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對苦痛生活的不凡追尋

《詩》:對苦痛生活的不凡追尋

她的記憶又衰退了,坐在緩行的公交車上,望向窗外,有些茫然。車子駛上橋,樹的綠影一閃而過,湧著微波的江水流瀉到窗玻璃上,水中印上了鋪滿雲的天空。她拿出筆,在本子上寫下:“

時間流逝,花會凋零。

《詩》:對苦痛生活的不凡追尋

你寫過詩嗎?不論是學生時代當做任務而苦思冥想寫下的短句,抑或偶有所感流於紙上的隨筆。你現在還寫詩嗎?

或者你認為生活,是不是詩呢?

我們曾流行著一句說爛了的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而當真正身處苟且之中,我們對於生活與詩仍是茫然。李滄東導演用留白的敘事鏡頭展現的《詩》,或許能為我們帶來新的體悟。

《詩》:對苦痛生活的不凡追尋

66歲的楊美子是一個普通的老人,靠鐘點工的工作養活自己和孫兒。不同之處在於她愛美,愛花,喜歡打扮自己。縱使女兒不在身旁,孫子令人操心,生活清貧,臉上也總是帶著笑容。她還有一個願望和愛好:寫詩。併為此報了寫詩的培訓班。她嚮往著詩,在生活的每一處角落尋找靈感。

然而生活的手慣會戲弄人,美子被檢查出患上了阿茲海默症,同時她知道了自己的孫子和其他五個同學強暴了一名女同學,少女跳江自殺。犯罪者的家長們找到她聚在一起,要每人拿出五百萬作為受害家庭的補償。陰霾來的如此之快,不給人喘息的機會。而美子仍未放棄寫詩,她時刻帶著本子和筆,寫下有感而發的句子,似在與生活做無聲的抗爭。

《詩》:對苦痛生活的不凡追尋

只不過這抗爭太過絕望與壓抑,現實的醜惡不是虛無縹緲的存在,而是一根根沉悶又扎眼的刺冷硬地釘在那裡,叫囂。

美子上完詩歌培訓課回到家,像老師說的那樣觀察一隻蘋果,希望找到靈感,而此時房門緊鎖的屋內,孫子和他的五個同學正在討論被害少女自殺的事。當她看著豔麗的雞冠花想寫詩時,屋內五個男家長正在商議如何用金錢來“處理掉”自己孩子犯下的罪惡。她坐在操場邊的綠蔭叢中,看著曾犯下罪行的少年們在無憂無慮地踢足球,頭上有鳥兒啁啾,她在紙上寫下:“鳥兒的歌聲,在歌唱什麼。”當美子來到少女自殺的河邊,她坐在石頭上,想拿出筆寫點什麼,雨突然無徵兆地落下來,在筆尖著紙之前寫下一首無聲的詩。美子想寫出一首完整的詩,卻怎麼也無法如願。

《詩》:對苦痛生活的不凡追尋

詩和罪惡與不幸,在影片中成兩條纏在一起的線,相互交織並行。

美子追求嚮往著生活的詩,詩的生活,而她看到的卻是犯下罪行不知悔改,豪無所謂的孫子和少年,對受害者漠不關心,用金錢和權利來包庇自己孩子的男權家長……美子一直心存歉疚,補償受害者的母親,同時自己承擔著罪惡感,進行自我救贖。

《詩》:對苦痛生活的不凡追尋

就整部電影來說,沒有什麼曲折的故事。簡單的情節,平淡的敘事方式,卻讓長達140分鐘的電影如涓涓細水,長而不冗,彷彿這就是真切地發生在你身邊的事,足夠尋常,也足夠驚心。影片大量留白,沒有插曲,而用自然的風聲、雨聲、流水聲,人物有時大片地沉默,只用自然的鏡頭語言靜靜地訴說。電影的色調基本上是明媚鮮亮的,景物是自然美好的,

美與惡,是殘酷的對比與較量,在實現藝術性與文學性的同時將觀影者的想象空間擴大,產生共情。

《詩》:對苦痛生活的不凡追尋

影片最後,美子提前讓孫子剪好指甲,洗了澡,默默地,讓警察把他帶走。做完這一切,她終於寫出了一首完整的詩。值得一提的是,當初和美子一起聽課的人,那些號稱愛詩想寫詩的人,在最後沒有寫出一首詩,理由是:“寫詩很難。”只有美子,在最後一節課在老師的講臺上放了一束花,以及那首寫好的《阿涅絲之歌》。有人猜想奶奶的結局,像之前被風吹入江中的帽子,跳河自盡。也有人認為美子離開了這裡,去到另一個地方開始新的生活。我更偏向第二種,因為就影片來說,生活給予了美子太多的重壓,而她卻始終展現出了熱愛生活的態度,以及對詩的追求。

《詩》:對苦痛生活的不凡追尋

我們都曾幻想生活是詩,理想主義的浪漫與瀟灑。當年齡漸增,壓力襲來,我們忙於生活,早已淡化了“詩意”,說到詩,想起的可能是必背詩詞三百首。

生活像患了內傷的軀體,正常運作之下總有隱隱作痛的地方,而,詩也不都是美好的代名詞,它亦有悲有痛。

我們想想,我們丟失的真的是詩意的生活嗎?更準確來講,我們不過是丟失了詩的心。

永懷熱愛的,充滿童稚般希望的雙眼和心罷了。

《詩》:對苦痛生活的不凡追尋

生活有時真的不易,但陽光也是真的明媚,春日的花是真切的鮮妍美好。就在這平凡生活的一處處,洗潔精裡也可能藏著詩。

各位的心裡都有著一首詩,它只是被禁錮在了心裡,需要被釋放,讓它獲得翅膀,重回天空。靈感就在身邊的不遠處。

或許,你也能寫下一首自己的,生活之詩。

圖文/排版:魏雅傑

責編:王鶴潼

主編: 吳凡 盧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