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之孫與恐難平復的《平復帖》:我們還有機會聽到華亭鶴唳嗎?

1945年,參與戰時文物損失工作清理的王世襄與張伯駒結識。他一直想研究《平復帖》,但那時張伯駒還沒有將所藏精品無償捐獻給國家。一想到張伯駒為了躲避日本人對這件寶物的覬覦,將此帖縫入衣被攜家人南逃;在上海時因為此帖遭到綁架,寧被“撕票”也不交出國寶,王世襄便不敢再借,只是小心翼翼地提出,能否去張家看上一兩次。

沒想到,張伯駒很乾脆地說:“你拿回家看去。”

這倒給王世襄添了負擔了。到家之後,騰空了一隻樟木小箱,放在床頭,白棉布鋪墊平整,再用高麗紙把已有錦袱的《平復帖》包好,放入箱中。每次不得已而出門,回來都要開鎖啟箱,看它安然無恙才放心。

帖上的印記王世襄如數家珍,唯獨米芾《書史》中記載的“後有殷浩印”,他一直沒有找到。直到一日天氣晴朗時,他把桌子搬到貼近南窗無日曬處,鋪好白氈子和高麗紙,洗淨手,戴上白手套,靜心屏息地開啟手卷,細細觀賞,偶然在第九行下半空處(“寇亂”左邊),發現了一個不易察覺朱文印,若隱若現,仔細一看正是殷浩。

陸遜之孫與恐難平復的《平復帖》:我們還有機會聽到華亭鶴唳嗎?

唐人殷浩收藏的章很難發現

關於《平復帖》的研究意義,啟功先生有句話說得特別對:“這一帖是晉代大文學家陸機的集外文,是研究文字變遷和書法沿革的重要參考品,更是晉代人品評人物的生動史料。”

只此九行,為什麼它被稱作法帖之祖?

《平復帖》被稱作“天下第一帖”,是因為它是到目前為止、存世的,年齡最大的法書真跡,也是歷史上第一件流傳有序的墨跡。

陸遜之孫與恐難平復的《平復帖》:我們還有機會聽到華亭鶴唳嗎?

《平復帖》區域性

它已經1700多歲了,是一種漢代章草向晉代今草過渡的字型。顧復《平生壯觀》描述這件作品是:“墨色微綠、古意斑駁,而字奇幻不可讀。”應該是用松煙墨、禿筆所寫,內容很難解讀。

根據樓蘭出土的晉人殘紙判斷,這的確是晉人作品,共九行,八十六個字。

陸遜之孫與恐難平復的《平復帖》:我們還有機會聽到華亭鶴唳嗎?

20世紀發現《樓蘭殘紙》與陸機草書契合

帖前有白絹箋,墨筆書:(晉平)原內史吳郡陸機士衡書,筆法風格與《萬歲通天帖》中每家帖前小字標題類似,可知此箋是唐人所題。又有月白色絹箋,宋徽宗趙佶泥金筆書:(晉)陸機《平復帖》,下押雙龍小璽,其他三個角上,各有“宣和”、“政和”二印,拖尾騎縫處有“政和”連珠璽,可知是宣和內府所藏。

陸遜之孫與恐難平復的《平復帖》:我們還有機會聽到華亭鶴唳嗎?

《平復帖》唐人題簽與宋徽宗泥金題簽

帖上有七十三方印記,證實了它的流傳有序,其中在第九行下半空處(“寇亂”左邊)有一個不易察覺的殷浩朱文印,可知最早的收藏者就是唐末的殷浩。

它被稱作法帖之祖,蓋因宋代大收藏家米芾的一句話。“閱書白首,無魏遺墨,故斷自西晉。”米芾所說的這個真跡,就是《書史》捲上所記載的,張華、王濬、王戎、陸機和臣詹奏章晉武帝批答等十四帖。其中陸機一帖,就是《平復帖》。宣和時,此十四帖就已拆散不全,到了明代,只剩下《平復帖》一帖。

陸遜之孫與恐難平復的《平復帖》:我們還有機會聽到華亭鶴唳嗎?

這說明什麼?在近代的考古挖掘大量簡牘出土之前,數百年時間,人們所能見到最古老的、並非摹本的墨跡,只有這九行字。

明代也有人推測寫者是陸雲或張芝,但沒有確據,以唐人和宋人的題簽來看,作者就是陸機。

陸遜之孫與恐難平復的《平復帖》:我們還有機會聽到華亭鶴唳嗎?

董其昌跋

《平復帖》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內容只是陸機問候友人的平常手札。古代法書典籍《墨緣匯觀錄》、《平生壯觀》、《大觀錄》等雖有記錄,均無釋文。當代書家啟功先生在其《啟功論稿》中對此帖注有釋文,故宮博物院也是用的這個版本。

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為慶。承使唯男,幸為復失前憂耳。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復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思識□量之邁前,勢所恆有,宜□稱之。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

陸遜之孫與恐難平復的《平復帖》:我們還有機會聽到華亭鶴唳嗎?

啟功解讀平復帖

大體意思就是,彥先啊身體多病,難以痊癒,能夠維持現狀已經很慶幸了。幸好還有兒子侍奉他,基本無憂了。這個吳子楊,以前到過陸家,但未受到重視。如今將西行,又來相見,其威儀舉動,自有一種較前不同的氣宇軒昂之美。最後說到夏伯榮,因為寇亂阻隔,這個人已經沒有訊息了。

陸遜之孫與恐難平復的《平復帖》:我們還有機會聽到華亭鶴唳嗎?

它被稱作法帖之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出於名家之手。陸機是西晉文學家,雖然他的章草草法並不正規,無法像同時期的索靖一樣,成為章草的代表,但它的真實性遠勝名家刻帖。今日統觀西晉以上的墨跡,確定出於名家之手的,也只有這九行。

米芾對《平復帖》的評價是:“火箸畫灰,連屬無端。”這有點像主人公陸機的命運,生於將相之家,死於政治非命。

華亭到洛陽,面對“地域黑”,一句話埋下禍根

陸機,字士衡,生於吳郡橫山(今江蘇崑山)。“少有奇才,文章冠世”,名門之後。

陸遜之孫與恐難平復的《平復帖》:我們還有機會聽到華亭鶴唳嗎?

陸機,又稱陸平原

他的祖父是陸遜,夷陵之戰大敗劉備,火燒蜀軍四十多個營寨。《三國志陸遜傳》記載:“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屍體把江水都堵住了。

陸機的父親是東吳大司馬陸抗,駐守荊州,多次擊退西晉的進攻,堪稱“東吳最後的中流砥柱”。

陸抗去世六年後,東吳滅亡。此後十年,陸機退居老家華亭(今上海松江),過著閒雲野鶴般的生活,他20歲就享盡官宦子弟、將相家人的榮華富貴,也承受了亡國之痛。

太康十年(公元289年),陸機與弟弟陸雲一同前往京師洛陽,拜訪名士張華。張華對兄弟倆極為欣賞,稱:“人之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向朝廷推薦了他們。這一年晉武帝罹患重病,十一月疾瘳之後,立即安排身後之事。張華將陸機兄弟推薦給權臣楊駿,自此進入中原仕途。

古時人們寫信,習慣把日期放在開頭,收信人的名字放在末尾,但這封手札,沒有日期,也沒有收信人,只是根據“恐難平復”四個字起名為《平復帖》。

從字型來判斷,很可能是陸機到了洛陽以後寫的。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