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經營廣西等地多年,欲與清朝分庭抗禮,康熙為何能以弱克強

三藩的軍隊雖然只佔清代初年全國兵力的十分之一左右,但其兵將受到藩王多年豢養,都帶有家兵性質,且久經戰陣,戰鬥力頗強。

藩王除了額兵之外還私自徵兵,並給府中成年男子發放兵器,經常操練。因而三藩軍隊的戰鬥力是不可小視的,所以清軍在平叛戰爭中常遭敗績。儘管如此,康熙帝卻能夠巧妙分化叛軍,使吳三桂外援盡失,陷於孤立,並迫使其放棄長沙,退走衡陽,而以失敗而告終。

清朝在處境不妙的情況下,為何能夠一舉擊敗吳三桂?

吳三桂經營廣西等地多年,欲與清朝分庭抗禮,康熙為何能以弱克強

一、康熙剿撫並用的策略

孫延齡反叛後,康熙為阻止叛亂勢力的蔓延,迅速作出軍事調整:授副都統根特巴圖魯為平寇將軍,率兵開赴廣東作為平南王尚可喜的援兵共同阻止叛軍勢力向東蔓延;命鎮南將軍尼雅翰、都統朱滿、巴爾布等率兵由武昌水陸並進奪取嶽州、長沙、直入廣西;

命平南王尚可喜與兩廣總督金光祖、廣西提督馬雄協力討伐叛軍。

這些軍事上的部署隨著形勢的發展而有所調整,以適應戰爭的需要。在武力圍剿的同時對叛軍進行招撫。

定藩原藩主孔有德為清朝統一立下汗馬功勞,清朝獲得全國統治權他功不可沒。朝廷對孔有德也是獎勵有加。孔有德殉難後,朝廷更是將他對清朝的忠誠大肆宣揚,把他定位成國家的忠烈之士。

吳三桂經營廣西等地多年,欲與清朝分庭抗禮,康熙為何能以弱克強

清廷對孔四貞是恩寵有加,並將她封為格格,是定藩名義上的藩主。

後來的掌權人的夫人,她對朝廷的懷有感恩之心及與朝廷的關係,多多少少影響到將士們的對清廷的效忠心理。

清廷利用定藩與朝廷這樣的關係,多次在詔諭中提到:“念其(孫延齡)所管官兵,系定南王舊人,受恩累朝,忠義素著,必不甘心從逆,隳棄前勳”,“其所官人員及地方官兵,有能夠擒斬孫延齡投獻軍前者,優加爵賞;或以兵馬城地納款者,論功敘錄;

或力有不逮,能自拔來歸者,亦免罪收用”,“孫延齡雖叛,其所部兵,曾隨定南王效力,國家豢養有年,恐大兵到日,概行誅戮,朕心有所不忍”。

吳三桂經營廣西等地多年,欲與清朝分庭抗禮,康熙為何能以弱克強

對孫延齡的討伐鎮壓亦改為“改過來降,亦從寬宥”。馬雄和線國安相繼投靠叛軍後,康熙也極力爭取他們投降:“今特頒專敕宣諭,爾等果翻然悔悟,棄逆效順,將爾已往之罪,並所屬官吏,悉行赦免。若能剿寇立功,仍加恩優恤。”

康熙透過招撫政策來動搖軍心,從而分化叛軍勢力。

二、團結漢官

從皇太極到康熙,歷任統治者都十分注意籠絡漢族官員,重視他們的作用,也注意提高他們的地位,從而爭取到漢族官員的對清朝的支援。

清王朝從關外起,就重用明末降清的范文程、洪承疇、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人,封以高官顯爵,賜予重祿厚俸,使他們竭誠為清王朝進取中原賣力。

吳三桂經營廣西等地多年,欲與清朝分庭抗禮,康熙為何能以弱克強

除了封爵厚賞以外,還宣佈科舉取士,大力網羅知識分子。

順治時推行尊孔崇儒,提倡封建道德,樹立傳統道德捍衛者的形象,從而清除廣大漢族人民對清統治者心理上的隔閡。熙除了在政府內重用漢人,廣開仕路,在意識形態上標榜崇尚儒家道統之外,還十分勤奮地學習儒家學說和傳統的典章制度,並舉行徑筵大典,令翰林院的講官們由隔日進講改為每日一講,與熊賜履、湯斌等人從容討論儒學的治道,探討施行仁政的辦法。

正是在這樣的政策下,如著名學者黃宗羲前期堅持抗清,在他晚年就稱康熙為“聖天子”,要他的學生們擁護清代的統一。

清廷努力維護國家安定統一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做法,贏得了漢族官員的衷心擁戴和全力支援,因而在平叛戰爭中才會有漢族官員的誓死效忠。

吳三桂經營廣西等地多年,欲與清朝分庭抗禮,康熙為何能以弱克強

例如,廣西巡撫馬雄鎮寧死不降,傅弘烈的英勇奮戰和寧死不屈。

康熙團結漢官的政策“不僅使一些尚未公開表示支援吳三桂的人服從他的命令,而且還能使大部分曾經背離朝廷的人也重新站到他這一邊來”,是平叛戰爭獲得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廣西各族人民對平叛戰爭的擁護和全力支援

廣西在歷經明末苟捐虐政的破壞後,清初又是兵禍連年,桂林成為南明永曆政權駐地和瞿式耜、大西軍李定國抗清鬥爭的中心,戰禍連綿,廣大人民遭受無盡苦難,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各族廣大人民需要安定的社會局面來休養生息,恢復生產,發展社會經濟。

吳三桂經營廣西等地多年,欲與清朝分庭抗禮,康熙為何能以弱克強

統一和安定是廣大人民的共同要求。

早在孫延齡開始叛亂時,巡撫馬雄鎮就指出:“廣西人民不甘從逆”。對於早已過著安寧生活的人民來說,根本不願意再受戰亂之苦。所以孫延齡參叛後,他的部將士兵們也隨著戰爭的繼續逐漸產生了反叛情緒,他們多次拒絕北上協助吳三桂作戰;馬雄叛亂後,他母親“欲令其孫承先持書赴廣西招降”,都說明了人心所向。

傅弘烈前往桂、滇、黔少數民族地區招募義勇組建平叛軍隊時,得到各族人民的熱烈支援,很快就有五千人應徵。傅弘烈的軍隊在軍餉不足、裝置較差、人數不夠的情況下,屢戰屢捷,在於他的軍隊得到各族人民的支援。

傅弘烈率領廣西各族人民平定叛亂的事蹟,說明廣西各族人民和全國人民一樣堅決要求祖國統一,反對分裂叛亂。

吳三桂經營廣西等地多年,欲與清朝分庭抗禮,康熙為何能以弱克強

四、從全國範圍來看,吳三桂的叛亂也是遭到人民群眾反對的

吳三桂製造分裂,屠殺人民,違背全國人民意志,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援,也得不到絕大多數漢族官員將士的支援。“天下士夫皆有望治之心,並無從亂之意。

逸民遺老,亦早已痛恨三桂之,尤無人贊助藩變者。”以反清著稱的思想家王夫之堅決拒絕為吳三桂寫當皇帝的“勸進表”,寧願隱居深山,也不肯為三藩做事。

吳三桂雖以復明為號召,但是大多數漢人仍然忠於清朝:直隸、山東、河南、安徽等地無人反應,江南、西南的響應者則是少數社會上層人士;在廣大的人民、下層兵士中,不僅沒有出現順治年間那種轟轟烈烈的抗清景象,相反斥責三藩搞分裂的呼聲愈益高漲。

如康熙十五年尚之信反清時,廣東人民就堅決反對,並斷言廣東三年後依舊歸清朝。

吳三桂經營廣西等地多年,欲與清朝分庭抗禮,康熙為何能以弱克強

原來支援三藩叛亂的鄭經,這時也察覺出吳三桂等人的狼子野心。康熙十五年,他在發動對耿精忠的戰爭時,指責吳、耿說:“我在海外數十年,奉稱明號。今吳稱周,耿稱甲寅,是以來攻。……爾家皆我敵國也”。

就連顧炎武這樣一位堅定的明朝忠臣也不能寬恕吳三桂先前的背叛。

吳三桂“在明亡明,事清叛清”的形象遭到人民的厭惡。

這充分說明,吳三桂為分裂祖國、稱帝割據而進行的反清活動,破壞國家統一,是違揹人民意願和歷史潮流的。各族人民對叛亂則深惡痛絕,他們看穿吳三桂裂土稱帝的面目,一致聲討他們發動的這場反動戰爭。

吳三桂經營廣西等地多年,欲與清朝分庭抗禮,康熙為何能以弱克強

連遠居北方的察哈爾、科爾沁等蒙古部都主動請求派出兵馬討伐吳三桂;

清軍入滇時,雲南各族熱烈歡迎中央政府的軍隊,“所在棵苗(彝族)皆仰慕”,紛紛下山“輸饋糧糗”,“鄉導前驅”,由此可見三藩的叛亂毫無社會基礎。

康熙以堅定的平叛決心和傑出的軍事才能,領導平叛戰爭取得勝利。

但是勝利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平叛戰爭的正義性,在於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援。恩格斯說到歷史人物的動機背後的動力時,有這樣一段話:“與其說是個別人物,即使是非常傑出的人物的動機,不如說是使廣大群眾,使整個整個的民族,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間又使整個整個階級行動起來的動機”。

吳三桂經營廣西等地多年,欲與清朝分庭抗禮,康熙為何能以弱克強

正是全國各族人民要求統一,反對分裂的鬥爭是實現和鞏固國家統一的根本力量。全國人民要求和平安寧、反對戰爭的強烈意志,以及在長達八年的戰爭中,各族人民和軍隊奮勇作戰討逆,南方和西南各省人民積極支援平叛大軍,這是戰爭取得勝利的最重要因素。

各族人民平定三藩叛亂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說是正義力量的勝利。

吳三桂等人發動的叛亂,目的在於搞分裂割據,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援,失敗是必然的。

而清朝平定叛亂則是維護國家的統一,符合人民的願望和利益,能得到各族人民群眾的支援。任何分裂主義者,不管打著何種旗幟,開始時勢力有多大,喊出什麼蠱惑人心的口號,最終必敗。

吳三桂經營廣西等地多年,欲與清朝分庭抗禮,康熙為何能以弱克強

五、總結

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亂過程中,排程全域性,以湖南為主線,以江西、浙江為東線,陝西、甘肅、四川為西線,各戰場相互配合,逐漸佔據了戰爭的主動權。

康熙自始至終親自參加了平叛戰爭的全盤指揮,且指揮得當,又嚴格軍紀、賞罰分明,在驛遞之外每四百里置筆帖式保證了軍報的及時傳遞。

同時他分化瓦解、剿撫並用的策略,重視對叛軍將士的招撫;重視發揮漢人的作用;注意保衛重要財賦地區為平叛戰爭提供有效的經濟保障等。

廣西平叛戰爭的勝利除了戰略上的運用得當,還有各族人民對平叛戰爭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