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為何選擇簽訂澶淵之盟,又如何影響雙方發展,改變後世格局

作為常年處於交戰狀態的雙方,

北宋王朝與遼朝

之間的矛盾在經過時間的流逝之後也得到了一定的緩和。最終雙方

簽訂了著名的澶淵之盟

,規定不在進行交戰,和平共處。

這次盟約的背景是

遼朝蕭太后與遼聖宗親自帶領軍隊不斷南下,侵略宋朝邊境

在宋朝宰相寇準的極力勸導之下,宋真宗御駕親征,親自前往澶州地區督戰

在這場戰爭中佔據下風的

遼朝,

很快就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利地位,

想要透過和平盟約的方式來得到戰場上不能取得的成果。

本就渴望和平的

宋真宗

不假思索地同意了他們的建議,

立刻派遣使者出使

,雙方開始約定議和之事,這便是澶淵之盟的由來。

自從

北宋王朝建國

以來,

遼朝就對這片肥沃的土壤有了覬覦之心

,多次派遣軍隊前來邊境地區挑釁

不說,還掠奪了大量的財物,屠殺了無辜的百姓,給邊疆地區的社會秩序以及百姓日常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侵擾。

宋遼為何選擇簽訂澶淵之盟,又如何影響雙方發展,改變後世格局

雖然

宋朝軍隊

也在多位將領的帶領下

積極抵抗

,奈何遼朝騎兵速度極快,戰術也是較為靈活,使宋朝方面

始終不能將其全軍覆沒。

北伐戰爭失敗後

宋朝

更是

對遼朝心存畏懼

,也逐漸從主動進攻轉移到被動防禦上面來。

遼朝

則野心高漲,更加

堅定了擴充領土的想法

不斷南下侵擾宋朝。

蕭太后統治時期,遼朝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很快

蕭太后便帶著兒子御駕親征,對宋朝發動了一場戰爭。

訊息傳回京城之後,宋朝文武百官開始商議,到底是選擇繼續向南方逃跑,還是與之一戰?

宰相寇準

極力勸導

之下,當時的統治者

宋真宗

這才堅定了自己的志向,

決定御駕親征,勢必要打退敵軍。

宋真宗

還是沒有信心,哪怕已經親自前往戰場,也仍舊感到

忐忑不已

。直到他前往澶州北城轉了一圈,這才感受到宋朝軍隊的實力,也安下心來。

宋遼為何選擇簽訂澶淵之盟,又如何影響雙方發展,改變後世格局

他留下寇準在北城處理其他事宜,自己則居住在更加安全的南城。這個時候

遼朝

也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那就是

孤軍深入,戰線拖延過長,物資補給實在困難

蕭太后

早在出戰之前就做了兩手準備,既可繼續出戰,也能夠與之議和,見此,她果斷採取第二個方案,

遣使者向宋朝表達了自己願意與宋朝交好的想法。

不管旁人怎麼想,蕭太后的這個想法可謂是正合宋真宗之意。幾乎沒有任何遲疑,

宋真宗

立刻寫信

表示

宋朝也不願意繼續交戰,

願意與遼朝建立友好外交關係。

並派遣自己的親信

曹利用擔任使臣

,前往契丹商議議和之事。

得知訊息後,

寇準

急忙返回南城,

勸誡宋真宗

。在他看來,遼朝本就處於下風之中,現今正是擊敗他們的最好時間。若是錯過,那想要等下一次機會的出現就不再容易了。

宋遼為何選擇簽訂澶淵之盟,又如何影響雙方發展,改變後世格局

邊疆其他將領

也是這樣的想法,

紛紛附和寇準的說法

。奈何

宋真宗

實在太過懦弱,根本就

沒有任何想要繼續戰鬥的念頭。

再加上朝中文武百官大多是士大夫階級組成,他們更不願意繼續交戰,甚至聯合起來攻擊寇準。

寇準

一度陷入

孤立無援

的境界,無奈之下他只好

勉強同意了與遼朝建立合約關係

。如此一來,雙方都有了想要議和的想法,那剩下的事情就太過容易。

宋真宗貪圖安穩,

根本就沒有考慮到國家財政的實際情況,還私下對使臣說

:“

只要不割地,遼朝要多少財產都可以答應。

皇帝無能

,但

寇準可不是糊塗之人

,使臣即將出使之前,他

暗地裡囑咐這位使臣

,說若是超過了

30

萬就斬掉他的頭。使臣誠惶誠恐地答應了寇準,表示一定盡力而為。

宋遼為何選擇簽訂澶淵之盟,又如何影響雙方發展,改變後世格局

就這樣,

曹利用

身負所有人的期盼,

前往遼朝軍營談判

,最終與之達成了協議,協議中規定宋朝與遼朝從此之後是兄弟關係。遼聖宗年紀小,就將宋真宗稱為兄長。

兩國以白溝河為界線,遼朝主動放棄瀛州以及莫州表示自己的誠意。

雙方正式退兵,若是有盜賊擅自越過邊境逃跑,雙方都不能夠有幫助其隱匿的想法。

而兩個國家之間的邊疆城市部署也一同往前,不得修建更多的城池堡壘以及增派更多的軍隊。作為

戰勝國

,遼朝也享有一定的待遇,宋朝必須每年向他們提供十萬兩的軍費。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條約,就是

雙方可以在邊境地區設定市場,允許兩國人民進行自由的貿易往來。

這樣一來極大促進了邊疆貿易地區的發展,也使南北雙方的物資得到了流通。

澶淵之盟結束後,北宋依照之前協約的規定,在邊疆多座城池設定了專門的市場,允許百姓自由貿易。

宋遼為何選擇簽訂澶淵之盟,又如何影響雙方發展,改變後世格局

北宋先進的印刷技術和制瓷技術開始向遼朝傳播,而宋朝政府也用香料,茶葉,瓷器等物品用來交換遼朝方面的牛羊,駱駝等牲畜

,也算是彌補了雙方物資的不足。從這兒也足以看出澶淵之盟雖然對於宋朝來說並不友好,但也結束了兩個國家長久以來的戰爭狀態,促進了雙方經濟的發展。這也為宋朝政府節約了大量的戰爭開支,避免了過量士兵長期鎮守邊疆給朝廷帶來的賦稅壓力。

對於兩個國家而言,澶淵之盟的簽訂都使他們鬆了一口氣。當時遼朝的實力已經不比從前,他們也要從現實情況出發,長時間的戰爭消耗絕不是能夠輕易承擔的。

之後的百餘年裡,雙方一直沒有爆發戰爭。

這也使

兩個政權放鬆了對軍隊的訓練

,導致

後來被女真族擊敗

遼朝

為了苟延殘喘,

只好向西方遷徙

宋朝

同樣失去了淮河流域的大量領土,

被迫向金朝俯首稱臣

。在我看來,得到這樣的結局都是他們咎由自取的,若是在當初就吸取教訓,仍舊保持軍隊訓練力度,那就算女真族崛起,也有一戰之力。

參考資料:

《臨川集

卷八七》

《馬正惠公知節神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