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孫子:不惹事,也不怕事

《孫子兵法》是春秋時期的孫武所著,這是現存最早的兵書,被譽為“兵學聖典”。然而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再談起這本書,有很多人表示不屑或者疑問。

如今天下太平,看這本書還有什麼意義?退一步說,即便世界不太平了,哪天真打起仗來,戰場上可不再是刀光劍影,那都是導彈原子彈等現代化武器,這書能有用嗎?兵法之類的書都是軍隊將軍看的,普通人又不指揮打仗,看這有什麼用?

看完這篇文章後,我想你會略有所思,自己便能回答這些問題。

【諸子百家】孫子:不惹事,也不怕事

“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也,存亡之道也,不可不察也”,這是《孫子兵法》開篇第一句話。孫子想說打仗是國家最大的事,這關乎著人民和國家的生死存亡,決不能輕舉妄動,一定要謹慎再謹慎。讀《孫子兵法》的人都渴望快速學到克敵制勝的方法,而孫子開頭就給讀者當頭一棒,千萬不要著急、要慎重,

要對戰爭要有敬畏心

,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要戰爭。

敬畏之心,不僅孫子提倡,孔子也是將其視為做人的關鍵原則。“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孔子在《中庸》裡告誡人們要有敬畏之心,否則禍患不遠矣。孫子和孔子一樣,都認為人要有敬畏之心,對戰爭應更加敬畏。有戰爭就有流血,有流血就會有家破人亡,一個內心正義的人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讓別人家破人亡,哪怕是敵人。

因為懷有敬畏之心,所以孫子一直提倡“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不戰而勝。戰爭是為政治服務的,從來沒有為了戰爭而進行戰爭,都是為了實現某一政治目的而進行戰爭。《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並不是教人奇謀技巧,不是搞個什麼“三十六計”把對方全部殲滅,而是要“規規矩矩”,它教人以“道”,用道義去實現政治目標。

與其說《孫子兵法》研究的是戰法,不如說它研究的是不戰之法,即不戰而勝之法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兵法裡上等的方法就是破壞對方的計謀,讓對方主動放棄侵略或抵抗;中等的方法就是破壞對方的外交,讓對方失去盟友,孤立無援;下等的方法才是雙方交戰;下下等的方法才是攻城,這已經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

“伐謀”和“伐交”是孫子首要推崇的,

能用腦子解決的問題,就不要用身體去解決,這就是不戰而勝

【諸子百家】孫子:不惹事,也不怕事

戰國時期,齊楚聯盟攻打秦國,張儀作為秦國國相出使齊國,向楚懷王承諾如果齊楚斷交,秦國願獻出商於六百里地給楚國,楚王見利遂與齊斷交。隨後楚王派人去秦國收地,張儀稱病不出,一直不見楚國使臣。楚懷王得知後便派人去齊國辱罵齊王,以向秦國表示斷交的誠意,然後張儀接見了楚使,說並沒有什麼六百里地,就只有六里地。楚王知道自己被耍了,大怒,立即攻打秦國,沒有齊國的聯盟,楚國不敵強秦,大敗而歸。

“張儀使楚”作為“伐交”的典型案例,完美的闡述了孫子兵法的思想。齊楚聯盟攻打秦國,秦國只能戰勝齊國或楚國,但不敵兩國力量,於是便採用“其次伐交”策略,利用楚懷王“見利忘義”的特點,成功瓦解了齊楚聯盟。秦楚再戰秦國必贏,楚國只能割地賠款,而此時楚國再想與齊國聯盟已然不可能了,齊國知道楚國是反覆小人絕不同意再結盟,所以最後勝利的必是秦國。

文人的筆、謀士的嘴,可抵百萬雄兵,其實這就是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的典型應用。

並不是所有的戰爭可以透過“伐謀”和“伐交”解決的,真槍實幹的戰爭也是無法避免的。然而雙方作戰的第一步就是先認識自己和敵人,這就是所謂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諸子百家】孫子:不惹事,也不怕事

孫子兵法中認識自己和敵人的方法就是“五事七計法”,類似於今天的SWOT分析,即分析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

五事:道、天、地、將、法。道,是上下是否同心,上到將軍下到士兵大家一條心,“上下同欲者勝”;天,是戰爭是否大勢所趨,氣候是否合宜;地,地形是否對我方有利;將,統領三軍的將帥是否具有大局意識,能否賞罰分明、愛兵如子、勇冠三軍、當機立斷、法令嚴明;法,是軍隊組織結構、後勤供給等是否合理。

【諸子百家】孫子:不惹事,也不怕事

七計: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主帥是否有道,道就是大局意識、就是氣度、品德和性情,有“道”不是有“術”,道就是管理能力,術就是業務能力,主帥要的不是業務能力,而是管理能力。將領是否有能力,我方是否佔有天時地利,法令是否嚴明、執行是否徹底,兵力是否足夠,士兵是否熟練,賞罰是否分明。

打仗不只看兵力,不是說兵強馬壯就能打,這遠遠不夠。將帥的品行和能力、天時和地利的條件、軍法的制定和貫徹實施、賞罰制度的恰當和及時、一線士兵的作戰熟練性、糧草後勤的供給、戰爭的正義性,這都是影響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

打還是不打,先算算賬,看看這“五事七計”能得多少分。九十分以上,可以打;六十分以上,等等看;六十分以下,絕不打。歸結起來就是,

打的贏就打,可能贏就等,一定輸就跑

。不要認為跑就丟人,知道一定輸就跑,這就是智慧,這就是勇氣。

懂得進需要勇氣,懂得退也需要勇氣

【諸子百家】孫子:不惹事,也不怕事

三國時期,雄踞冀、幽、並、青四州的袁紹發起了官渡之戰,袁軍號稱七十萬大軍,實際可能三十萬左右,而曹操軍隊實際不到五萬人,僅從兵力來看,這場戰絕不能打,但曹操的首席謀士郭嘉對比了曹袁雙方力量後,得出了“十勝十敗論”。

袁紹喜歡繁文縟節,曹操不拘泥於規矩,此為“道”勝。袁紹出兵有反漢嫌疑,曹操應戰名義興復漢室,此為“義”勝。袁紹管理過於寬鬆、士兵凝結力弱,曹操嚴刑峻法、依法治軍,此為“治”勝;袁紹任人唯親、內心多疑,曹操用人以才、用人不疑,此為“度”勝。袁紹優柔寡斷、好謀無斷,曹操有勇有謀、臨機果斷,此為“謀”勝。袁紹喜歡高談闊論,曹操以誠待人,此為“德”勝。袁紹只見小利不見大義,曹操抓大放小不拘小節,此為“仁”勝。袁紹用人不明,曹操知人善任,此為“明”勝。袁紹是非不分、賞罰不明,曹操法令嚴明、賞罰得當,此為“文”勝。袁紹虛張聲勢、不知用兵,曹操用兵如神、以少勝多,這是“武”勝。

好一個郭奉孝!“十勝十敗論”清晰地分析出曹袁雙方力量,看似說的是袁紹和曹操的性格特點,實際是從二人入手,對比了曹操和袁紹兩大集團的用人、用兵、軍法、道義的區別,指出了袁紹不過是外強中乾的紙老虎,只要曹操用兵得當,五萬士兵足以戰勝三十萬大軍。戰爭的結果正如郭嘉所料,曹操以少勝多,滅了袁紹,統一了中國北方,自此奠定了曹魏的三國霸主地位。

“五事七計法”是明確雙方的戰爭實力,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客觀而又全面地判斷敵我形勢,分析的結果很多時候並不一定是我方強大,但弱有弱的打法。比如後勤供給困難的一方務必講究速戰速決,這就是揚長避短。最怕的就是自己弱還不自知,自以為是,最終

認識錯誤必會決策錯誤,決策錯誤必將結果錯誤

分析了敵我力量後,決定要打,但接下來怎麼打?

“故兵貴勝,不貴久”,打仗講究

兵貴神速,一招致命

,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能拖太久。“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就是說戰爭拖得太久,即便最後打贏了,也會大損士氣,耗盡軍費,最後勞民傷財。把敵人打死了,最後自己也殘廢了,這樣的仗打贏了有何用?

【諸子百家】孫子:不惹事,也不怕事

漢武帝時期,國家對匈奴的戰略由“和”變為“打”,但與匈奴的連年戰爭耗資巨大,國庫空虛,戰爭無以為繼,於是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去增加稅收。一是鹽鐵國家壟斷經營,二是增加稅率,三是中產以上人家繳納財產稅。有人不願意繳納就虛報,政府令全國人民舉報,虛報者的財產的一半給予舉報者。

然而戰爭蔓延數年,國家貧窮、政治動盪、民不聊生,一掃“文景之治”的富庶,大漢王朝的根本已經開始動搖,強勢的漢武帝也不得不釋出《輪臺罪己詔》,向人民反思自己窮兵黷武的過失,他也成了歷史上第一個向人民檢討自己的皇帝。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聽起來多麼令人血脈噴張,但其背後是國家破產、政治動盪、人民窮苦、親人分離的巨大損失。

戰爭拖延時間太久,士兵疲憊,銳氣大減,兵力大損,國家財力匱乏,即使足智多謀的人,也無法挽回危局。所以用兵打仗,務必速戰速決,儘量避免長久作戰。

想要速戰速決,那就要講究“術”,即戰術,孫子的術就是“以正合,以奇勝”。兩軍作戰,不是兵越多越好,“以正合、以奇勝”是一種分兵作戰策略,不是投入全部力量與敵人硬碰硬,而是把現有的力量分成主次,主要力量作為前鋒攻擊敵人,次要力量作為後援騷擾敵人,讓敵人亂了陣腳,這樣勝算更大。作戰不是全靠蠻力,而是靠智慧,採用合適的作戰策略會大大提高戰勝的可能性,而且還會保住更多的戰利品。

聲音不過宮商角徵羽,但五聲的變化卻聽之不盡。色不過青黃紅白黑,而五色的變化卻觀之不盡。味不過酸甜苦辣鹹,而五味的變化卻嘗之不盡。戰勢不過奇正,但是奇正的變化卻無窮無盡,奇正互相轉換,無始無終。奇正,就是分戰法,正兵和奇兵相互配合作戰,奇正是動態的,隨時相互轉換,其態勢又是無窮的。

“以正合,以奇勝”根本上是資源的高效配置

,無論是人力資源還是物質資源,這些終歸都是有限的,要保證最大可能性的勝利,要保全最多的戰利品,那就需要高效地配置資源,做到物盡其用。不同的組合會有不同的效果,將帥的責任就是要將組合最最佳化,把對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注意是“合適”的位置,而不是對的位置。

從敬畏之心到“上兵伐謀,然後”“五事七計法”,再到“兵貴速決”,最後“以正合,以奇勝”,這些都是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即不戰而勝,或者穩操勝券。

想明白了再打,沒想明白就不要動,要用腦子指揮肌肉,而不是肌肉指揮腦子

這些都是孫子兵法在戰爭中的應用,其實孫子的思想同樣適用現代生活和工作,大到企業管理,小到個人職場,都有無窮之妙用。

以企業管理為例,“知己知彼”告訴企業如何在競爭中生存,“彼”指的不是友商、不是競爭者,而是客戶需求。“知己”就是知道自身的優勢和劣勢,“知彼”就是知道客戶的需求,發揮自身的優勢去滿足客戶的需求,這才是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之道。企業間真正的競爭到了最後都是誰先掌握了客戶的需求,誰才是贏家。

很多企業為了能夠在紅海中殺出一條血路,死死盯著競爭對手,對方的產品出一個新功能,自己的產品再額外加功能,對方的產品降價,自己的產品也降價,而且降的更狠,殊不知這些額外的功能對於客戶來說都是可有可無的,而且這種惡性競爭的結果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把對手搞死了,把自己也幹懵了,雙方都沒落下好,反而在競爭打開了市場,都是為後來人做了嫁衣裳。

“上下同欲者勝”,上下一心才能夠取得效益最大化。企業追求高利潤和可持續發展,但是員工大多隻注重自己工資,所以要把員工利益和企業發展統一起來,把員工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與企業利潤和文化統一起來,這是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所在。人力資源管的不是人,而是員工的需求和企業的發展需要之間的協調統一,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那就沒有留不住的人才,也沒有佔著位置不幹活的蛀蟲。

“五事七計法”和 “以正合、以奇勝”告訴企業之間的競爭,並不是誰擁有的投資越多誰就能贏,也不是誰先走一步誰就可以先到終點。曹操集團以五萬人馬戰勝袁紹集團的三十萬軍隊,從而佔據中國北方所有市場;孫權集團和劉備集團的聯軍不到五萬人力壓曹操集團的十萬大軍,從而守住了中國南方市場;劉備以兩萬兵力奪下了荊州、巴蜀和漢中,一舉拿下了中南和西南市場。

【諸子百家】孫子:不惹事,也不怕事

投資不是越多越好,用在刀刃上就是好;人才不是越多越好,能用起來的人才便是好;產品不是越便宜越好,滿足客戶需求才是好;面面俱到不是好,知道自己的定位便是好;企業不是越大越好,能創造利潤就是好;風光一時不是好,可持續發展才是真的好。

《孫子兵法》講的是方法論,關於競爭、博弈、對抗、合作的方法論。什麼勾心鬥角,什麼爾虞我詐,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孫子兵法的核心從來不是這些虛熱鬧,而是正義通達的大道。

孫子告訴後來人:我們要有敬畏之心,不惹事;但我們也要有戰勝的方法論,不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