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粥、泡蒜話臘八

相傳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在臘月初八當晚目睹空中的一顆明星而悟道成佛,古印度人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難,也為了紀念佛祖在臘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臘月初八這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

喝粥、泡蒜話臘八

在中國,臘八這一天有喝臘八粥和泡蒜的習俗。相傳喝臘八粥的歷史在中國已有一千多年,有文字記載是從宋代開始的。徐珂的《清稗類鈔》中有載:“臘八粥始於宋,十二月初八日,東京諸大寺以七寶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 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 所以臘八粥是臘八日的標誌性節俗食物。

喝粥、泡蒜話臘八

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武林舊事》中有記載臘八粥的做法:“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慄之類作粥”。這樣熬出來的粥一定很好喝,大文豪蘇東坡是個美食家,他的《豆粥》詩:“君不見滹沱流澌車折軸,公孫倉皇奉豆粥。溼薪破灶自燎衣,飢寒頓解劉文叔。又不見金谷敲冰草木春,帳下烹煎皆美人。萍齏豆粥不傳法,咄嗟而辦石季倫。干戈未解身如寄,聲色相纏心已醉。身心顛倒自不知,更識人間有真味。豈如江頭千頃雪色蘆,茅簷出沒晨煙孤。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我老此身無著處,賣書來問東家住。臥聽雞鳴粥熟時,蓬頭曳履君家去。”在詩中誇讚豆粥的美味。

到了清代,臘八粥的做法更為複雜。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瓤、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喝粥、泡蒜話臘八

在清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朝廷在臘八這天還有賜粥的風俗,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們賜臘八粥,還要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清朝道光帝有詩《臘八粥》:“一陽初夏中大呂,谷慄為粥和豆煮。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盈盈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童稚飽腹慶州平,還向街頭擊臘鼓。” 可以想象皇家施捨臘八粥必然是萬頭攢動、人湧如潮的熱鬧場景。

依照舊習俗,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然後要贈送親友,而且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將吃剩的臘八粥儲存著連吃幾天,如果還有剩下來的,卻預示有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寓意。如果把粥施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雖然說臘八節的由來有著各種不同的傳說,但在漫長的歲月中,每當臘八節來臨,黎民百姓有滋有味地喝臘八粥的習俗一直綿延著。

按照《武林舊事》中所記載的臘八粥食材,與現代的臘八粥食材相比有很大的差別。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粥的功能被提升到了“養生”層次,臘八粥所用的食材與養生粥的食材基本相同,包括大米、黑米、小米、紅棗、蓮子、花生、桂圓等,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加入紅豆、綠豆、黑豆等各種豆類,加入各種不同食材後熬出的養生粥具有不同功效,極具人文色彩。

喝粥、泡蒜話臘八

臘八粥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稱呼叫做“佛粥”。這個大概與開頭所說的釋伽牟尼成佛有關。陸游有詩《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草煙漠漠柴門裡,牛跡重重野水濱。多病所須惟藥物,差科未動是閒人。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詩中提及臘八日人們互贈、食用著佛粥(臘八粥),更感覺到清新的氣息。

佛教傳入中國後,為祭祀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大寺院在臘八這一天要念經,煮粥敬佛和施給民眾。比如杭州靈隱寺每年的臘八節都會煮臘八粥免費發給前來寺院祭拜的香客,這項活動也已經成為習俗了。

喝粥、泡蒜話臘八

杭州靈隱寺臘八為拜客發放臘八粥

除了臘八粥,還有臘八蒜。在我國的華北大部分地區,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泡臘八蒜起初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後來蔓延至東北、東南、西南等地區。臘八蒜由於醋的浸泡,蒜整體呈碧綠,非常好看,醋中也具有蒜的辣味,蒜經醋浸泡後口感更加酸爽。大年三十,春節前後,就著臘八蒜和醋吃餃子、拌冷盤,味道很好。不光是口感好,臘八蒜對心血管病也有一定的功效,所以說臘八蒜也是藥食兩用的養生食物。

喝粥、泡蒜話臘八

臘八節更是一個時間節點,過了臘八,年味就越來越濃了。小時候常聽大人們說“過了臘八就是年”,人們也往往開始忙裡忙外準備過年需要的東西。過去到了臘八的時候,人們也開始計算一年的收支,別人欠了你多少錢、你欠了別人多少錢,這個時候都要準備把欠債還清了才可安心的過年。童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煮白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初扭一扭。”在童謠裡呈現出特別有民俗感的年末生活日常,寄託著人們對過年的美好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