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扶蘇之死

始皇帝生前,沒有出現權臣當道、奸佞亂政、諸侯割據等政治問題,也沒有出現父子爭權、后妃干政、外戚擅權、宦官干政的政治問題,同後世的諸位成名帝王相比,始皇帝治理國家的才能可以說是第一流的,他控制政治的能力相當出色,但是,這些問題的根源是歷史中永遠存在的,始皇帝也不可能從根子上剷除它們,制度並不能保證人事,於是,當始皇帝駕崩,二世一上臺。所有的問題都爆發了出來。對於任何一種人事上的舉措,都是有利有弊的,分封諸子,固然可以降低被權臣篡奪國柄的危險性,卻也可以有漢朝的七國之亂,晉朝的八王之亂,明朝有朱棣的逼宮,始皇帝的決策,過於絕對了一點,是建立在政局完全在掌控及意料之中這一預想之上的,但歷史上,往往是不可預知的突發性事件改變歷史程序的為多。始皇帝的繼承人政策是失敗的,而且失敗得很慘,如果註定要失敗,那麼,不封諸公子爵位權勢就是錯誤的,但事實是,即便諸公子有權位,就真的能改變趙高篡國的結局嗎?答案估計是否定的,因為最優秀的扶蘇不就是在趙高和李斯的陰謀下自殺了嗎?所以,從政策方面分析始皇帝的繼承人決策的得失是不恰當的,任何一種政策,只要能夠謹慎地推行下去,就是好政策,任何一種政策,無論多合理,只要沒有被推行下去,那就不是好政策,關鍵不在於政策好與壞,而在於能否得到成功的施行並拓展有利的局面。

歷史上的扶蘇之死

關於扶蘇,歷來史者皆說為仁,說為仁的同時,亦有加以仁弱者。因為扶蘇仁弱的緣故,以致為趙高所算但亦有史家認為扶蘇公子剛強勇武,有秦人尚武精武之風其實推理一下當時扶蘇所處的形勢,則不難理解他何以不反抗而自殺。首先是二世已經當位,生米煮成熟飯,扶蘇出兵的理由並不充分。最主要的還是,扶持二世的是當朝的宰相李斯。李斯代表的是始皇一朝掌控政權的外來利益集團。力量對比於扶蘇而言是極為不利的。扶蘇起兵,成功與否很難說。扶蘇選擇順從,對於大秦帝國苟延殘喘意義重大。在當時六國的志士心存復國,始皇帝的嚴酷統治不能收服六國民心的狀態下,扶蘇起兵與二世作戰,只怕會使六國遺臣紛起抗秦。扶蘇之死,沒有給他們以秦朝內亂的機會,這種機會直到趙高殺害了李斯,指鹿為馬控制了秦朝之後,六國的存活貴族們才得到了滅亡大秦的機會。從這一點來說,扶蘇是一個能顧全秦國大局的繼承人,他不能繼承帝位,只能說是命運安排給秦國的敗機。既不是始皇沒有選擇繼承人的眼光,也不是扶蘇仁弱至扶不起來的地步。

歷史上的扶蘇之死

始皇帝第一次統一了中國,實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歷史證明,這些改革是英明的,它適應了歷史發展人類進步的需求。但秦國最後卻崩漬了。其崩潰固然有諸多的原因,但我們如果本著從根本著手的態度,則可以相信,始皇帝的失敗只在於沒有汲取歷代宮廷之變的教訓。始皇帝沒有正視自己有突然死去的可能,始皇帝太自信,他將皇位繼承者放至邊陲最後想要召回時卻來不及,而且是連召回的命令都發不出去。

歷史上的扶蘇之死

沒有能夠安排好身後事,就是大秦帝國崩潰的根本原因。無論始皇帝的統治激起了六國民眾多少的不滿,扶蘇如果成功繼位,停止過度的勞役,與民以體息怨恨之心是可以消弭的。無論六國的遺留貴族多麼想推翻秦朝統治,扶蘇如果成功繼位並審慎治理他們,他們還是沒有機會的歷史並不是完全靠人心的多少來決定的,六國的人心自然比秦國多但依舊是秦國滅了六國,六國合起來的實力也一定比秦國強,但依舊是秦國滅了六國,秦國的軍隊固然強,秦朝的將領固然優秀,但如果長平之戰中趙國不以趙括代替了廉頗,再優秀的白起帶領再優秀的秦兵,也未必能戰勝趙國,秦朝統一天下的夢想也未必能實現。決定大局的還是優秀人才的策略高下,以及掌控權力者的舉措得失。

歷史上的扶蘇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