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是一種病,葬送了大明,康熙也搞過大基建

窮是一種病,葬送了大明,康熙也搞過大基建

“從事這個行業這麼多年,我發現這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可這種病你沒法控制啊。”

這是電影中的一句經典臺詞,道出了人世艱辛,道出了淒涼無奈。

可是,也道出了經過歷史檢驗的真理。

窮,真的是一種病。

小到個人,大到國家。

一個人窮,看不起病;一個國窮,也救不了命。

這古今中外,有多少人為了錢而喪命,不管他們有多少錢都覺得不夠,這也是窮病。

這歷史長河,有多少一文錢難倒英雄漢的故事,不管他是韓信還是趙匡胤。

客觀上,我們不可忽視金錢,如果你看不起它,它就會給你帶來磨難。

之所以稱之為磨難,是因為大多數時候它還是會給你反省的機會,讓你重新認識到貧窮就是一種病,你要去治,雖然這很難。

正因為窮病難治、裝睡難醒,所以,也有的時候,這窮病就直接要了你的命,不管這個“你”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國。

窮是一種病,葬送了大明,康熙也搞過大基建

明朝末年,天下大旱,反賊四起。

崇禎開始了他無可奈何的剿匪戰役。

為何說是無可奈何?

因為,他發現其實有比剿匪更好的方法,卻實行不了。

當時,崇禎的班底中還是有有識之士的,他們告訴崇禎,這剿匪越剿越多,是治標不治本。

這些匪徒其實不過是原本的良民,遇到天災饑荒吃不飽飯,才不得以落草為寇。

對於這種人,一味的剿殺不一定正確,不如從根本上救濟他們,給他們飯吃,他們自然就不會造反了。

崇禎接受了這個建議,撥出銀兩去賑災招安。

這實在是一個高明之見,也立刻就起到作用,只要朝廷官員一發錢下去,多數的起義軍就直接放下武器回家了。

可惜,崇禎和他的大臣們只猜對了開頭,卻猜不到結尾。

架著五彩祥雲來的是你的心上人,卻也可以要你的命。

窮是一種病,葬送了大明,康熙也搞過大基建

官員們拿著錢去招安起義軍,很快就發現了一個致命問題——人實在是太多了。

明朝經過多年發展,末期人口達到了一個高峰。

易中天認為明末人口至少6千萬,而英國經濟學家則認為可能在1億6千萬。

總之,明末的人口眾多是個事實。

可相對的,崇禎國庫裡的錢確是有限。

他拿去招安的那點錢在無邊無垠的饑荒人口面前,實在是杯水車薪。

他根本沒想到,自己統治之下居然有這麼多人口。

饑民,實在是太多了。

所以,大部分拿了朝廷救濟糧的起義軍,只聽話了50天左右。

因為,發的糧吃完了……

吃完之後,找不到工作,地裡也沒有產出。於是,再次走投無路,又回到山上,重新造反。

而且,這些重新造反的隊伍,還打著各種朝廷招安的旗號去打家劫舍,攻擊衙門,史稱“官賊”(官方招安的賊)。

窮是一種病,葬送了大明,康熙也搞過大基建

後來,“出錢招安”這一政策流產,提出政策的大臣也遭到強硬派的攻擊。

崇禎無可奈何,只剩下一個辦法——“殺”。

於是,剿殺行動繼續進行。

再後來,明朝就亡了。

試想一下,如果崇禎有充足的錢糧可以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那就不會有李自成這些農民起義軍的出現。

吃不飽飯,自然要造反,畢竟吃飽穿暖是生存的第一需求。

其實,任何一個盛世也都會有幾百次災荒,不是隻有崇禎一個人倒黴,他的問題主要是沒錢。

就《明實錄》記載進行統計,自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至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位期間,水旱蝗瘟疫所引起的饑荒災害就達二百七十六起之多。

可是,明朝在那個時期並沒有滅亡。

清朝康熙年間,幾個省同時出現大範圍旱災,百姓極度貧困。康熙立刻免去災區賦稅、開倉放糧,但依然無法解決問題。於是,他緊急調撥大量錢財糧食發往災區。

康乾盛世也沒有因為災荒而終止。

由此可見,災難年年有,看你是否有餘糧。

窮是一種病,葬送了大明,康熙也搞過大基建

即使,手頭暫時沒有錢來週轉,你也要有找錢的辦法。

當時,康熙就採取了“捐官”這一特殊政策來籌款,就是說你只要捐一定數量的金錢就可以獲得一個官職,這筆捐款就是為災區募捐用的。

甚至於,當大批災民湧入北京城時,康熙也沒有阻攔他們,還要求有關部門將他們都納入到六部官署的建築工程之中,聰明的吸納了這些災民,創造了勞動力。

這是不是和現在我們經濟危機時搞大基建一個意思?

這還真就是統治者的智慧體現,反觀崇禎呢?

所以,窮,不僅是一種病,還是一種可以要命的病。

所以的所以,我們從中要吸取以下幾點教訓:

1。記住老祖宗的智慧——晴帶雨傘、飽帶乾糧,有錢時多儲蓄,真到了貧窮的時候再著急就晚了。

2。關注現金流問題,不管是家庭還是企業,現金流都是生命線,努力積累那些可以給你帶來正向現金流的資產。

3。搭建保險體系,以應對各種危機,醫療險、意外險、壽險配置要齊全。

4。努力建設自身籌款能力,時刻監控自己能拿到的資金規模,比如企業要關注自己可以隨時變現的流動資產,個人要多搞幾張信用卡,平時可以不花,但緊要關頭真可以拿錢。

希望,各位有病治病,無病求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