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賊、 曾剃頭、曾半聖,成功學教父曾國藩是如何煉成的?

曾國賊、 曾剃頭、曾半聖,成功學教父曾國藩是如何練成的?

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梁啟超

曾國賊、 曾剃頭、曾半聖,成功學教父曾國藩是如何煉成的?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

前言

1872年3月12日,“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去世。

從儒家角度來看,曾國藩可以說做到了人臣的極致。他平定了太平天國起義、促成清朝中興,他教育族內子弟的家書至今仍是經典的啟蒙讀本,死後更獲得了被司馬光稱為“諡之極美”的諡號“文正”。

但是在曾國藩光鮮的外衣背後,也有大量的批評之聲。有人說他擁兵自重,野心勃勃、勾結西方,是“曾國賊”、 “曾剃頭”。

歷史上,像曾國藩這樣獲得兩極評價的人物不在少數。如與其並稱為中興名臣的李鴻章,興洋務、辦海軍,讚美者說他是唯一跟上了世界的中國人,而批評者則責備他假公濟私、最終一事無成。

曾國賊、 曾剃頭、曾半聖,成功學教父曾國藩是如何煉成的?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再比如奧地利的外交大臣梅特涅,他勸說歐洲各國聯合起來絞殺拿破崙,有人說他為歐洲帶來了半個世紀的和平,也有人批評梅特涅的保守。

在曾國藩30歲那年,他提出了自己一生的終極追求——做聖人,還發願 “天理人慾,絕不兩全”。他要如何實現做聖人的目標?他真的成為聖人了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曾國藩的一生。

曾國賊、 曾剃頭、曾半聖,成功學教父曾國藩是如何煉成的?

▲曾國藩塑像

01

第一,他是視金錢如糞土的斂財大師

要滅人慾,就要先除利心。但縱觀曾國藩的一生,他卻始終在“利”字上汲汲營營。

清代官場有一項陋規,叫做“拜禮”,就是新科進士由老家進京的路上,要沿途拜訪地方官,並從那裡收不少份子錢。曾國藩及第後去京城赴任的路上,總共收了價值一千四百兩白銀的禮物,還在日記中暗搓搓地吐槽那些特別摳門、不願意花錢孝敬自己的官員。

初涉官場的曾國藩很快就找到了“財富密碼”。他在京城中上了幾道奏摺,針砭時弊,結果都如泥牛入海,便乾脆為自己爭取到了外派到四川擔任主考官的機會。他一路接受地方官和應試考生的賄賂,總額超過六千兩白銀,還在給家人的信中得意洋洋地說“男自四川歸後,身體發胖,精神甚好”。

只是在斂財的同時,對聖人的效仿也不可以停止。如此貪瀆,和聖人相去何止億裡?於是曾國藩在日記中深刻反省道:“金錢不過是夢寐之物,怎麼能為了錢如此鑽營,實在是可鄙、可恨!”當然,這種反思沒有實際影響到他撈錢就是了。

但從私德來說,曾國藩在封疆大吏中還真稱得上清明。他的遺產不過兩萬兩白銀,家人穿著的衣服鞋襪用的也都是平價布料,斂財收入的大頭,都拿去練兵和打點同僚了。就如同過去官員們給剛及第的自己拜禮一樣,曾國藩也資助了很多新科進士,這些“投資”也成了他後來名滿天下的人望來源。

曾國賊、 曾剃頭、曾半聖,成功學教父曾國藩是如何煉成的?

▲曾國藩故居

02

第二,他是殺人如麻的道學家

曾國藩深知,在清朝官場,辦實事遠不如說大話管用,想要當聖人,必須先給自己立起人設。

曾國藩的形象,以今人眼光來看未免有些迂腐。在湘軍幕府中,他對那些學問好、道德感強的空談文人禮遇有加。他堅信學問可以用於軍事,打起仗來也不愛使陰謀詭計,被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諷刺為“結硬寨,打呆仗”,屢戰屢敗。

但這種迂腐只是曾國藩的對外示拙罷了。比如對儒學水平差又貪財的李鴻章,曾國藩嘴上從不留情,又是嘲諷他“不學無術”,又是罵他待人不誠,實際上卻引為心腹,私下裡跟人推銷李鴻章,說他“才堪大用”。

曾國賊、 曾剃頭、曾半聖,成功學教父曾國藩是如何煉成的?

▲湘軍舊照

人設大師曾國藩的集大成之作,就是他的家書。仔細閱讀曾國藩家書不難發現,這些書信的內容哪像是寫給家人的體己話,根本就是自我形象展示。在家書中,曾國藩用了大量筆墨,描述自己如何同吸菸、下棋、逛青樓等惡習鬥爭到底、不斷修煉,這不正是對他效仿聖人、存天理滅人慾的最好宣傳嗎?

但曾國藩的行為,卻與聖人提倡的仁德相去甚遠。

剿滅太平軍時,曾國藩曾發檄文通告南京,說投降即可免死。可當天京陷落,他又下令將繳械的太平軍將士、手無寸鐵的南京城百姓盡數屠滅,時人有詩云“昨夜諸侯今庶人,江寧民家盡死人”,他也因此得到了“曾剃頭”的惡名。

曾國賊、 曾剃頭、曾半聖,成功學教父曾國藩是如何煉成的?

▲曾國藩身為當世大儒,書法也很有名氣

03

第三,他是半途而廢的愛國者

無論是從時人風評、還是從朝廷給曾國藩所上的諡號“文正”來看,曾國藩的生前形象都堪稱忠臣楷模。但實際上,曾國藩與朝廷卻是離心離德。

比如在英法聯軍攻打北京時,咸豐下旨要曾國藩派遣湘軍主力勤王,曾國藩不想讓出軍權,於是讓部隊在路上拖拖拉拉折騰了一個多月;而在刺馬案中,兩江總督馬新貽受朝廷派遣,整頓風氣,遭到當地湘軍將領的暗殺,曾國藩身為案件主審官,為了庇護黨羽不理案情,整天窩在書房看志怪小說,朝廷逼不得已,只能草草結案。

曾國藩所以和朝廷貌合神離,一是因為他位極人臣,個人利益與清朝利益難免發生衝突;二是因為從一個儒生的角度出發,腐敗的清朝已經不值得維護。須知,對清朝的漢人士大夫來說,“國”其實有兩個。清政府固然是國,而顧炎武口中那個匹夫有責的儒家“天下”同樣是國。

曾國賊、 曾剃頭、曾半聖,成功學教父曾國藩是如何煉成的?

▲顧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

如何才能救“天下”,這個問題困擾了曾國藩一生。他曾告誡喜歡擺弄火器的弟弟說,洋槍皆是雜藝,不能為了雜藝捨棄經文八股之本,而他手下的湘軍始終以長矛大刀為主要兵器,火槍數量甚至只能與太平軍五五開,在全力裝備西洋武器的淮軍、楚軍的對比之下,堪稱一股泥石流,這都是因為他對那個儒家主導的“天下”執念太深。

但理智又告訴曾國藩,對西方的全盤抵制是死路一條。所以在天津教案中,他沒有順應民意偏袒國人,而是嚴懲了那些殺害無辜傳教士、修女的帶頭人,因此遭到天下唾罵,被視為“國賊”,從此淡出了政治舞臺。

曾國賊、 曾剃頭、曾半聖,成功學教父曾國藩是如何煉成的?

▲1870年爆發的天津教案。天津人民懷疑法國傳教士借開設育嬰堂之名,用嬰兒的眼球入藥,攻入教堂,殺死了幾十名教士、修女和信徒。

小結

以聖人論,曾國藩的一生可謂自相矛盾。他滿口道德文章,卻極端酷烈;他有始無終,當了大半輩子的名臣,卻晚節不保。他的這種矛盾延續到了身後評價上,立場、價值觀不同的人,對曾國藩的評價也天差地別,這再一次證明了主客觀矛盾的歷史規律。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清史稿》《左文襄公全集·文集》

【文】趣史社-哥特人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