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中國式教育: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我們缺少的是什麼?

《狗十三》中國式教育: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我們缺少的是什麼?

《狗十三》講述了十三歲的少女李玩,由於父母的離異,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此時處於青春期的她正渴望瞭解、陪伴和愛。而在特有的“要聽話”中國式教育裡,李玩在她兩隻叫“愛因斯坦”的狗的陪伴下完成了她自己的“成人禮”。“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這是印在電影海報上的一句話。

白巖松曾說:“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在我們這代人中,我們沒有經歷過饑荒和文革,沒有體會過那代人的生活的不易,隨之我們所缺失的是兒時在沒有空氣汙染的田間地頭裡的快樂。我們從小出生在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家庭物質生活的日漸優渥,所帶來的是長期的精神空缺和家庭關懷的嚴重缺失。

《狗十三》中國式教育: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我們缺少的是什麼?

這部影片的英文譯名為“Einstein and Einstein”,起初愛因斯坦是爸爸自顧不暇為了討好李玩而送給她的禮物。在父親和繼母眼中,狗就是畜生,不過是哄孩子開心的玩具而已,沒了還可以再買,用完了就可以丟。在影片中,愛因斯坦與李玩的關係由最初的排斥,到接受、喜愛。作為家庭裡那個被忽視的女孩子,李玩一個人孤獨生活在爺爺奶奶家,與各代人之間的代溝無法宣洩,青春期伴隨的叛逆反抗充斥整日,此時的愛因斯坦作為弱小的生命,逐漸打動李玩,並且接受了愛因斯坦,成為自己的好朋友同吃睡。

後來愛因斯坦走丟,李玩發瘋了一樣的四處尋找,繼母后來為了哄李玩開心,找來了一條和愛因斯坦差不多的狗,全家人都說這是愛因斯坦,可只有李玩自己知道這不是愛因斯坦。弟弟用晾衣架打狗,狗因為失去安全感咬了弟弟,家裡人都認為狗瘋了,爸爸用了拖布打狗,還要把它送進後媽嘴裡的狗肉火鍋店。在電影裡中有一幕是在教室裡打蝙蝠,上課中一隻蝙蝠無意飛進教室,在學生們的哄起中,老師大吼:“越是在這種時候,越能看出一個人的定力!我們看看是誰,出了一點小狀況就控制不住自己!”這句話在我的印象中,簡直和我的老師曾說過的一模一樣。

不知道這是老師無法控制場面的的最後殺手鐧,還是檢驗一個人所謂定力的唯一標準。蝙蝠的生命和教室的躁動都隨著這句話的終止所停止。李玩看見被打死的無辜的蝙蝠不禁心生憐憫,被粗暴對待的無辜的生命成為影片的一條線索,李玩在這些動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也有了她在放學後她從柱子上抱回假愛因斯坦,和後來在廁所慢慢靠近,用手輕輕撫摸,狗慢慢安靜下來,李玩淚流滿面——她在心裡正式接受了愛因斯坦,它也是一個無辜且被粗暴對待的生命。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得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而在這條替代性補償鏈上,大人們不止一次地偷換概念,最終成了一筆算不清的壞賬。

《狗十三》中國式教育: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我們缺少的是什麼?

這部影片中,沒有一個人是壞人,儘管滿是傷害充滿了暴力,可這一切傷害的原因都是不理解,誤會和觀念不同。三世同堂,各有各的觀念,爺爺奶奶關心愛護李玩,知道牛奶對孩子身體好,可他們不知道李玩不喜歡喝牛奶,他們給李玩做好飯,讓表姐多多陪她,卻始終不知道李玩究竟在想些什麼。爸爸也並不是父權中徹徹底底的暴君,他也只是這個城市中隨波逐流活不明白的中年人的其中一員,在社會的重壓生存下,他也想對孩子好,但他不知道李玩究竟想要的是什麼,他也會陪李玩去看天文展覽。他也會因為暴躁魯莽傷害女兒後而道歉安撫。聽話,懂事,長大,已經成為了大人們眼中一條要嚴格遵守的成長過程。李玩也不是壞孩子,她學習好,為爸爸著想,盡力拉近和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之間的關係,在公眾場合配合爸爸,讓爸爸有面子。

《狗十三》中國式教育: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我們缺少的是什麼?

到了影片的最後,李玩得了物理獎保送進入重點高中,在慶功宴上被並不知情的叔叔端上一盤狗肉給李玩吃。李玩看著那盤被燻得黑乎乎的狗肉,猶豫片刻便一口吃下,並笑著說了句“謝謝叔叔”。影片至此,李玩的成人禮進入了最後環節,它格外殘忍,將已經死去的”不懂事”的自己獻祭給大人,換取大人們眼中可以進入成人世界的“長大了”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