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上兩軍對壘,朱元璋意志堅定,以少勝多,一戰定乾坤

鄱陽湖上兩軍對壘,朱元璋意志堅定,以少勝多,一戰定乾坤

朱元璋從乞丐到明朝的開國皇帝,一生中征戰沙場,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戰爭無數,帶兵打仗時意志非常堅定。但有一場戰鬥異常艱苦,連朱元璋也缺乏勝利的信心,這就是朱元璋與陳友諒之間爆發的,因是在鄱陽湖上的水戰,所以史稱“鄱陽湖大戰”。

鄱陽湖上兩軍對壘,朱元璋意志堅定,以少勝多,一戰定乾坤

朱元璋起兵反元后,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形勢不斷的變化。此時,他的謀士劉基提了的“先漢後周”的想法,為今後很長一段時間的軍事部署指明瞭戰略方向,此戰略的成功實施,讓朱元璋將武昌至蘇州廣闊富饒的土地納入自己的勢力版圖。劉基不光在戰略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再具體的戰役中,也經常能提出一些精妙的謀略,扭轉戰場的局勢。在朱元璋和陳友諒最後一場大戰中,史稱鄱陽湖之戰。在這次戰役中,朱元璋集結了二十萬兵力,陳友諒投入了六十萬兵力,不過據史料考證,實際兵力沒有這麼多,雙方當然都是為了威懾對方,鼓舞士氣。

鄱陽湖上兩軍對壘,朱元璋意志堅定,以少勝多,一戰定乾坤

這裡要說明一下,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沒有遠距離武器,雙方短兵相接,戰役的勝利很多時候是靠以多勝少,這個很好理解,近身肉搏打群架,人多的一方具有天然優勢,出兵之前宣告我帶領的人數,第一從心理上給對方施加壓力,古時候也沒有衛星、雷達、計算機,又不能去數人頭,你說人多我心裡還是會怵的;第二給我方士兵信心,我們人比對方多,上了戰場我們是兩個打一個,所以我們肯定贏,大家不要怕,心理優勢天然建立,信心上來了,士氣自然高漲,贏面也大一些。但戰爭是世界上最不可預測的事情,戰場的形式瞬息萬變,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判斷和決定,職業軍人的果敢、堅毅、冷靜和豪氣,這些經驗很難獲得,往往要靠很長時間的實踐和經驗積累。所以大家也可以看到,各個國家政治家有年輕的,但軍事將領尤其是高階軍事將領,幾乎沒有年輕人,因為一旦發生戰爭,成敗決定的就是生死。

鄱陽湖上兩軍對壘,朱元璋意志堅定,以少勝多,一戰定乾坤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陳友諒圍攻洪州(今江西南昌),拉開了這次戰役的序幕。洪州守將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所以組織守軍拼死抵抗。八月二十九日,朱元璋率領援軍主力與陳友諒的主力部隊在鄱陽湖相遇,雙方經過四天激戰,陳友諒部損失慘重,其弟弟陳友仁、陳友貴及心腹大將陳普略先後戰死,士兵損失更是不計其數。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朱元璋這邊也好不到哪裡去,史書記載此時“未分勝負,太祖心中實是憂慮害怕”,這是明朝王世貞的記載,可想而知當時戰場局勢的焦灼,一個細小的決定也許就能改變戰事的走向。

鄱陽湖上兩軍對壘,朱元璋意志堅定,以少勝多,一戰定乾坤

此時,劉基又想朱元璋提出了“移師湖口”的策略,就是將戰艦全部開到鄱陽湖的入口處,截斷鄱陽湖和長江的聯絡,以期把陳友諒的部隊圍死在鄱陽湖內。朱元璋的艦船體積較小,調轉、行進較為方便自如,而陳友諒的艦船很大一部分是鉅艦,行動非常不方便,幾次突圍都打不出去,朱元璋紮緊了口袋,只等甕中捉鱉。漸漸地,陳友諒的部隊出現了畏戰情緒,內部出現了爭吵,不斷的有人叛逃,在這個節骨眼上,運送糧草的五百多艘戰船竟然讓朱文正燒個精光。補給中斷、軍心渙散、突圍無望,至此,陳友諒的失敗不可避免,朱元璋大獲全勝,陳本人也在倉皇的突圍中被流矢射中頭部,不治而亡。朱元璋經此一戰,掃平了行進路上最大的攔路虎,同時因為佔據了陳友諒的地盤、收編了剩餘的軍隊,後勤輜重也得到了很大的補給,實力大增,為建立自己的王朝踏出了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