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歷史上的“士”

從古至今,民間有很多自稱為“士” 的群體,比如古代的遊士、俠士、壯士、隱士;當今社會有紳士,文人雅士等等。

那麼,士到底是什麼?那些人為什麼要自稱為士呢?

先秦時期,貴族分為四等:天子,諸侯,大夫,士。

說說歷史上的“士”

士,是等級最低的貴族。這一等級的貴族,和前面三種截然不同:天子自不用說,擁有難以想象財富;諸侯和大夫也都是有封地,有官職,甚至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

但“士”,只有一個頭銜,沒有封地,沒有官職,甚至連住的房子都沒有。

因為沒有地方住,所以有些“士”四處遊蕩,因此叫遊士。當然,遊士四處遊蕩,並不是遊手好閒,遊士是有學問的,他們四處遊說諸侯和大夫,甚至天子,以謀求天子的賞識,希望能獲得一官半職,哪怕只是一份臨時的工作,也可以養家餬口,慢慢的讓生活穩定下來。

有些士也不讀書,只習武,他們希望在那個崇尚武力的時代,被天子或者諸侯看中,然後征戰沙場,建功立業,以求穩定的發展。

簡單地說,士,沒有工作,沒有收入來源,空有一個貴族的名號,生活狀態和織蓆販履的劉備差不多。

既然地位那麼低,那麼一些自視甚高的人,為什麼要自稱為士呢?

說說歷史上的“士”

不錯,在貴族的階層裡面,士的等級最低。

但是,在平民階層裡面,士的等級最高:士、農、工、商,士排在第一位。

自稱為士,也就是希望自己能和貴族沾上關係。像諸葛亮那樣,自稱為布衣的真正的世外高人,畢竟是少數。

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誰不願意給自己戴個高帽子呢?士,再怎麼低下也還是貴族。

而且,士沒有封地,不用給俸祿,對於貴族來說沒有什麼影響,因此也沒有人會去管。

所以士就演變成了自封的貴族。只要你願意,你都可以說自己是士。

但空頭銜畢竟不能當飯吃啊,一定要努力工作才行。

因此多數的真正計程車都是勤勉的,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出人頭地,能成為真正的貴族。他們要麼埋頭苦讀,要麼努力鑽研“經世”技能,要麼勤練武功,行俠仗義。

但是,在隋唐以前,這樣計程車依然難有出頭之日。

士,要透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有透過公證的考試。也就是科舉。但是在隋唐以前,中國沒有公證的考試,朝廷要職都被貴族把持,就像皇位一樣,世襲罔替,也就是所謂的宗族制度和門閥制度。

隋文帝雖然建立了科舉制度,但是當時還不完善,而且地方軍閥勢力沒有完全清除;到了唐朝,李世民雖然大力推廣科舉,但其目的並不是為了選拔人才,而是為了讓社會安定下來,讓大家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後來武則天統治的時代,她忙著誅殺李姓貴族,期望穩固自己的權利,所以她其實也沒有認真的推廣科舉制度。

真正透過科舉考試選拔人才,那是宋朝的事情了。

說說歷史上的“士”

宋朝是文治時代。

和唐朝的李世民一樣,宋太祖趙匡胤是從五代十國的腥風血雨中走出來的,他深知崇尚武力的殘酷性,因此從一開始就特別重視科舉。

另一個原因是,唐朝到五代十國,雖然沒有認真的搞科舉考試,但畢竟還是有一些人透過極少數的幾次科舉考試獲得了功名,並且以國之棟樑的姿態,活到了宋朝。這些前朝老臣,有部分獲得了趙匡胤的重用。這些從科舉中獲利的老人,當然更加推崇科舉。

朝廷重視科舉,對於士來說,簡直是天大的好訊息。多年的苦讀,終於有了出頭之日。他們個個都鼓足了精神,拼命的讀書,一大群飽讀詩書的人進入官場,可以說是開了中國歷史之先河。

北宋因此成為中國歷史,甚至是世界歷史上,科學技術發展最快,學術成就最高的一個偉大的時期。

千百年來,遊離於貴族和平民之間計程車,終於揚眉吐氣地站在了歷史的最前沿,站在了王朝的最前沿。

從此之後,士的地位有了根本的改變。到宋朝,我們說計程車,基本是文士,也就是讀書人。直到現在,讀書人獲得的較高等級的文憑,也都稱為士:學士,碩士,博士。我們甚至把那些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稱為“國士”。

士,從無足輕重的末等貴族,逐步走到社會的最前沿,成為令人敬佩的國之棟樑,這是“士”階層努力拼搏的結果,同時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縮影。

說說歷史上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