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渤海戰爭中的助討,是怎樣實現的?

開元二十二年(734 年),新上任的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立刻扭轉了唐軍的不利局面,大破契丹並斬殺了契丹王屈烈和可突於。唐朝立李過折為松漠都督,但開元二十三年(735 年)李過折即被可突於餘黨涅裡所殺。然而唐朝並沒有嚴懲涅裡,只是致書警告他,並封其為松漠都督。涅裡為了取得唐朝信任,也於當年同饒樂都督李歸國參與了抵禦突厥的戰役,並立下了重大功勞“守珪表奏突厥四萬騎,前月二十五日至能訖離山。契丹涅禮等,前後斬獲俘馘數逾十萬,突厥可汗棄甲逃亡,奚主李歸國及平盧軍將等追奔逐北,計日殲滅。”

唐朝時期渤海戰爭中的助討,是怎樣實現的?

契丹和奚的助討,唐玄宗非常滿意

對此給予御批“兩蕃歸我,因而御邊,北虜猖狂,欲有親率何則。馳騁之騎,突厥頗強;弓矢之功,契丹稱勁。”但雙方的友好局面轉瞬即逝,開元二十五年(737 年),張守珪再次征討契丹並大破之,隨後涅裡擁立迪輦俎裡為可汗,即阻午可汗,唐朝後來賜名的李懷秀,自此立場相對親唐的大賀氏徹底終結了統治,契丹進入遙輦氏聯盟時期,再一次投靠了突厥與唐朝對抗。直到天寶四年(745 年),突厥白眉可汗被回紇懷仁可汗斬殺,後突厥滅亡,李懷秀才歸順唐朝,但同年因為安祿山擅開邊釁,李懷秀同奚王李延寵殺死了剛和親的靜樂公主和宜芳公主,再次叛唐。

唐朝時期渤海戰爭中的助討,是怎樣實現的?

此後直到安史之亂,范陽節度使的位置一直由安祿山擔任,安祿山為了維持在東北邊防中的重要地位,頻繁與契丹、奚開戰,唐朝與契丹關係越來越惡化。 天寶十年(751 年),安祿山統兵六萬征討契丹,奚族還出兩千騎兵作為嚮導參與了助討,兩軍在土護真河展開了激戰,結果貌似安祿山的先鋒官何思德戰死,奚族誤以為安祿山被殺,隨即倒戈與契丹前後夾擊唐軍,唐軍大敗: 然而奚族並未受到什麼懲處,因為一年後安祿山再次出征契丹的軍隊中依然有奚族參加助討“十一載(752 年)三月,祿山引蕃奚步騎二十萬直入契丹,以報去秋之役”

唐朝渤海戰爭中的助討

營州之亂時,原先僑居在此的靺鞨族首領乞四比羽、乞乞仲象趁契丹反唐之際率領本族的靺鞨人和部分高句麗人東歸。武則天開始採用懷柔政策,封乞四比羽為許國公、乞乞仲象為震國公,但二人並未受命,武則天轉而採用武力政策,聖曆元年(698 年),武則天詔令契丹降將李楷固率軍追擊東奔的靺鞨軍,乞四比羽戰死,乞乞仲象病逝,乞乞仲象之子大祚榮聚攏殘軍,在天門嶺與唐軍大戰,結果唐軍大敗,李楷固隻身逃回。大祚榮隨即在東牟山(今吉林敦化)建立了震國,並吸納了眾多當地靺鞨和高句麗土著。而契丹和奚在戰敗後投靠了突厥,佔據了原先的營州地區,唐朝無法發兵征討大祚榮。大祚榮也積極與突厥交好,為震國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安定的環境。

唐朝時期渤海戰爭中的助討,是怎樣實現的?

唐中宗復位後便著手緩和同渤海的關係,神龍元年(705)派遣侍御史張行岌出使震國進行招撫,大祚榮為了更長遠的安定和發展也需要同唐朝加強友好關係,遂遣質子入朝。中宗準備再次前往震國冊封時,陸路交通卻被突厥契丹堵住,冊封之事只得擱置直到玄宗即位。開元元年(713 年),玄宗遣使崔忻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渤海國正式定名,成為唐朝的藩屬國。開元七年(719 年),大祚榮去世,其子大武藝繼位。大武藝剛剛繼位就私自給大祚榮上諡號曰高王,隨後便開始了武力擴張政策“子武藝立,斥大土宇,東北諸夷畏臣之”。

唐朝要對契丹和奚用兵

遣使渤海國要求大武藝出兵助討“九月,遣左驍衛郎將攝郎中張越使於靺鞨,以奚及契丹背恩義,討之也。”。對於這次助討要求的後續史籍並未記載,筆者認為是渤海沒有響應唐朝的要求,因為在開元八年對契丹戰役的記事上看,並沒有渤海出兵的記載“壬申,契丹寇邊,王晙檢校幽州都督、節度河北諸軍大使,黃門侍郎韋抗為道朔方行軍大總管,以伐之。”但是唐朝的要求本身就可以從側面說明,渤海國接受了唐朝的冊封,便有履行軍事助討的義務。 渤海的日益強大和武力擴張政策引起了唐朝的隱憂,開元十二年(724 年),唐朝在黑水靺鞨之地置黑水軍,最大部落為黑水都督府,用意便是牽制渤海國。

唐朝時期渤海戰爭中的助討,是怎樣實現的?

這自然引起大武藝的不滿,開元十四年(726 年),大武藝以黑水各部私自朝唐圖謀攻己為理由,派其弟大門藝發兵討伐黑水靺鞨各部。大門藝因為早年有在唐朝作為質子入侍的經歷,對唐朝的情況非常瞭解,深知入侵唐朝羈縻治下的渤海便等於叛唐,極力勸阻大武藝,並頓兵不前,大武藝及其惱怒,更換了統帥並想召回大門藝將其殺死,大門藝只得投奔唐朝。但大武藝並未善罷甘休,而是遣使入唐索要大門藝。唐玄宗的外交政策卻極其軟弱,先是扣留來使,另派使者誆騙大武藝已將門藝流放到嶺南,訊息走漏後被大武藝來信蔑斥,唐玄宗無奈之下便真的把大門藝暫時流放到嶺南以交代。

玄宗對驕橫的大武藝一忍再忍

除了外交上的失策,更可見的是唐朝軍事力量上的衰退,以及在東北邊疆防禦體系上的捉襟見肘,面對叛服不定的契丹和奚,幽營二州的軍事壓力已經很大,如果激怒了渤海國使其揮師南下的話,情況確實很危險。 然而唐朝的退讓並未換來安定,開元二十年(732 年),大武藝發兵攻打唐朝“勃海靺鞨王武藝遣其將張文休帥海賊寇登州,殺刺史韋俊,上命右領軍將軍葛福順發兵討之”,唐朝渤海戰爭爆發。開元二十一年(733 年),唐玄宗命大門藝發幽州兵前往討伐,又命新羅國發兵助討。

唐朝時期渤海戰爭中的助討,是怎樣實現的?

同年大武藝親自領兵從陸路攻向唐朝,在遼西馬都山與平盧先鋒烏承玼展開交戰,烏承玼率軍堵住渤海進兵的通道,雙方相持不下,而室韋、黑水靺鞨等助唐援軍已到,在洛陽刺殺大門藝的行動也失敗了,大武藝只得引兵回國,同年上表向唐朝告罪,唐玄宗下敕書赦免了大武藝,兩國迴歸和平,此後渤海國再也沒有同唐朝開戰。究這場戰爭的原因,應當依然是大門藝投唐事件的延續,只要大門藝還活在唐朝就始終對大武藝的王位是個威脅,在戰爭期間,大武藝派刺客專程刺殺大門藝就是證明,而這場戰爭的烈度並不大,說明渤海國並非是對唐朝的土地有什麼覬覦。

唐朝渤海戰爭的規模不大

但是唐朝同樣徵召了東北的其他民族參與了助討。首先是新羅,雖然不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也並非是唐朝羈縻治下的民族,但畢竟是唐朝冊封體系下的一員確定了臣屬關係,並且出於維護本國北疆的安全考慮,新羅積極響應了唐朝邀請出兵的徵召“使太僕卿金思蘭使新羅,督兵攻其南。”。然而出兵的效果並不理想,適逢大雪,新羅軍無功而返“會大寒,雪袤丈,士凍死過半,無功而還”。其次是黑水和室韋的出兵,平盧軍羈縻下的室韋、黑水靺鞨有出兵助討的義務,在唐朝渤海戰爭期間各率兵馬來增援烏承玼的平盧軍。

唐朝時期渤海戰爭中的助討,是怎樣實現的?

結束語:

可以看到,從武則天營州之亂開始到開天之際,東北民族的助討情況在發生著重大轉變。自從契丹、奚、靺鞨這些唐朝初期參與助討的優質兵源紛紛隨本族或反叛、或割據之後,唐朝所能獲得的軍事響應越來越少,甚至要求助於黑水靺鞨、室韋這些原先的二線支援。即使契丹、渤海參與了助討,也不像貞觀、高宗之時那樣唯命是從,更多的是作壁上觀,甚至陣前倒戈。究其原因當為營州防禦體系的崩潰,使唐政府失去了直接羈縻控制東北各族的有力跳板,但更深層的原因,則是唐朝整體軍事力量的衰退,以及由於“關中本位政策”的貫徹從而在東北地區進行戰略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