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舉”後,為什麼連“縣太爺”都對其客客氣氣的?

“中舉”後,為什麼連“縣太爺”都對其客客氣氣的?

科舉考試

作為古代唯一能夠讓人“改變階層”的方式,從隋朝正式開啟以來,就源源不斷地在為不同朝代的朝堂輸送文武之才。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科舉制度其實也是分了不同的等級

。只有能夠達到一定等級的人,才能夠順利走上仕途。而古時候的讀書人只要能夠達到

“舉人”這個層次,就連“縣太爺”也得對他們客客氣氣的

。那麼,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中舉”後,為什麼連“縣太爺”都對其客客氣氣的?

讀書人要怎麼樣才能成為舉人

要了解什麼是舉人的話,首先就要先了解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度。古代的科舉制度在形式上就像是我們現當代的升學考試。因為分了很多等級的緣故,所以我們就先從最基層開始講解。

古代的讀書人要是想透過科舉之路來改變他們一生,就先要從小開始讀書。這一點,就像是我們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當在經過了“小學”階段的學習之後,擺在讀書人面前的第一道大關就出現了。這就是科舉之路的開端——

院試

“中舉”後,為什麼連“縣太爺”都對其客客氣氣的?

當讀書人通過了

院試之後,就可以一邊學習一邊等待每三年一次的“鄉試”了

。鄉試放在古代就是

省級的考試

,只有通過了鄉試的人,才能夠繼續進行下一次的考試。

院試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中考”考試,在“中考”中取得了優秀成績的讀書人就可以繼續學習,接著等待三年之後的

“高考”也就是鄉試了

通過了鄉試的讀書人,自然就成為了“舉人”

。階段不同了,學習的東西自然也就不同了。而學習的東西不同,對這一階段讀書人的稱呼也就不能一樣了。

“中舉”後,為什麼連“縣太爺”都對其客客氣氣的?

在古代,

沒有透過院試的讀書人,統一叫“童生”

,當然也有朝代叫做

“儒生”,

但我們以使用朝代更多的童生為準。但通過了院試之後的讀書人是不一樣的,因為院試之後的

每一個稱呼上的變化,都代表著不同的“功名”

功名就是古代讀書人最看重的東西,因為真正決定他們能不能走上仕途的,就是這個東西。

最低階的功名叫“生員”

,說生員各位朋友可能不瞭解,因為在後來的稱呼中,生員這個詞漸漸地

被“秀才”這個稱呼取消掉了

“中舉”後,為什麼連“縣太爺”都對其客客氣氣的?

成為“舉人”意味著什麼

看過星爺的電影

《九品芝麻官》

的朋友應該還記得,在這部電影裡面,有一個

叫作

“方堂鏡”的秀才

。這個“方堂鏡”就是一個通過了院試的生員。也只有成為了生員,才有成為“舉人”的資格,因為

生員之後的功名就是叫“舉人”

秀才成為舉人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透過三年一屆的鄉試。但既然連秀才都是功名,那麼在秀才之上的舉人,自然也就是一個功名了。古人常說的“

考取功名”,指的也就是成為了舉人

“中舉”後,為什麼連“縣太爺”都對其客客氣氣的?

至於說成為了舉人對於讀書人意味著什麼,想來在清代小說家吳敬梓所作的

《儒林外史》中的一篇《范進中舉》,

就得到一個完美的解釋。在小說中,范進這個角色就是一個五十四歲才考到秀才功名的“老童生”。而在考取舉人功名之前,范進的生活簡直可以說是差到了不能再差。就連他那個殺豬的岳父,都可以對他呼來喝去的。

可等到鄉試結束,范進因為終於中舉而“瘋了”之後,這位平日裡對范進“頤指氣使”的岳父,竟然連抬頭看范進一眼都不敢。而在一位鄉鄰說出了讓他去嚇范進把范進“嚇醒”的建議之後,之前沒少打范進的他卻是怎麼也不敢動手。雖然最後還是打了范進一巴掌,但他卻始終覺得自己那隻手像是“廢了”一樣。

“中舉”後,為什麼連“縣太爺”都對其客客氣氣的?

等到范進成為了舉人的訊息傳開之後,那些

早前根本就沒有跟他產生過交集的人也紛紛上了門

。有的給范進送米送面,還有的直接就送起了金銀。甚至於還有一位

曾經做過“知縣”的鄉紳直接就拿了一套宅院用來交好范進

舉人其實就是預備官員

從這和看起來荒誕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到,成為了舉人對於古代的讀書人來說,究竟有著怎麼樣的變化。

和《儒林外史》裡面寫的一樣,其實現實之中的舉人,

不僅能夠得到鄉紳們的優待。就連在任的縣官們,也得客客氣氣的把考取了舉人功名的讀書人供起來

“中舉”後,為什麼連“縣太爺”都對其客客氣氣的?

倒不是說那些官員們趨炎附勢,而是他們不知道,

出生在自己縣裡面的這些舉人裡面

有沒有未來的“貢士”、“進士”甚至於說是“狀元”

。萬一有一個的話,自己卻錯過了巴結他最好的機會,那豈不是要後悔死?畢竟在古人眼裡,雪中送炭是永遠要好於錦上添花的。

所以啊,每一次鄉試放榜的時候,也就成了那些縣官們最為忙碌的時候。

因為只要縣裡面出了一個舉人,他們就得親自跑過去問候一趟

,然後缺房子的送房子,缺錢的送錢,爭取先打點好每一個未來的“上司”和“同僚”。

“中舉”後,為什麼連“縣太爺”都對其客客氣氣的?

更何況,

鄉試也設有叫“解元”的榜首

。對於這種成為了解元的人來說,基本上等於是一隻

腳踏入了“進士”的大門

了。而一旦成為了進士,就等於是成為了

一朝的“清貴”

,最次也能進入到“翰林院”之類的京城官衙裡去。

雖然說縣令就等同於說是一個縣的“土皇帝”,但只要這個縣令沒有活膩、官沒有當膩,

無論如何都不敢得罪已經成為了舉人的讀書人

結語

雖然我國使用科舉採納人才的時代已經成為了過去式,但是

科舉的難度可一點兒也不比我們現在決定未來的“高考”輕鬆

。而在古代想要從千軍萬馬之中“殺”出來成為舉人,簡直不亞於“痴人說夢”。

當然了,對於我們身處的這個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當“狀元”的時代,當官已經不再是我們改變生活改變命運的唯一選擇了。

“中舉”後,為什麼連“縣太爺”都對其客客氣氣的?

“舉人”地位很高嗎?連縣老爺都不敢得罪

“中舉”後,為什麼連“縣太爺”都對其客客氣氣的?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筆尖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