不在交遊,即華競自息,各求於己矣”的,果。荀勖也重視中正在影響風俗方面的獨特作用。當荀勖被任命為豫州大中正時,荀勖辭讓的一番話道出了他對中正官的認識:“被敕以臣為豫州大中正,臣與州閭鄉黨,初不相接,臣本州十郡,方於他州,人數倍多。

最後論證

品藻人物以正一州清論,此乃臧否之本,風俗所重。”李重也認為九品中正制所存弊端不利於敦化風俗。他專門上書陳九品之弊:“九品始於喪亂,軍中之政,誠非經國不刊之法也。且其檢防轉碎,微刑失實,故朝野之論,僉謂驅動風俗,為弊已甚。”他主張“明貢舉之法,又提出“建樹官司,功在簡久。階級少,則人心定;久其事,則政化成而能否著,此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誠令二者既行,即人思反本,修之於鄉,譁競自息,而禮讓日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