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了很多傷離別的詩詞,為何這種情緒特別能勾起古人共鳴

詩詞歌賦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現如今所有年級的語文課本都少不了詩詞歌賦,

從詩詞歌賦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古代文人的豪邁奔放,也可以體會到官場中的各種爾虞我詐,

透過古詩詞我們可以和古人產生情感共鳴,透過古詩詞我們也可以瞭解到古代的種種社會風貌,

可以說欣賞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特質。在所有型別的古詩詞中描寫離別以及鄉愁的古詩詞更容易勾起人們共鳴,其實在中國古代描寫傷離別的詩詞也更能夠引起他人共鳴。

古人寫了很多傷離別的詩詞,為何這種情緒特別能勾起古人共鳴

離別詩詞內容及其意象

1、離別詩詞內容豐富,載體多樣,來源廣泛

唐宋詩詞中有大量描寫離別以及分離場景的作品,這和唐宋時期文人的氣質以及獨特的歷史背景有關,

同時也與詩詞的傳統載體有關,現階段許多學者都對離別詩詞進行了深入研究,離別對於中國人來說有獨特的意義,

李白、李清照等著名詩人都寫過離別詩詞,但是離別詩詞的情境和抒情模式,卻一直很少有人研究,

而且離別詩詞為何能夠引起古人和今人的共鳴,也很少涉及。

離別類的詩詞在唐宋所有的文學作品當中佔據相當大的比例,而且形式內容極其豐富,

可以說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離別成為絕大多數憂愁的來源,詩人和詞人對於親情以及友情又極為看重

,因此給後人留下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這些作品都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餘味悠長,經歷千載傳唱而不衰,至今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

2、離別不只是表達悲傷

其實在古代,離別情緒也更能勾起古人共鳴,一來是因為離別是悲哀的,

唐宋詩詞作者筆下的離別之情,不僅表達感傷,更表達對於未來的期望,

它並不是完全的憂愁,積極樂觀的情緒仍然充滿其中,

這些充滿蓬勃生命活力的詩詞,讓這些離別作品更能引起他人共鳴。

離別並不意味著永遠不會相見,同友人之間的離別大多數都是為了傾訴對友人的思念,

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就渲染了離別的淒涼氣氛,但是意境優美,文字考究,

詩歌的最後兩句看似是描寫送別朋友的場景,實際上透過描寫景色來抒發感情

,不僅沒有讓人感受到淒涼,反而讓人感受到大好河山的美麗壯闊。以景寫情的做法也是唐宋詩詞作者最常用的寫作手法,

這種方法可以更好的讓離別情緒同場景融為一體,而且也更利於傳唱,完全表達哀傷和離別之愁的詩歌,雖然也意境優美,但過於哀傷,不適合民眾的大範圍傳播。

古人寫了很多傷離別的詩詞,為何這種情緒特別能勾起古人共鳴

3、飽受愛情離別之苦,引起共鳴是必然事實

除了友情之外,愛情分離也是最難捨難分的感情,兩個相愛的人天各一方,

有太多的愁緒和依戀,描寫愛情分別的抒情詩詞大多纏綿而沉痛,

詩人在其中注入無盡的思念以及天各一方的無奈,李清照所著的詞中有不少都是在描寫離別相思之苦,《一剪梅》寫的就是相思之苦折磨相愛之人,李清照肯定不想忍受這種異地的煎熬,但他又無計可施,“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將難以消除的憂愁情緒躍然紙上,雖然並未描寫詞人此時的心理狀態,但卻將相思的形象具體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情感如果透過具象描述會失去其本身魅力,這種朦朧的描述留給讀者數不盡的遐想,更能讓讀者體會言外之意,詞人在其中也注入真摯感情,這種飽含深情的詩歌也更利於傳唱。

同樣是描寫愛情分離之苦,

柳永擅長以秋景為襯托,來渲染離別場景,柳永所著的諸多詩詞都以秋天的景象為基調,無論是描寫具體形象還是描寫詞人的心理狀態

,都有一種層層遞進,情景交融的感覺,在古代交通不便,戀人天各一方,人各東西,對於戀人的思念是如此遙遠且漫長,對情人的依戀也如煙波一般無法消散。

雖然封建王朝對於男女之情有諸多倫理道德約束,但是愛人之間的離別之苦,並不受倫理道德的束縛,描寫相思之愁也更能體現二人之間的感情真摯,這些充滿深情的詩句引起共鳴是必然的事實。

古人寫了很多傷離別的詩詞,為何這種情緒特別能勾起古人共鳴

不同視角下的離別情緒,各有千秋不分伯仲

1、女性視角下的離別情緒

不同性別的詩人在描寫離別場景時也會有不同視角,

中國文化比較講究平衡,尤其強調陰陽調和女性的表達方式,和男性視角肯定有諸多不同,

唐宋詩詞中有諸多以女性為主視角表達離別情感的

,自從唐朝以來離別感情,在女性詩詞中的數量日益增多,表達離別情感的女性形象不再是詩詞中的附屬品,而是成為詩詞描寫的主體

,女性也不再是符號化的存在,而擁有了獨特的特定內涵,作為一種獨立存在,成為文學的組成部分。

女性作為抒情獨立視角的出現,突破男性對於文學審美以及思維模式的束縛,建立了以女性視角為核心的詩詞體系,

女性的心靈世界要比男性更加細膩更加敏感,他們可以對周遭事物有更為廣泛的感覺,在描寫離別情感時也更加細緻,

在某種特定情形下,離別詩詞就應該是女性為主體的文學作品。而且女性也可以在心靈世界中挖掘離別意象的美學境界,女性獨特的以柔為美也可以對整個社會起到調和作用,而且隨著女性的社會地位增強,

女性主體的審美視角也逐漸成為主流,有成為時代審美標準和審美追求的趨勢。

古人寫了很多傷離別的詩詞,為何這種情緒特別能勾起古人共鳴

此時女性詞人所著的詩詞可能文學性不強,但是在女性群體中的傳播力度是普通詩詞無法比擬的,女性獨特視角下所描寫的場景也更容易引起世人共鳴。

這些敏感而細膩的情感表達是男性詞人所不具備的,以男性為主體的社會,也需要這種情感表達來做到平衡,

這樣一來無論是男性群體還是女性群體,對於此類詩詞都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引發共鳴也是情理之中。

2、男性視角下的離別情緒

除了女性視角外,男性視角描寫離別情緒也是離別詩詞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男性在表達離別情緒時,無法做到女性那樣細膩敏感,

但是鐵石心腸也可以化作繞指柔,男性詞人中的情緒表達更多是沉重且痛苦的,但是在沉重中也會蘊含對未來的希望,

並不會完全壓抑。

在古代,封建社會作為男性是不允許像女性那樣有如此紛繁複雜的情感傾訴的,

因此男性詞人中更多的會透露出世事無常的無奈以及對未來的激勵,唐宋詩詞的離別情緒不一定都是感傷的,有鼓勵的也有安慰的。

王勃所著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就表達了對友人的鼓勵,王勃安慰朋友說“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男子漢大丈夫要頂天立地,不能和女性一樣在分別時哭哭啼啼,

雖然這種觀點在現在已經不適用,但是古代對男性的要求皆是如此,王勃的詩詞也可以作為官方宣傳的典範。

古人寫了很多傷離別的詩詞,為何這種情緒特別能勾起古人共鳴

3、第三視角下的離別詩詞

以第三視角來描寫離別場景,也是離別詩詞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三人稱視角大多數是以回憶的形式描寫離別場景,而且大多數將情感賦予到物件或者景色當中,這些詩詞大多透過對地點景物的回憶來描寫對於友人或者戀人的依戀,

同時也要表達對於未來的期盼,詩詞當中常見的意象有很多,楊柳長亭,美酒,都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很好的重現了詞人在離別時的情形。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是以第三人稱描寫離別詩詞的典範。

這句詩詞寄情於景,將對友人的思念寄託到景色當中,同時也對自身進行勸誡和寬慰,極其形象生動地表達出離別感情。

這種以第三人稱為視角描寫離別的詩詞,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的限制,也無所謂倫理道德束縛,更容易受到文人士大夫的親愛,

於是無論是當朝宰相還是落魄秀才,都可以用這種形式來表達離愁。

結語:

離別情緒或者說離別,詩詞之所以能夠讓古人今人都有共鳴,主要是因為這種情緒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時有發生,

而且在古代這種情緒是所有文人士大夫所共通的,無論男女,無論地位高低,離別都是平等的

。更何況離別這種悲傷的情緒很容易讓人陷入一種暫時的催眠狀態,

不必擔憂未來,也不必沉迷於過去,就完全的陷入悲傷的情緒中放空自我,這對於深陷名利場的古代詩人來說是尤為難得的。

古人寫了很多傷離別的詩詞,為何這種情緒特別能勾起古人共鳴

參考文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一剪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