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民國時期會有粵語和閩南語是唐朝官話的說法?背後有何秘密

為什麼民國時期會有粵語和閩南語是唐朝官話的說法?背後有何秘密

我是百科閱覽,想到什麼寫什麼,內容不垂直不專注,跨領域跨類目,不迎合不孤獨。所有內容都是原創,敬請閱讀,但是你若抄襲我的內容,肯定維權到底!

過去唐朝的官話是今天粵語和閩南語的說法純屬歷史虛無主義。

之前寫了一篇關於詩詞的內容,其中提到了

唐朝的詩歌都是平聲韻,沒有仄聲韻

。這是唐詩寫作的基本規則,如果連這一點都不知道,那說明對唐詩屬於一知半解。

不過一些網友覺得自己飽讀詩書,表示不認可,紛紛拿出不少仄聲韻的唐詩出來挑戰,比如以下這幾首。

為什麼民國時期會有粵語和閩南語是唐朝官話的說法?背後有何秘密

王維的《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最後一句“復照青苔上”中的“上”是仄聲韻。

王維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第二句“萬徑人蹤滅”中的“滅”是仄聲韻,第四句“獨釣寒江雪”中的“雪”是仄聲韻。

杜甫的《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偶數句中的“了”、“曉”、“鳥”、“小都是仄聲韻。

為什麼民國時期會有粵語和閩南語是唐朝官話的說法?背後有何秘密

看上去這些詩都是仄聲韻,但實際上我們讀這些詩是以今天的發音來讀的,今天這些字的讀音是仄聲,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當時的讀音未必是仄聲。

或許有的網友還沒弄明白什麼是平聲,什麼是仄聲,由於涉及到語言變遷,為了便於大家理解,簡單說來,平聲是指今天的第一和第二聲調,仄聲是指今天的第三和第三聲調。注意,這裡是以我們今天的讀音來定義的,但是古代這些字的讀音跟我們現在不一定相同。

比如

李嶠的《風》: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最後一句的“斜”我們今天讀xie(同“邪”音),如果是讀xie的話,那連韻都不押了,更別談什麼平聲韻,但實際上斜在唐詩裡讀xia(同“霞”音)。

為什麼民國時期會有粵語和閩南語是唐朝官話的說法?背後有何秘密

所以,

如果看到唐詩中有仄聲韻,那多半這個字不是我們現在的讀音,而應該以平聲來讀。

唐朝的詩人在寫這些詩的時候,他們是以當時的讀音來寫的,而當時唐朝的官話應該是古陝西話。

注意,這裡是古陝西話,與今天的陝西話還不完全一樣,但是相比其他方言更加接近。

如果你有陝西的朋友,不妨讓他們用陝西話來讀唐詩,你會發現那些仄聲韻都變成了平聲韻。

不過還有網友提到,今天的粵語和閩南語就是唐朝的官話,這個說法的淵源大體是這樣的:

這種說法稱唐朝發生安史之亂,造成中原百姓為了避難而南遷,跑到了廣東和福建,因此把當時唐朝的官話保留了下來,因此今天的粵語和閩南語是當時的唐朝的官話。

為什麼民國時期會有粵語和閩南語是唐朝官話的說法?背後有何秘密

對於這個說法,只能說這是虛無歷史主義,我們來一個個戳穿這個謊言。

安史之亂髮生在盛唐時期,公元755年至763年,而唐朝滅亡是在公元907年,也就是安史之亂之後,唐朝還有100多年的歷史。

安史之亂僅僅8年時間,古人比現在的人更念故土,他們難道不知道再回到故鄉?當時的閩越之地比較荒涼,他們會選擇在哪裡長期居住?況且閩越當時就有少數民族居住,他們過去混居還能一直保持唐朝的官話?

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那個亂法,難道對他們就沒有任何影響?他們就不知道要再躲避戰禍了?

為什麼民國時期會有粵語和閩南語是唐朝官話的說法?背後有何秘密

蒙古南下與南宋在崖山決戰,而崖山就位於現在廣東江門市的崖門鎮,最後南宋軍隊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唐朝的遺民經歷了宋朝之後還能保持著唐朝的官話?

元朝統一中國之後,實行等級制,全國人分為4個等級,南人被列為最低等級,這南人就是南宋境內最後歸降的人,閩越的人可就是南人,對南人恨之入骨的元朝統治者,還能讓你繼續保留唐朝的官話?

很多事情不能盲目聽信,應該有自己的思考,只要結合歷史就能辨別真偽。

為什麼民國時期會有粵語和閩南語是唐朝官話的說法?背後有何秘密

那麼粵語和閩南語被稱為唐朝官話的說法從何而來呢?

這個說法來自民國時期,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的所謂的民國大師們開始對中國的歷史進行總結和考證,但這種考證並不是依據史實的考證,而是為政治杜撰出來的東西。

民國的興起來自廣東,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多在廣東進行,既然與當時的清朝政府是對立的,那麼就需要為自己樹立一個正統的形象,必須要有一個文化背景是可以依託的,所以在語言文化上就不能與之相同,而是要重新樹立一個新的,並且還與過去是一脈相承的,這樣才能得到民眾的認同。

為什麼民國時期會有粵語和閩南語是唐朝官話的說法?背後有何秘密

只有彰顯了自己是正統,才能與當時的清廷對抗,只有自己正統了,才能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政治主張,否則就會師出無名。

所以,不要簡單盲目地相信民國那些所謂的大師們的說法,而是多結合歷史背景去思考,否則會讓自己處於迷失狀態還渾然不知。

為什麼民國時期會有粵語和閩南語是唐朝官話的說法?背後有何秘密

今天散落在各地的方言中或多或少可能保留一些唐朝的官話,依然與唐朝時的官話有很大的區別,在讀音上經過千年的演變,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不能單純按照今天的平仄讀音去臆測古人的讀法,而應該結合歷史和文獻資料,特別是根據唐朝的音律來研究。

最後再補充一點,

詩詞講究韻律,但更注重意境,今天我們讀唐詩宋詞覺得很美,就在於這意境可以穿越千年。

我是百科閱覽,生活閱覽館,百科雜貨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