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四千年:從文明古國到“火藥桶”

「來源: |先知書店店長薦書 ID:xzsdliqiang」

伊朗四千年:從文明古國到“火藥桶”

伊朗四千年:從文明古國到“火藥桶”

波斯波利斯,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二個都城,建於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前486年在位)時期

伊朗四千年

從文明古國到“火藥桶”

文:霍昌、伊夫 編:先知書店

書寫一部新的伊朗史是件很冒險的事,因為涵蓋的層面實在太廣了。

在至少四十個世紀間形成的這個國家,曾見證來自北方的雅利安人與其遠古文明的融合。這些人從米底和波斯這個卑微的核心逐漸發展出與其鄰國不同的文化和文明,而他們與這些鄰國之間圍繞領土、權力和思想的紛爭也持續不斷。

瑣羅亞斯德教、以寬容的法律管理一個世界帝國的夢想、君主與議會之間分享權力等創新的想法,與偉大的哲學和藝術思潮在同時期誕生。與此同時,國內王權與宗教勢力之間的鬥爭也在歲月的長河中時隱時現,一直延續到不久前。

此外,還要加上從7世紀開始,在強勢的伊斯蘭遜尼派和多種融合了獨立渴望的前伊斯蘭信仰之間的碰撞,隨之衍生出的搖撼整個中東地區、被這一從奴役地位中復興的民族所信仰的伊斯蘭什葉派。

而且,伊朗強大的文化在幾個世紀後仍是這個國家的構成要素之一,定義了抗拒時間侵蝕的所謂“伊朗性”。正是所有這些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的成分造就了今天的伊朗,並預示著明天的伊朗。

闡釋這一發展過程在我們看來十分必要,因為讀者將能夠藉此更好地看清中東地區的利害關係,並推而廣之,看清與此相關的世界地緣政治的利害關係。

為了迎接撰寫本書的挑戰,我們將法國與伊朗的視角交叉——正如前三部作品,因為我們的語言不同,各自的資源也千差萬別,卻又體現出互補性。這使我們得以描述,甚至發現,這一泱泱大國綿延不斷的歷史中所隱藏的秘密和動機——使它雖經歷各種革命、暴動、衝擊震盪卻依然屹立不倒以及它在文明與文化上的抉擇。

伊朗四千年:從文明古國到“火藥桶”

波斯波利斯遺蹟

▌伊朗:

沸騰著文明與文化的熔爐

“雅利安人之國”、伊朗或西方人眼中的古國波斯佔據著我們稱之為中東的戰略樞紐。

一些人認為它是在巍峨山脈庇護下的堡壘,另一些人則將它視為夾在南面波斯灣和北面裡海兩大窪地之間的三角地帶;今天的它坐落於土耳其、阿拉伯諸國、印度、俄羅斯區域之間的交叉口,這充分解釋了為什麼在數個世紀的時間長河中這片土地被這般競相爭奪,以及為什麼其文化影響力得以超出中東這狹小的範圍,而遠播至歐洲和中國。

今天的伊朗位於一片部分地區乾旱貧瘠的遼闊高原上,國土面積約164萬平方公里,“其一側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自然延伸,另一側是中亞的西部邊陲”。伊朗群山環繞,使得這個國家大部分領土最低海拔在 460米,而其六分之一領土的海拔超過 2000 米。

如此,在伊朗以北,裡海沿岸多個亞熱帶氣候的地區組成了一條長650公里、寬介於112與160公里之間的狹長地帶。位於厄爾布林士山脈腳下,這些地區的高度從海拔 3000米直降到海平面下27 米,最終在這一位置上與一片長滿蘆葦和高草的寬闊沼澤匯合。

守衛著這些地區並蔓延至呼羅珊的厄爾布林士山脈確實擁有多座山峰——劇烈火山活動的遺產,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德馬峰,以其 5671米的高度成為中東最高峰,山頂經年積雪。該地區的這一側憑藉其濃密的森林的確易守難攻。

厄爾布林士山脈在阿富汗邊界以弧線終結,其山腳浸沒在一片乾燥貧瘠的荒漠中。從沒有入侵者能穿越這一屏障,無論是亞歷山大帶領的希臘人,還是阿拉伯人和蒙古人;從沒有軍隊能侵犯居於這裡的在古代傳說中被稱為“白鬼”的居民。這裡是伊朗遭受外敵入侵時反抗者避難的“聖地”。

伊朗不僅在北面得到如此嚴密的防護,其西北直到東南也由扎格羅斯山脈守衛著。扎格羅斯山脈從亞美尼亞的領土起始,最終抵達波斯灣,綿延1000多公里,寬度有時超過 200 公里,由幾條平行山脊組成,擁有多座高峰,包括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與伊朗中央高地之間 4547米的扎爾德峰。

伊朗四千年:從文明古國到“火藥桶”

城堡一般的伊朗地形

在西側,數條河流將扎格羅斯山脈切分成多個窄長峽谷和長 50 至100公里、寬 10 至 20 公里的肥沃山谷。這裡植被豐富,鬱鬱蔥蔥地生長著橡樹、榆樹、楓樹、朴樹、榛樹、開心果樹和梨樹,山溝裡還長有柳樹、楊樹和懸鈴木。在山脈與高原之間,零星的刺柏、巴旦杏樹、有刺灌木和野果灌木在掙扎存活。

當高山在南部海岸讓位於波斯灣和阿曼灣,旅行者將從近 2000 米的海拔高度下降至一片海拔 600米的階梯高原,隨後幾乎無過度與海岸匯合。如此構成的這一部分國土,其核心地區與北部同樣難以進入,陸續生活在這裡的人群,不論是遊牧民族還是定居民族都十分善於利用這個天然壁壘。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不同族群先後首選山脊位置定居,這並非毫無緣由。事實上,平均海拔約 900米、最高峰卻超過3000 米的伊朗高原由兩個條件極其惡劣的沙漠區域組成。南方的一片,盧特沙漠,佈滿了石塊和隨風移動的沙丘,並在山坡位置上逐漸讓位於更加肥沃的土地。

從遠古時代起,幾處稀有的水源曾令這裡出現長滿葡萄、檉柳、楊樹、椰棗樹、愛神木、歐洲夾竹桃、刺槐、柳樹、榆樹、李樹和桑樹的綠洲。多個種族的人群曾在這裡定居,靠著這一沙漠商隊必經之路獲益。

北邊則是一片鹽的海洋,卡維爾鹽漠佔據著伊朗高原長320公里、寬150 公里的範圍。斷斷續續的溪流偶爾打破它的單調。有人說,傳說中的羅得之城就在這個地方,《古蘭經》中對這個城市有所提及,《聖經》中將其稱作所多瑪。上帝親手將其毀滅,並以鹽撒滿四處,使這片區域成為不毛之地。

在伊朗,人群定居點的選擇取決於是否靠近水源,不論那水來自扎格羅斯山還是厄爾布魯士山。在所有的河流之中,只有卡倫河可通航,因為其他河流都落差太大。儘管如此,卡倫河隨著季節的變化,流量也在每秒200立方米和2125 立方米之間搖擺,春季帶來洪澇,夏季呈現乾旱。人類憑藉工程技術,在幾個世紀中透過運河、水井和技術灌溉得以馴服它的起伏漲落。對於這個缺水的文明,花園乃是一種奢侈。

這是一片表面上儲存完好的地域,“駱駝、瞪羚與獅子的國度,但也同樣適合養殖牛、馬”,

反差強烈的堡壘高原,東方與西方之間的橋樑,絲綢之路上的必經通道,伊朗這個沸騰著文明與文化的熔爐,直至今日還不斷激發著各方的慾望與野心。

伊朗四千年:從文明古國到“火藥桶”

波斯波利斯遺蹟

▌歷史是開啟今天的鑰匙

歷史是不是開啟今天這扇門的鑰匙? 以史為鑑,能否讓我們更清楚地領會當前的現實,避免落入管中窺豹的時事陷阱?我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世界上很少有國家如伊朗這般經歷瞭如此眾多的領土、政治和宗教動盪。

曾經多少次人們以為伊朗將在侵略的鐵蹄下、在屠殺和政權顛覆中滅亡,然而,儘管偶爾消沉,它卻總能倖存,並重新出現在紛亂的國際舞臺上。因為伊朗人擁有一種力量∶ 他們的歷史。他們滿腔熱情地沉浸其中並對那年代久遠的往事如數家珍。

在同伊朗和伊朗人的關係中,西方人,包括美國人,常常為在其中看到他們認為僅存在於自己國家的文明程度而頗感震驚。

然而,如果他們一直對他們錯誤地稱之為波斯(僅是伊朗歷史和空間的組成部分)的這個地方充滿幻想,他們就犯下了很多錯誤並且可能還在繼續犯錯。難道不應該從我們對這個國家及其居民的某些歷史動機的深層無知中尋找這些錯誤的根源嗎?

事實是,這個數千年古國的傳統風俗僅在17世紀後才被西方少數人獲知,此前的伊斯蘭宗教選擇尚待探究,相對於遜尼派,其什葉派下的十二伊瑪目派的特徵對很多人來說還很陌生,其王權與教權的遊移不定的關係令人匪夷所思,在此情況下遑論瞭解。

《伊朗四千年》作者希望透過伊朗的歷史、編年表、重大朝代、它的輝煌與悲劇來回答這些疑問,並藉此為讀者開啟新的思考空間,甚或激發讀者獲知更多的渴望。

伊朗四千年:從文明古國到“火藥桶”

伊朗的劇變總是讓人唏噓不已

伊朗,神秘的東方古國,中東動盪地帶的心臟,世界目光的聚焦之所。它是一個獨特的政治、文化區域,至今仍在實行“政教合一”的制度,最高領袖的權力與地位遠勝於國家總統。伊朗的信仰也是獨特的,伊斯蘭國家大多都是遜尼派,伊朗卻是為數不多的什葉派中最主要的國家。

伊朗是歐亞大陸的交通樞紐,從中亞通往南歐和北非的陸路交通都要經過這裡。伊朗是人類文明的十字路口,幾千年來,埃蘭文明、波斯文明、希臘文明、突厥文明、蒙古文明、阿拉伯文明在這裡交匯、碰撞,一個接一個的王朝在這裡建立又滅亡,其影響遠播歐洲與東亞,人類主要文明的精華與碰撞的結果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痕跡。

因此可以說,伊朗的興衰榮辱與歐亞大陸的整體發展都會有所牽連,這一點在大航海時代以前尤為明顯,即使在當代也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也因此世界各個大國紛紛在這裡佈局、博弈。瞭解伊朗的前世今生,對於梳理清楚世界歷史以及現在的世界格局都是不可或缺的。

可惜的是,以往關於伊朗的書,不是把其描繪成邪惡的軸心,就是隻強調輝煌的文明,卻忽略的伊朗地緣和文化的複雜性,無法將伊朗的過去與現在有機地聯絡起來,只能看到多面伊朗的某一個面而已。

伊朗四千年:從文明古國到“火藥桶”

內頁插圖展示

為此,先知書店特別推薦伊朗德黑蘭大學前校長霍昌·納哈萬迪與法國著名中東學者伊夫·博馬提合著的《伊朗四千年》。本書兼顧伊朗本土與西方的視野,既以主觀視角看到伊朗的核心,又以客觀視角看到伊朗的本相。

讀懂本書,便掌握了理解神秘伊朗的鑰匙。此外,同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伊朗對中國讀者還有額外的意義:那就是在伊朗四千年中,看見另一箇中國。先知書店有幸獲得本書的獨家精裝版本,

識別下圖二維碼,即可一鍵收藏《伊朗四千年》(獨家定製精裝版)。

伊朗四千年:從文明古國到“火藥桶”

▍延伸閱讀

招聘 | 與書相關的一切都在這裡

當世界衝向懸崖時,需要有一種力量拉住它

薦書 | 讀透了這套書,也就懂了當今世界的格局

有一種遺憾,叫沒讀過阿蘭·德波頓

決定人類命運的三大悖論

好書屬於珍惜它的人:六套售罄即絕版的好書

她為上海而存在,上海也因她更動人

被遺忘的文明奇蹟:英國人柏格理和中國石門坎

“世界霸主”的成年禮:美國如何一步步陷入世界大戰

分身與變異:在日本,我們看到了另外一箇中國

好書屬於珍惜它的人:六套售罄即絕版的好書

趙林:古希臘悲劇為什麼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