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方怪談之鬼怪談書

清代康熙年間,湖南長沙府某地有戶大戶人家,這家人姓牛,因此當地人稱牛老爺,牛老爺有個公子叫牛悔庵,他熱衷仕途,學習四書五經勁頭很高,又喜歡交朋友,有一次他遇到一個好朋友和他說起了前段時間自己和一些人遇到的怪事。

清代地方怪談之鬼怪談書

有一次牛悔庵曾經同他的好友五公山人在城南一帶散步,走了一段時間感覺有點累了,於是就找個無人的大樹,坐在樹下談論起了《易》這本書。談了一會,忽然聽到背後有人說話道:“二位所論,乃是方術家的《易》,不是儒家的《易》。”二人感到很奇怪,之前並沒有看到他,也不知道他剛才從哪裡來,他自己卻回答說:“我已經先坐在這裡了,二位沒有看見罷了。”問他的姓名,答:“江西崔寅。今天住宿在城外的旅店裡,天還沒到晚,偶爾閒走,解解悶氣。”

五公山人很喜歡他那自身的一股文雅之氣,於是就同他促膝而談起來,推究方術家儒家的說法。崔說:“聖人作《易》,是說人事,不是說天道;是為眾人所說,不是為聖人而說。

聖人隨心所欲而不超越法度,本來沒有疑惑,何必要等待占卜來決定呢?眾人不瞭解行事的時機,每每遇到矛盾分歧無法決斷,所以聖人用陰陽的盛衰,顯示人事的進退,使他們知道趨吉避凶罷了。這是儒家的根本意旨。反正萬事萬物,超不出陰陽兩端,後來的人推而廣之,各闡明一義。楊簡、王宗傳闡發心學,這是佛家的《易》,淵源出於王弼。陳摶、邵康節推論先天,這是道家的《易》,淵源出於魏伯陽。方術家的《易》,推演於管輅、郭璞,淵源於焦延壽,京房,就是二位所說的了。《易》之道廣大,無所不包,見智見仁,各有各的見解,道理原是一貫的。後人忘記了它的根本原始,反而以旁生的歧義作為正宗。

清代地方怪談之鬼怪談書

這就變成聖人作《易》,只是為一兩個上等智慧的人而設,不是垂示教訓於天萬世的書,為千萬人共同理解的道理了。經就是正常,是說通常的道理;經就是徑,是說人所共同遵循的道路。《易經》,曾經是《六經》之首,難道可以把它說得神秘莫測,使人不可理解嗎?”二人喜愛他言談的意趣,談論到月亮上來還沒有完。詢問他的行蹤,多塵世之外的話。二人遜謝說:“先生是為儒者而隱居的嗎?”崔微笑說:“果真是隱者,那就連掩藏聲名隱晦蹤跡都來不及,哪裡能夠讓你們知道我的名字?果真是懦者,連反過來要求自己、剋制自己的私慾都來不及,哪裡能夠講學?世上所稱為儒者的隱者的,都是亂七八糟的角色。我正厭惡這些而逃避它,先生算了吧,不要汙染我的耳朵!”割的一陣悠長的叫聲,樹葉亂飛,他已經消失了。二人這才知道所見到的不是別人。

清代地方怪談之鬼怪談書

兩人在他消失後知道了他不是人,但也絕不是普通之輩,他剛才的一番話對此本書是很有見解的,因此兩人感到很驚奇,也猜不出他到底是鬼狐還是精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