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對外征戰頻繁,如何對待外邦外族?形式比較靈活多變

我們知道唐朝幾乎可以稱得上封建王朝中最開放的一個帝國了,究其根源,與李唐統治者擁有胡族血統有關。這種源於血液內的胡漢一家的想法,促使唐朝對於外邦的外交是以相融為主,而

非是統治的思想。

隋與唐相連,作為同一時期的強盛王朝,他們的外交政策幾乎是相同的,從中央政權的需求考慮,以解決問題為主,運用過多種方法與手段來

對待邊境之上的少數民族。

隋唐對外征戰頻繁,如何對待外邦外族?形式比較靈活多變

中原王朝歷來被周邊的遊牧民族覬覦,華夏大廈地的肥沃土地和富庶的百姓是他們的追求,所以自古以來華夏大地與少數民族的摩擦不斷。隋唐朝之前的朝代是以武力鎮壓為主。

隋唐時期國力昌盛,但是也會同樣面對這樣的問題

,但是隋唐

並沒有選擇這樣簡單粗暴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隋唐對外征戰頻繁,如何對待外邦外族?形式比較靈活多變

因為頻繁征戰一定會影響王朝的經濟,消耗國力,為了減少國家損失,但是又能維持邊境穩定,所以

採取了多種民族政策。

一、隋唐時期中原王朝周邊的少數民族

1、勁敵頗多

隋唐時期剛剛經歷了歷史上一次大的民族融合,此前幾乎是歷史上最黑暗的分裂時期,所以到了隋唐民族漸漸融合,卻也各自保持自己的領域。

隋唐周邊的最強的勁敵是吐蕃和突厥,除此之外還有南詔和新羅等外邦國家。這些國家幾乎全部為遊牧民族,生性彪悍,生活習慣與中原百姓截然不同。

他們的驍勇是威脅中原王朝的最大隱患

,面對這種情況,隋唐並沒有力敵,卻以極其巧妙的政治智慧來對待。

隋唐對外征戰頻繁,如何對待外邦外族?形式比較靈活多變

2、多種方法對待外邦國家

以唐朝統治者為主的對外民族政策是武力與懷柔相結合的,基本上透過三種政策方法來削弱周邊勢力。分別是

“以夷攻夷”“以夷治夷”和“以夷制夷”

,這些交流方法視對方的國力與互動而決定。

政策推動之下,民族文化得以不同程度的融合,最終使得唐朝成為了強盛的帝國,唐朝的皇帝被稱為“

天可汗

”,對周邊小國控制加強。

隋唐對外征戰頻繁,如何對待外邦外族?形式比較靈活多變

二、國力為基礎,以夷攻夷

1、李唐統治者的包容,培養了一批少數民族藩將

唐朝的統治者十分清楚少數民族將士的驍勇善戰,所以著力培養藩將。李唐統治者對於藩將並沒有歧視,而是一視同仕的委任於重任,

比如安祿山、阿史那社爾等等這些都是少數民族的戰將

這些人在效力唐朝時,更加了解少數民族戰鬥技巧,所以在對外族的戰鬥中可以做到

知己知彼

。以夷攻夷的策略就這樣誕生了。

隋唐對外征戰頻繁,如何對待外邦外族?形式比較靈活多變

2、何謂以夷攻夷

唐朝統治者利用藩將來攻克外邦戰將,如此操作,既不傷及自身利益同時還能穩定邊境局面。藩將帶兵,

以夷兵攻打夷兵

,唐朝的中央軍隊很少出徵,這種做法自然減少了唐朝政府的損耗。

以夷攻夷的做法,一定是在看清楚各外邦之間的政治矛盾才能採取的策略,如此可見唐朝統治者的

政治智慧十分強大。

同理,中央政權需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作為基礎才能以此策略來攻擊。畢竟如果不能控制雙方,那麼唐朝也無法進退自如。

隋唐對外征戰頻繁,如何對待外邦外族?形式比較靈活多變

二、相互制約與民族自治

1、以夷制夷的策略

攻打畢竟還是要訴諸武力,制約則顯得更加巧妙。唐朝統治者利用少數民族間的矛盾,進行

相互制約

,如此一來就減輕了他們與中原王朝的矛盾。

比如分化瓦解,分而治之。

這一方面主要是應用於突厥,利用突厥各部落之間的矛盾,隋朝時透過收買來成功分離突厥。

到了唐朝時則利用

“扶弱抑強”

的方法,將南北兩個匈奴集團進行了打擊。康德宗時,為了制約吐蕃,南利用南詔,北與回訖和突厥聯合對抗,最終獲得了西南的穩定。

隋唐對外征戰頻繁,如何對待外邦外族?形式比較靈活多變

2、以夷治夷

這是典型的民族自治加中央皇權的管理方式。以夷治夷考慮到當地的民情,同時緩和了民族矛盾,將少數民族的部落首領封為唐朝的官員,

治理當地自己的部落。

但是少數民族官員沒有決策的權力,各種政令還是要聽唐朝統治者的。此舉既高效又安穩,促使了

民族融合與邊境穩定。

隋唐對外征戰頻繁,如何對待外邦外族?形式比較靈活多變

隋唐時期一改之前朝代的對外政策,更加靈活的處理對外交往。原本中原王朝的統治思想,在隋唐時被

升級為胡漢一家

,這種思想下,統治者更加包容,處理方法也是靈活多樣。

以唐朝強大國力為基礎,周邊小國願意依附於這個強大的王朝,享受王朝帶來的各種經濟與文化利益。從而唐朝盛世時一片祥和,外國使者紛紛來到長安城朝聖,或經商或做官或學習。唐朝統治者的

政治智慧創造了一個美好的國家。

參考文獻:

《淺議唐朝處理民族關係的原則——以唐朝與突厥的關係為例》

《隋書》

《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