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中國文化傳播與發展論壇暨中國文化傳播研究會議簡介

第十一屆中國文化傳播與發展論壇暨中國文化傳播研究會議簡介

[1]劉波,馬俊賢。伏羲女媧神話原型及相關問題研究述論[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3(06):126-131。

[2]曾凡。女媧崇拜的原始文化內涵[J]。殷都學刊,2020,41(01):115-119。

[3]李祥林。女媧神話在海外的傳播及影響[J]。內蒙古藝術學院學報,2020,17(01):106-111。

[4]李祥林。女媧信仰與中國行業神崇拜[J]。民族藝術研究,2019,32(06):126-134。

[5]卞梁,黃藝娜,胡棋。始母與天后:女媧與媽祖的異同比較[J]。媽祖文化研究,2019(04):86-98。

[6]徐可。神話與節日:民間女媧信仰與習俗的社會變遷與當代價值[J]。邯鄲學院學報,2019,29(03):111-115。

[7]李祥林。中華女媧神話及信仰所在土壤的文化分析[J]。內蒙古藝術學院學報,2019,16(01):111-120。

第十一屆中國文化傳播與發展論壇暨中國文化傳播研究會議簡介

[8]劉惠萍。民間信仰的正典化與現代化——以宜蘭大福補天宮的女媧娘娘信仰為例[J]。民間文化論壇,2019(01):41

[9]朱軍。女媧氏之影:晚清女權敘事的神話與啟蒙[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8(10):121-136。

[10]張多。女媧神話重述的文化政治——以遺產化運動為中心[J]。北京社會科學,2016(08):

[11]鄭月。 山、陝、豫女媧神話的民間敘事研究[D]。山西大學,2016。

[12]段友文,鄭月。“單性異體”與“兩性合體”:從女媧神話到伏羲女媧神話考論[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13]李祥林。女媧神話在羌區的地方認同和當代表述[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4):56-63。

[14]蘆婷。 先唐文學中的女媧形象及其文學史意義[D]。西北師範大學,2015。

第十一屆中國文化傳播與發展論壇暨中國文化傳播研究會議簡介

[15]夏雲。女媧神話的“集體無意識”功能[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0(05):78-83。

[16]餘歡歡。 兩漢女媧敘事流變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4。

[17]李雪蓮。魯迅的“女媧”敘述——《故事新編·補天》讀解[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8(S1):85-90+113。

[18]嚴淑華。 女媧與當地女性生活[D]。武漢大學,2013。

[19]汪聚應,霍志軍。女媧神話的原型意義[J]。甘肅社會科學,2008(05):169-173。

[20]張小燕。 女媧神話的生命美學意蘊[D]。山東大學,2008。

[21]劉毓慶。“女媧補天”與生殖崇拜[J]。文藝研究,1998(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