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歐洲的“禮儀糾紛”

天主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的一個分支,在全世界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天主教自明朝開始傳入中國,其中義大利人利瑪竇是第一個在中華大地上傳播基督教的西方教士。利瑪竇學識淵博,交友廣泛,虛心學習和中國著名學者徐光啟,李之藻等人私誼深厚,同時和中國各地官員的關係也處理的不錯,同時利瑪竇在傳教的時候充分尊重中國的民俗和生活習慣,使得他在傳教過程中受到的阻力大大的減少,使得天主教這一宗教得以讓官員們廣泛的認識。利瑪竇的這一傳教模式被稱為“利瑪竇規矩”。他傳教的主要特點是以學術交流作為引子,利用西方的科學技術,新奇的工藝製品和美術作品來吸引中國人的好感,在天主教教義和中國的儒家學說之間尋找平衡點,既不引起中國人的反感,又使中國人順利接受天主教。通俗點說是入鄉隨俗。

中國和歐洲的“禮儀糾紛”

天主教教堂

隨著“利瑪竇規矩”的順利進行,天主教在中國的教區也慢慢的擴大起來了。利瑪竇的繼承人龍華民(一個取了中文名字的義大利人)卻對他的傳教方式提出質疑。他認為天主教的教義要全世界統一,不能容忍出現獨特的中國模式。同時,因為中國政府的許可,使得具有不同國家背景的,不同派別的教會紛紛跑到中國來傳教。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些不同派別的教會為了爭奪各自的教會地盤,紛紛展開了激烈的爭奪。與此同時,遠在歐洲的羅馬教廷也加強了對中國天主教傳教區的控制,越來越頻繁的插手中國教區的事物。所以不同派別的教會都紛紛攻擊“利瑪竇規矩”認為其不利於傳教,不是純正的天主教。此時這些不同派別的教會和中國的禮儀糾紛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入了天主教的中國教徒能不能祭祀祖先和祭祀孔子,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既然入了天主教就要一切按天主教的教義來進行,中國的祭祖和祭孔屬於異端。

第二,涉及文化言語方面。“GOD”能不能翻譯成中國固有的文字“天帝”或者“上帝”,持反對意見的人堅持要譯為天主。

第三,涉及到女信徒的問題。在中國古代特別強調“男女授受不親”,當中國禮制碰到天主教教義如何處理。按照中國的禮制,沒辦法給女信徒洗禮。

中國和歐洲的“禮儀糾紛”

天主教教堂

隨著天主教和中國原有的禮制之間的“禮儀之爭”愈演愈烈,很快上升到了最高層面。公元1656年(清順治十三年),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七世做出裁決:基本維持“利瑪竇規矩”,中國教徒在不妨礙天主教信仰的前提下,可以自由選擇是否使用中國禮制。

持反對意見的教會對教皇的裁決還是不服,繼續進行抗爭。終於在1693年將爭論推向了高潮。法國巴黎外方教會派駐福建福州傳教的主教顏鐺在福州下令:嚴禁在福建的中國教徒舉行祭祖祭孔,否則開除教籍。

持“利瑪竇規矩”的耶穌教會對此深感不安,於是一面寫信給羅馬教皇申訴理由,一面上書康熙皇帝說明理由。康熙皇帝很快下詔說明:祭祖祭孔是中國人思念祖先和尊師重教的禮節,沒有任何宗教色彩。同時康熙皇帝也派遣在中國的傳教士遠赴羅馬向教皇說明情況,想找到一個平息爭論的兩全辦法。但是爭論傳回羅馬教廷後,教皇萊門十世這次卻支援反對意見並特別派人到中國教區傳達教令。這擺明是不把大清帝國放在眼裡。生氣的康熙皇帝下旨:所有在中國傳教的傳教士必須取得“印票”,進行依法管理,否則視為非法傳教。但是教皇派到中國教區的主教鐸羅卻不明白“強龍壓不住地頭蛇”的道理,強硬的宣佈教皇的教令。這讓康熙皇帝大為惱怒:軟的不吃,那就來硬的。於是馬上下令驅逐鐸羅到澳門,讓澳門的葡萄牙人將他投進監獄直至鐸羅死在獄中。

中國和歐洲的“禮儀糾紛”

康熙皇帝

雙方的矛盾越來越激烈。公元1720年,羅馬教皇再派使者嘉樂帶著執行禮儀禁令的任務到達北京,狂言要清洗“異端邪說”,這分明是要挑戰到底。被激怒的康熙皇帝立即下令嚴厲打壓外國人在中國傳教。大批傳教士被驅除出境,大量教堂教產被充公,及時那些手持合法“印票”的耶穌會傳教士也逐漸的被冷落。一些不願離開中國的傳教士被迫棄教從商或者潛伏內地。

這場中歐直接的“禮儀之爭”的天主教禁令直到1939年12月8日才有羅馬教皇庇護十二世釋出命令取消,於是延續了200多年的中午“禮儀之爭”就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