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位聖人王守仁

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作為心學的集大成者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孔孟朱王。王守仁的一生可以用宋代大學者張載的名言來概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中國最後一位聖人王守仁

王陽明

王守仁生於明成化八年{1472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在這個社會動盪,政治腐敗,學術暗淡的年代,他鑽研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對“存天理,滅人慾”之說產生疑惑,認為朱熹之學不是真正的聖人之學,只有“心學”才能解釋其中困惑,從而轉學陸九淵的學說,並將其發揚光大,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

縱觀王守仁一生,雖然一路坎坷,但是他建功立業,學名昭昭,成為中國歷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顯著作為的大家。為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傳承做出突出的貢獻。

王守仁的思想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王守仁將其總結為四句:“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是心學的基本觀點,王守仁認為人心是根本問題。是產生善與惡的源頭,任何外在的行動,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統一於心。

針對當時社會言行不一的弊病,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說。糾正了朱熹先知後行的知行觀。他認為知和行是不能分離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之成。總之知行合一,兩者相輔相成。

王守仁探索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從百死千難中得”,是“千古聖賢相傳的一點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讓心回到“無善無惡”明潔的本真狀態,是透過主體的意識達到自我道德的修養,規範自我的行為。致良知被稱為王守仁心學的核心部分。

王守仁作為心學的集大成者,立德,立言,立功,堪稱儒學最後一位聖人。在隆慶時追贈新建侯,諡文成。萬曆十二年從祀於孔廟。李贄稱讚王守仁:“天生先生豈易也耶!在江西為三大忠,在浙江為三大人,在今古為三大功,而況理學又足繼孔聖之統者哉?”黃宗羲則說:“王陽明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曾國藩評價:“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嚴復:“夫陽明之學,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為其功夫之節目。獨陽明之學,簡徑捷易,高明往往喜之。”蔡元培:“明之中葉王陽明出,中興陸學,而思想界之氣象又一新焉。”

我是遙望東方,帶大家一起趣讀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