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永信代表少林寺追要5000萬門票分成,被懟:出家人用不了那麼多

《增廣賢文》雲:“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自古以來,有多少人之所以會陷入深淵之中,就是因為在金錢面前沒能經住誘惑。和珅原本為官清廉,但卻沒能堅守本心,接連受賄,最終落得個獄中自盡的下場。

釋永信代表少林寺追要5000萬門票分成,被懟:出家人用不了那麼多

很多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為了錢財,而提到出家人,大家就會覺得他們是不慕功名利祿,自然也是不需要錢的。但大家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即使是出家人,也會存在一些慾望。

釋永信代表少林寺追要5000萬門票分成被懟:出家人用不了那麼多。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制度都發生了改變。而在這其中自然就包括

土地制度

,新的土地制度的出現,必然會對原有的土地制度產生一定的衝擊。

而少林寺作為一個擁有著悠久歷史的佛教聖地之一,從古至今都擁有較為固定的土地資源。

釋永信代表少林寺追要5000萬門票分成,被懟:出家人用不了那麼多

可能提到少林寺的土地,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它只是供眾多香客來燒香的場所,但其實少林寺的土地也是寺內僧人的庇護地。而隨著新的土地制度的實行,有一部分少林寺的原有土地也遭到衝擊。

隨著媒體行業以及旅遊行業的高速發展,少林寺出現在人們視線中的次數也越來越多。

在這種情況下,

少林寺方丈釋永信便追趕潮流,利用這些行業來幫助少林寺擺脫財政危機。

但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即使他能夠幫助少林寺擺脫財政危機的情況,但也無法改變少林寺的土地是國家所有這一事實。因此隨著土地制度的深入實施,拆遷也成為一個重點問題。

釋永信代表少林寺追要5000萬門票分成,被懟:出家人用不了那麼多

雖然拆遷這一措施,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能夠讓更多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但在實際實施這一制度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很多人不願意搬離自己所生長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會採取補貼政策。

但是對於擁有著千古歷史的少林寺而言,普通政策自然是沒有辦法施行的。

於是相關部門只好將少林寺進行修繕,並透過一些手段來宣傳少林寺。

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少林寺維持基本的生存情況,也能夠為當地做一些貢獻。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有關部門的商議下,

決定對少林寺景區採取門票制度。

釋永信代表少林寺追要5000萬門票分成,被懟:出家人用不了那麼多

據二零零九年少林寺管理人員與相關部門所簽署的協議來看,如果進入少林寺需要100元,那麼少林寺就能夠分得30元。

這原本是一件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事情,但是當該條制度得到實施的時候,雙方就出現了一定的

財務糾紛

。在相關部門看來,如果進入少林寺的相關人員所買的票是半票,那麼在他們給少林寺分成時,也應該適當地減半。

而在這一問題上,

少林寺保持著不同的意見,他們認為不論進入景區的人員所買的票是半票還是全票,相關部門都應該按照每人100元的價格來進行計算。

乍一看,這好像的確是少林寺提出的要求有些無理。但少林寺的管理人員則表示,他們已經掌握了相關部門想要以權謀私的證據。

釋永信代表少林寺追要5000萬門票分成,被懟:出家人用不了那麼多

所以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那就是雙方之所以會鬧成這個樣子,是因為他們之間的信任太過薄弱,再加上這之間牽扯的利益太過龐大。

畢竟在雙方對相關的資料進行統計以後,他們在金錢上面的意見分歧已經高達

5000萬元

。5000萬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大多數的人辛辛苦苦打工一輩子可能都賺不到。

因此雙方也展開了激烈的爭鬥,而當大家對具體的情況有更深層次的瞭解後,才發現雙方之所以會有這麼大的矛盾,就是因為他們

積怨已久

,在土地所有權這件事情上,他們就已經產生了分歧。

在少林寺看來,他們對寺廟有一定的掌管權,所以不論是收費還是其他方面,都應該由少林寺內部自己去管理。

釋永信代表少林寺追要5000萬門票分成,被懟:出家人用不了那麼多

而在有關部門看來,既然土地制度早已發生了改變,那麼少林寺的土地和房產也是國家所有的,所以有關部門也有權利對少林寺進行開發改造。

官方對少林寺進行了一系列的拆遷以及改造,在整個拆遷和改造的過程中,他們花了超過

10億元人民幣。

也正是因為如此,雙方的根本矛盾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彼此之間也積怨越來越深。

少林寺認為把景區規劃到收門票的範圍內的這種行為,已經大大地減少了少林寺的香火錢,因此如果雙方再談不攏,那麼就將少林寺劃出景區,讓他們自己來管理自己。而對於少林寺所提出的這一看法,相關部門的一位官員則表示,

少林寺用不了那麼多錢。

釋永信代表少林寺追要5000萬門票分成,被懟:出家人用不了那麼多

而關於少林寺與相關部門的財政糾紛問題,也一直是個十分棘手的問題。或許在很多人看來,釋永信代表少林寺所要高額門票分成的這一件事情,兩方都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但其實在各執一詞的背後,

是巨大利益的牽扯,而雙方之所以會鬧得這麼大,都是因為他們早已積怨已久。

參考資料:

《增廣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