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還需要月餅?

中秋將至,誘人的香氣在大街小巷瀰漫開來。從小到大,我們見過各式各樣包裝精美、口味豐富、搭配別緻的月餅,卻很少能吃到,家裡手工製作的新鮮月餅。

而且,在中國的傳統習俗裡,月餅已經不只是食品,還承載著一種團圓美滿的情感,送月餅也成了送去祝福的心意。

從2012年起,浙江海寧水月亭小區的居民以及周圍養老院的老人、環衛工們每年都能收到熱騰騰的鮮肉月餅,對他們來說,每年的中秋,都少不了這種熟悉的味道。

是誰在默默給他們送月餅?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月餅?

奶奶的月餅 不變的味道

在浙江省海寧市的居民樓裡,75歲的沈月娥老人凌晨2點多就起床開始做月餅。這一夜,為了做好1000個月餅送到養老院,她幾乎沒怎麼睡。因為鮮肉月餅需要當天烤制,每次送的數量多、時間緊,鄰居幾位阿姨和奶奶也趕來幫忙。沈奶奶負責擀麵和包月餅,其他人負責烤制和裝袋,屋子裡頓時熱鬧起來。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月餅?

做月餅的手藝是沈月娥年輕時學到的。她21歲進入海寧食品廠做糕點師,沒有烤箱,烤糕點只能用燒煤的爐子,經常凌晨2點起床開始和麵。“要不是那時候習慣了,現在也吃不消。”50歲退休後,沈月娥在海寧市區開過一家月餅廠,生意十分興隆,但由於兒女忙於工作,孫子和外孫女沒人帶,她便關了廠。

後來外孫女出國讀書,孫子也長大了,沈奶奶閒了下來。孩子們給她買了烤箱、烤盤、擀麵杖等工具,她又重新開始做月餅。

起初,奶奶只是送給小區的老人吃;2012年,孫子提議給敬老院的老人們送點肉月餅,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越送越多。每年中秋節前一個月,成了奶奶最忙碌的日子。到今年為止,奶奶6年已經累計送出60000多個月餅。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月餅?

家人在,我就在

在美國讀大學的外孫女,讓沈奶奶非常掛念。“她走的時候我睡也睡不著”,回想起6年前分別的時候,沈奶奶印象深刻。現在沈奶奶時常會和外孫女影片聊天,只要能透過螢幕看到對方,就感到非常幸福。

在兩個人的通話中,外孫女總囑咐奶奶少做月餅多睡覺,不要太辛苦。每次沈奶奶都說,自己沒問題。聽到外孫女說在國外給周圍的人做月餅,味道一點不比家裡的差,奶奶疲憊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月餅?

除了孫子和外孫女,沈奶奶的兒女也都很支援她。因老人的退休工資僅有3000多元,他們承擔了做月餅的大部分費用,從無怨言。

沈奶奶之所以能夠堅持做這麼多年的月餅,正是因為她的家人一直陪伴著她、關心她,讓她的生活裡充滿著愛,也想給予別人更多的愛。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月餅?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月餅?

做月餅給老人吃 是我最大的快樂

早上十點多,沈奶奶和她的幾個姐妹把全部做好的月餅搬上車,送往養老院。當他們到達時,幾十位老人早已在大廳裡等候。這裡的老人們每年都吃沈奶奶做的月餅,“吃到了這月餅,就知道中秋節到了。”

有一位老人是沈奶奶曾經多年的鄰居,如今腿腳不方便,靠輪椅代步,牙齒也快掉光了。看到沈奶奶來了,他笑得合不攏嘴,興奮地和她說了不少話。

沈奶奶說,由於擔心這些老人在養老院比較孤單,兒女不一定有時間來看望他們,她給每個人都準備了兩個月餅,讓大家都能感受到節日的氣氛,這就是她最大的快樂。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月餅?

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快樂來之不易。它的背後,不僅有辛苦,還有辛酸。

沈奶奶的腿原本要開刀,她堅決不同意,擔心做完手術行動不便,沒法給老人們送月餅。這段時間為了緩解疼痛,她用中藥抹在膝蓋上,再包裹一層保鮮膜,才勉強能夠走路,上下樓梯還是有些吃力。

有人勸她說,年紀大了,別再這麼累了,但她不肯停下來。她說,只要做得動,我至少還會再做十年。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月餅?

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尚能為別人傾盡氣力,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懈怠?歲月催人老,盡孝要趁早。過節如果不能回家,至少給家裡的老人打個電話,讓他們知道我們的惦念。

最近這一個多月裡,月餅奶奶以一己之力,給成百上千的人送去溫暖。然而還有很多老人,因為子女不在身邊,不一定能過好這個節。

正值中秋好時節,願年年,常見老人笑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