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給哥哥開後門:董明珠被趕出家譜是講規矩還是壞了規矩

最近,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再度成為話題人物。

原因竟是曾經拒絕幫哥哥走後門被踢出家譜。

事情是這樣的,在格力2019屆大學生入職大會上,董明珠稱曾與親哥20年沒有往來,家譜裡也沒她了。起因是經銷商找她的親哥哥拿貨,董明珠沒同意,結果收到哥哥的絕交信,還被從家譜中除名。直到20年後哥哥生病後她去探望,兩人才冰釋前嫌。

事情一經披露,頓時引來海量討論。

討論的核心集中在兩個:

一、女效能不能進家譜?

二、該不該給親戚開後門幫忙?

為了搞清楚第一個問題,小譜特地去找了幾本解放前的家譜來看。從家譜中記錄的名字看,上面確實是沒有女性的。

拒絕給哥哥開後門:董明珠被趕出家譜是講規矩還是壞了規矩

為什麼?

因為家族、宗族的概念是伴隨姓氏發展而來的。

中國最古老的八個姓氏:姬、姜、姒、嬴、妘、媯、姚、姞。另一說是:姬、姜、姒、嬴、妘、媯、姚、妊。都是女字旁。

這是遠古母系社會的產物。家族血緣是透過母親和母親的母親來維繫的。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男性在社會分工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高,在家庭中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大。到了周代,隨著國家組織的發展和禮法的完善,上到國家大事,下到家族事務,越來越被男權所掌握。

這一點從姓氏和國人姓名的演變就能看出。古老的姬、姜、姒、嬴、妘、媯、姚、妊八個姓,逐漸發展出從官職、封地、爵位變化來的氏。而官職、封地、爵位,這些都是男性在建功立業後獲得的,姓氏的權重也從代表血緣的“姓”,逐漸轉移到代表地位的“氏”。

當然,族譜、家譜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其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和完善過程。總體來說,漢代萌發階段,伴隨魏晉隋唐的門閥制度而發展,在宋代理學興起後逐漸完善,在明清最終成熟。

拒絕給哥哥開後門:董明珠被趕出家譜是講規矩還是壞了規矩

我們現在所能找到的族譜家譜大多是明清流傳下來的。這一時期中國女性地位低下,且女子終究是要嫁出去變成別人家的人。

因此女性是沒有資格被寫進家譜的。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家譜,是指女性孃家的家譜。而所謂資格,是與男性相比較——沒有出嫁前,在孃家家譜中,每個男丁都單列詞條,而女性則只能依附於父親名下,用“女三,適劉某”來表示“三女兒嫁給了劉家”。只記錄女兒的數量和嫁給了誰,連名字都沒有。

出嫁之後,女性是可以作為丈夫的附屬品被記錄在夫家的家譜中的,但只記姓,不記名,資訊量極少,也不會體現在世系圖中。

同時還規定:女子如果是原配,可以有名字,原籍,生卒等基本資訊;如果是續絃的繼室,或是側室、妾等小老婆,根本沒資格被家譜提到,地位還要低下。

當然也有例外,譬如宗室貴女、被朝廷表彰過的誥命夫人、烈女、節婦,或是如秦良玉般立下戰功的奇女子,不但能入家譜,還會有單獨的傳記來記錄生平事蹟,在家譜中佔有一席之地。

只記男不記女的家譜是不全面的,會給後人研究姓氏家族的發展帶來資料上的缺失;還否定了女性為家庭、社會做出的巨大貢獻。

拒絕給哥哥開後門:董明珠被趕出家譜是講規矩還是壞了規矩

隨著時代的發展,部分家族在編修家譜時已將女性記入其中。

1993年,湖北鄂州“槐蔭堂”新編的《王氏宗譜》就將女性納入家譜。譜中指出:“鑑於國家實行計劃生育,一對夫婦只能生一個孩子,因此必須改變以前女兒不能上譜的規定,決定每戶只生一個獨生女的,其獨生女可以上譜”。

2003年,孔子世家第六次續修家譜,在江蘇高淳舉行了歷史以來首次家族聚會,此次續修工作打破了以往只有男性才能入譜的慣例,不僅女性孔姓後裔可以入譜,其後代子女也同樣可以寫進家譜。

這些年來,中國民間興起了修譜熱潮。越來越多的家族在修譜中結合國家政策,開始讓女性入譜,既肯定了女性的貢獻和作用,也體現出修譜者的與時俱進。

拒絕給哥哥開後門:董明珠被趕出家譜是講規矩還是壞了規矩

因此,董明珠不給親戚開後門,看起來是“不講規矩”。但打著親戚的旗號走後門,這個“規矩”本身就不可取。

而因為董明珠“不講規矩”而把她趕出家譜,看似遵循了“族規”和“家訓”,是“講規矩”,實則是家族中的男性成員打著維護家族利益的名義來作威作福,逼迫董明珠就範的行為。

舊有的宗族觀念也要與時俱進,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否則就是故步自封,必將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