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年戰爭是麥加第一次受到的外來侵犯,激發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情緒

引言

賽伯邑王國末期,葉門西南高地的希木葉爾人迅速崛起,取代了賽伯邑人的統治,在南阿拉伯建立希木葉爾王國(公元前115年-公元525年)。希木葉爾王國的首都採法爾位於穆哈通往薩那的道路上,它以王宮和城堡著稱。

現在登上亞里姆市鎮附近的環形丘陵之巔,依然可以憑弔採法爾的遺蹟。

希木葉爾人是賽伯邑人的近親,並且繼承了麥因-塞伯邑的語言文化

。同麥因人和賽伯邑人一樣,希木葉爾人的經濟仍以商業和農業為主,同時他們還精於建築。公元1世紀在薩那建造的霧木丹宮世界聞名,這座宮殿一直存在到伊斯蘭教興起時。

希木葉爾國也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賽伯邑·祖·裡丹”時期(“祖·裡丹”為諸侯、國王之意;“賽伯邑·祖·裡丹”即“薩巴國王”之意)。王國的創立者是舍勒哈·葉赫祖卜。據說,薩那的霧木丹宮就是他命人建造的。這一時期,羅馬人為了控制東西方商道,佔領阿拉伯半島,掠奪葉門的財富,曾向葉門發動軍事進攻,但卻未能成功。後來,羅馬人放棄佔領半島的企圖,

將注意力轉向紅海,並竭力同半島各國建立關係,擴大其商業範圍,從而使希木葉爾人獨佔優勢的商業活動受到了遏制

。約公元300年,希木葉爾國進入第二階段(公元300年-525年),即薩巴·祖·裡丹、哈達拉毛和葉門國王時代。國王稱號隨之變為“薩巴·祖·裡丹、哈達拉毛和葉門之王”。

象年戰爭是麥加第一次受到的外來侵犯,激發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情緒

這個時期的希木葉爾國王,見於銘文的有9個人,其中最有名的是舍麥爾·葉爾阿什。相傳他所征服的地方,遠至撒馬爾罕。但整體來說,

第二階段的希木葉爾國已凸現衰勢,特別是隨著羅馬商船進入印度洋,它已不能獨佔紅海貿易,希木葉爾人的繁榮也開始走下坡路

。希木葉爾國晚期,基督教和猶太教相繼傳入葉門,來自東非信奉基督教的衣索比亞人亦曾兩度攻佔葉門。

第一次發生在公元340年,並在葉門實施統治近40年。其間,國勢動盪,水利失修,以至於馬裡卜水壩屢遭洪水而倒塌,農業經濟被破壞。加之羅馬人對紅海商道的控制日甚一日,葉門的海上貿易每況愈下。

其結果,葉門的政治、經濟、社會出現全面危機,並且發生了南阿拉伯人向北方的大遷移

。衣索比亞人第二次攻佔葉門發生在公元525年,這次軍事行動是在拜佔廷人的慫恿下進行的,它最終導致了希木葉爾王國的覆滅。

象年戰爭是麥加第一次受到的外來侵犯,激發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情緒

衣索比亞人統治南阿拉伯時期,並不以佔領葉門為滿足,他們妄圖繼續北上佔領麥加,打通漢志的香料之路,於是以宗教為藉口,在公元570年對麥加發動了著名的“象年戰爭”,但卻以失敗告終。

“象年戰爭”對阿拉伯人來說意義重大

。象戰是麥加歷史上第一次受到的外來侵犯,它不僅激發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情緒和團結意識,同時揭開了阿拉伯的新紀元。公元575年,波斯人趕走了衣索比亞人,成為葉門的統治者。稍後,伴隨伊斯蘭教的興起,葉門在半島的重要地位逐漸被漢志所取代。

奈伯特王國

在伊斯蘭教興起之前,阿拉伯半島北部的居民主要是遊牧的阿拉伯部落,還有一些是陸續來自半島南部的移居者。由於經常遭遇災害,水草缺乏,

這些遊牧的阿拉伯諸部落不斷向北方流徙,進佔敘利亞和伊拉克之間水草充裕的地區

。他們透過部落聯合和商業活動日益強盛起來,並在公元前後形成了幾個國家。這些國家中最早的是奈伯特王國。奈伯特人原為約旦河東部的遊牧部落,公元前6世紀初,先從以東人手中奪取皮特拉,後又以皮特拉為首都向外擴充套件,佔領周圍地區,建立奈伯特王國。皮特拉位於海拔3000英尺的乾燥高原,是一個由山岩鑿成的堅固要塞,四周有懸崖絕壁環繞。因此希臘人稱之為“岩石城”。

象年戰爭是麥加第一次受到的外來侵犯,激發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情緒

公元前4世紀末,皮特拉發展成為葉門、敘利亞、埃及和伊拉克之間駱駝商隊的中心,控制西亞商道歷時400年之久。奈伯特人因而致富。但奈伯特王國的極盛時期卻是在哈里薩斯四世(公元前9年-公元40年)在位時,其版圖,北至大馬士革,南達半島的希吉爾,西到西奈半島。奈伯特的文化屬於一種“混合文化”:阿拉伯語的語言,阿拉米的書寫體,閃族的宗教,希臘與羅馬式的藝術。奈伯特人在文化上的貢獻集中體現在它所形成的奈伯特文字體系,這一文字體系後來在公元3世紀時發展為北阿拉伯語字母,現在通行的阿拉伯語字母便是由此演變而來。

奈伯特人在岩石建築和雕刻上也達到很高水平,們建造的岩石劇場、宮殿,人工雕鑿的石窟等都享有盛名

另一方面,皮特拉作為商業中心,它溝通了西亞、北非、紅海以及地中海直到印度和中國的貿易。由皮特拉轉運的商貨包括中國的絲綢,海灣的寶石,葉門的香料,西亞的刀劍、金銀、陶瓷器皿等,

從而使奈伯特人在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公元1世紀後,由於從東方到西方的商道轉向更北的區域,奈伯特國開始衰落。而羅馬帝國的軍隊則加強了向東方的侵犯,先後佔領小亞細亞、敘利亞和埃及。公元106年,奈伯特被羅馬皇帝圖拉真(公元98-117年)所滅。奈伯特併入羅馬帝國,改名“阿拉比亞省”。

巴爾米拉王國

奈伯特滅亡後,北方出現了巴爾米拉國,這個國家由敘利亞的阿拉伯部落所建。巴爾米拉的首都巴爾米拉城位於大馬士革與幼發拉底河之間的一塊綠洲內,不僅擁有豐富的水源,而且也是溝通伊拉克和敘利亞的貿易通道。阿拉伯人稱之為“臺德木爾”。安息國(古波斯)征服美索不達米亞後,從波斯到地中海開闢了新商,處在這條新商道上的巴爾米拉城,是東西南北交通的樞紐,同時它還能提供充足的泉水,因而商賈輻輳,舉世聞名。公元二三世紀時,

巴爾米拉城是西亞最富庶的商業城市之一

。但在羅馬皇帝哈德良時代(公元117-138年),巴爾米拉已歸屬羅馬帝國。

象年戰爭是麥加第一次受到的外來侵犯,激發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情緒

公元226年,波斯阿爾達西爾滅安息,建薩珊王朝。262年,

羅馬人與薩珊人發生了戰爭,巴爾米拉國站在羅馬帝國一邊,併為羅馬人屢建奇功

。因此,羅馬皇帝迦裡那斯封巴爾米拉國王伍得奈斯為副君,賞賜大將稱號,並承認他是東方羅馬軍區的長官。當時的小亞細亞、埃及、敘利亞、北部阿拉比亞,都被納入巴爾米拉的統轄範圍。實際上,巴爾米拉已成為可與羅馬爭雄的西亞強國。

巴爾米拉的強盛遂引起羅馬人的懷疑和不安,266年(或267年),伍得奈斯及其長子慘遭暗殺。伍得奈斯的妻子齊諾比亞(阿拉伯人稱之為宰巴伊),雄才大略,繼承亡夫遺願,代幼子攝政,自封“東方女王”,起兵抗擊羅馬人,並使巴爾米拉國的勢力得到進一步擴充套件。272年,羅馬皇帝奧爾良親率大兵進攻巴爾米拉,由於力量懸殊,齊諾比亞兵敗被捕,押往羅馬。隨後,巴爾米拉城在羅馬人的炮火下變成了一片廢墟。巴爾米拉人有較高的文化,是敘利亞、希臘和波斯文化的混合物。他們的語言和書寫體屬阿拉米語種,同時也流行希臘語。

巴爾米拉的壁畫對羅馬的繪畫藝術有一定影響,併為拜佔廷的繪畫藝術開闢了道路

南阿拉伯部落的北遷和希拉王國

公元三四世紀,由於馬裡卜水壩的倒塌和東非衣索比亞人對葉門的侵佔,葉門經濟衰落,社會動盪,因而發生了半島南部的阿拉伯部落向北方大遷移的浪潮。這次大遷移浪潮對阿拉伯半島產生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它導致了半島南北部落頻繁的接觸和融合,對半島北部漢志地區經濟的繁榮,

以及整個阿拉伯人的宗教和語言的進一步發展變化,創造了極為重要的先決條件

。另一方面,來自半島南部的阿拉伯部落,在東西方兩大帝國,即東方的波斯帝國(薩珊王朝)和西方的拜佔廷帝國(東羅馬帝國)之間的緩衝地帶尋找到各自的生存空間。

象年戰爭是麥加第一次受到的外來侵犯,激發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情緒

他們透過和當地原先移居者的合流,並分別歸附和效力于波斯人和東羅馬人,充當他們的邊境屏障,形成自己的政權和國家。

波斯邊境的希拉王國和拜佔廷邊境的加薩尼王國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希拉王國是來自葉門的賴赫米人建立的國家。賴赫米人最初流動於幼發拉底河右岸,後來移至波斯邊境。這時正值安息王朝滅亡與薩珊王朝初興之後,地方擾攘不安之際。波斯國王沙普爾(公元240-271年)為了利用阿拉伯人,大約在公元242年,允許賴赫米人在臣服波斯的前提下建立希拉國。同時,波斯統治者還從賴赫米人中選擇一個首領作為國王。

希拉國王承擔保衛波斯邊境的責任,而波斯人則免去阿拉伯人每年的貢賦。希拉國的首都希拉位於庫法以南,巴比倫遺址以東,約為現在的哈萊城所在地。希拉國曆任國王,見於文獻的共20人左右。首任國王為阿慕爾·本·阿定,他也是希拉國真正的建立者。其子伊姆魯·蓋斯(公元288-328年)是希拉國曆史記載最清楚的第一個國王,他的墓誌銘用北方阿拉伯語寫成,立於328年,

也是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的阿拉伯標準語的古文獻

。希拉王國自努爾曼一世(伊姆魯·蓋斯的後代,約公元400-418年在位)及其兒子孟迪爾一世(約公元418-462年在位)時代,日漸強大,至孟迪爾三世(約公元505-554年在位,又稱“天水之子”)時期,國勢達到頂峰。

象年戰爭是麥加第一次受到的外來侵犯,激發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情緒

孟迪爾三世曾進軍敘利亞,鐵蹄踏破安提俄克城,直到加薩尼王朝哈里斯的勢力比他強大時才有所收斂。孟迪爾三世替波斯人效勞,同依附於拜佔廷的加薩尼王朝經歷了曠日持久的連年戰爭,併成為拜佔廷帝國難以對付的強敵。

努爾曼三世(孟迪爾四世之子,580-602年在位)時代,希拉王國的興盛期結束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於努爾曼改宗拜佔廷人信仰的基督教引起的。在此之前的任何一個希拉國王都沒有人信仰基督教。它造成波斯人的懷疑和不滿,並被薩珊王朝在形式上保留“希拉王朝”的名義下,將其置於波斯人的直接統轄之下。

直到公元633年,阿拉伯人擴張時,希拉王國歸屬伊斯蘭教的麥地那政權。希拉王國的阿拉伯人以定居生活為主,他們在阿拉伯人中文化水平高,思想豐富,同時還有人精通波斯文,因此受波斯文化的影響很深,但在某些領域,如藝術、數學和醫學等方面又勝過波斯人,

這種狀況導致希拉王國的阿拉伯人在溝通波斯與阿拉伯半島的經濟文化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希拉王國的文學作品在阿拉伯文學中也佔有一定地位。

加薩尼王國

加薩尼王國是由來自葉門阿拉伯部落的艾茲德人建立的國家。其建立王國的情形同賴赫米人建立的希拉王國很相似。公元3世紀末,酋長阿慕爾·穆宰基亞率領這個部落,

沿著葉門通往沙姆地區的商道,遷徙到大馬士革東南地區定居下來

。後來,酋長阿慕爾的兒子賈弗納建立了加薩尼王國。加薩尼王國經歷過的朝代說法不一,至今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

另外,加薩尼王國的首都也不是固定的,有的說在大馬士革以南的查比葉,有的說在大馬士革附近的吉里格。公元5世紀末,加薩尼被納入拜佔廷的勢力範圍,並作為東羅馬人的一個緩衝國,

用來阻擋沙漠地區遊牧部落的侵擾和抵禦波斯人及其屬國賴赫米人的希拉王國

。6世紀是加薩尼王國的鼎盛時期,國王哈里斯二世(約公元529年-569年)因戰功卓著,拜佔廷皇帝查士丁尼於529年任命他為敘利亞各阿拉伯部落的首領,並賜予他僅次於皇帝的“貴族和族長”的封號。

象年戰爭是麥加第一次受到的外來侵犯,激發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情緒

哈里斯在位的大部分時間,將其精力都消磨在為拜佔廷利益而同希拉王國進行的戰爭中。事實上,加薩尼同希拉的矛盾完全是拜佔廷和波斯爭奪西亞霸權的一種反映。

公元554年,哈里斯在肯奈斯里大敗孟迪爾

。這次戰爭被阿拉伯人稱為著名的“哈里瑪之役”。後來在阿拉伯文學裡,哈里瑪之役又被演繹為“眾所周知”的事情和典故。哈里斯去世後,他的兒子孟迪爾(即拜佔廷歷史上的阿拉孟達洛斯)繼承王位,仍像其父一樣,不斷進攻希拉國,並在“阿尼伍巴之役”大獲全勝。然而。拜佔廷皇帝查士丁尼二世已不再信任他,致使加薩尼同拜佔廷的關係不時出現危機。

後來,孟迪爾和他的兒子努爾曼先後被拜佔廷人逮捕和流放,加薩尼王國陷於無政府狀態。公元613-614年,波斯攻佔耶路撒冷和大馬士革,加薩尼也遭到致命打擊。從此,加薩尼王國走向衰敗。

636年,穆斯林阿拉伯人佔領敘利亞後,加薩尼歸信伊斯蘭教。加薩尼主要信奉基督教

。同時由於它與拜佔廷屬地敘利亞為鄰,深受希臘、羅馬文化影響,並吸收了敘利亞的阿拉米文化。因此,他們的文化是一種由阿拉伯的、敘利亞的和希臘羅馬的要素混合而成的特殊文化,而且在當時也高於其勁敵希拉人的文化。在阿拉伯文學中,有關加薩尼的歷史、故事、典故等,非常豐富。

肯德王國

伊斯蘭教興起之前,在阿拉伯半島的南部和北部,除了上面所介紹的那些王國外,在半島內地也曾出現過一些較小的王國,這些小王國存在的時間很短,而且大都是採取部落聯合的方式建立政權。這些小王國中,影響最大的是肯德王國。

肯德王國的主體是肯德部落,肯德部落同為南阿拉伯人的後裔

象年戰爭是麥加第一次受到的外來侵犯,激發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情緒

公元4世紀前後,肯德部落從葉門邊區北遷當時歸屬希拉王國統轄的納季德地區。5世紀,希拉王國呈衰落之勢,肯德部落便聯合半島中部各部落建立“肯德王國”。但肯德王國和希拉卻是從屬的關係,就像希拉與波斯薩珊王朝的關係一樣,肯德王國扮演希拉屏障的角色,

希拉則給予肯德一定的支援。肯德王國的統治者稱“麥列克”

(意為“國王”),肯德王國的建立者是胡吉爾·本·哈利思·本·阿慕爾,相傳他是希木葉爾王朝的國王哈薩尼的異母兄弟。肯德王國曆史上曾先後出現兩個興盛期。

第一個興盛期是胡吉爾在位時(約公元5世紀30年代),肯德的勢力範圍南至葉門,北達伊拉克、敘利亞邊境,是伊斯蘭教誕生前半島中、北部第一個強大的阿拉伯王國。第二個興盛期是胡吉爾的孫子哈利思·本·阿慕爾時代(約公元6世紀初),這個時代被認為是肯德王國最強盛的時代,哈利思幾乎變成了希拉的國王。但為時甚短。後來希拉人進行反攻,

哈利思及其王室50多人在戰爭中被希拉國孟迪爾三世所殺。肯德王朝遭受沉重打擊

。此後,哈利思的幾個兒子各據一個部落,互相殺伐,最終導致了這個由部落聯合所建立起來的政權的徹底瓦解。

結語

肯德部落聯合政權是阿拉伯人在半島內地建立在中央政權之下的統一國家的初次嘗試,同時由於在南、北部落聯盟以及由此導致的北方部落向南部拓展的過程中,北方阿拉伯語進一步在葉門流行,這促進了阿拉伯共同語言的形成和發展,因而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另一方面,肯德王國崩潰後,阿拉伯半島處於一種部落混戰即大部落吞併小部落的局面,長期的戰亂使半島的居民渴望和期盼和平與穩定,這種態勢和民心所向,實際上意味著阿拉伯半島行將經歷又一次新的歷史變革。

參考資料:

《中東國家通史·沙烏地阿拉伯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