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帝至王莽時期,流民頻繁出現導致失控

自元帝統治時期起,西漢的國勢開始走下坡路。西漢統治後期,流民問題逐漸嚴重起來。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元元大困,流散道路,盜賊並興”、鴻嘉四年(公元前17年),“關東流冗者眾,青、幽、冀部尤劇”、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歲比不登,天下空虛,百姓饑饉,父子分散,流離道路,以十萬數。”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國大旱,蝗,青州尤甚,民流亡。”到王莽統治時期,流民問題更加肆虐,越來越多的流民開始與盜賊結合,猛烈的衝擊著國家的統治基礎。

元帝至王莽時期,流民頻繁出現導致失控

流民與盜賊的廣泛結合

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吏士屯邊者所在放縱,而內郡愁於徵發,民棄城郭,始流亡為盜賊,幷州、平洲尤甚”、天鳳五年(公元18年),“青、徐民多棄鄉里流亡,老弱死道路,壯者入賊中”、地皇三年(公元22年),“流民入關者數十萬人,乃置養贍官稟食之,使者監領,與小吏共盜其稟,飢死者什七八”。流民與盜賊的廣泛結合,組成一股強大的反動力量,加速了王朝的滅亡。

元帝至王莽時期,流民頻繁出現導致失控

從元帝到平帝,這四位皇帝都沒有什麼作為,成帝寵幸趙飛燕,不理朝政;哀帝重用外戚,擾亂朝綱;平帝年幼,大權旁落。這些都預示著漢朝的衰敗,因此王朝前期積壓的各種問題也在這一時期得到釋放,如土地兼併現象空前發展。筆者認為,流民問題在這一時期頻繁出現乃至是失控的原因,固然離不開土地兼併、自然災害等等因素的促發,但其流民問題失控的關鍵性因素在於國家控制力的衰弱。

元帝至王莽時期,流民頻繁出現導致失控

漢朝後期的統治者出臺很多政策進行安撫救治

從史書的記載中,我們發現每當國家出現流民隱患時,統治者都會出臺很多政策進行安撫救治。漢朝後期的統治者也不例外,如“關東今年穀不登,民多睏乏。其令郡國被災害甚者毋出租賦。江、海、陂、湖、園、池屬少府者以假貧民,勿租賦”、“九月,關東郡國十一大水,飢,或人相食,轉旁郡錢、谷以相救”、“遣光祿大夫博士嘉等十一人行舉瀕河之郡水所毀傷睏乏不能自存者,財振貸”等等。

元帝至王莽時期,流民頻繁出現導致失控

類似的記載還有很多,不再一一列舉。由此可見,統治者對流民問題一直都是給予重視的。元帝曾多次提到:“今朕晻於王道,夙夜憂勞,不通其理,靡瞻不眩,靡聽不惑,是以政令多還,民心未得,邪說空進,事亡成功。”孔光在評價哀帝時期也說道:“百官群職曠廢,奸軌放縱,盜賊並起。”到王莽新朝統治時期,政府控制力更顯衰弱。

元帝至王莽時期,流民頻繁出現導致失控

結束語:

建國三年,鑑於民棄城郭流亡為盜賊情形的肆虐,王莽命著武將軍逯並、中郎將等人,督大奸猾善弄兵者。然而監督的成效卻並不理想,“然猶放縱自若”⑥。可見,當時許多政令下達後的執行情況並不樂觀,這也凸顯了當時統治者控制力的不足。正是由此,流民問題難以得到解決,進而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