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唐盛世到安史之亂,從繁榮昌盛到腐敗,解析大唐衰敗原因!

自古以來,我國的封建王朝都會經歷重建、發展、巔峰到衰弱週而復始。俗話說得好,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無論是哪個王朝都脫離不了這一點。在王朝走向衰落的時候,都會有一個重要歷史節點。而對於唐王朝來說這一節點無疑是安史之亂,除此之外還存在哪些因素使這個強盛的帝國逐漸土崩瓦解的呢?

從大唐盛世到安史之亂,從繁榮昌盛到腐敗,解析大唐衰敗原因!

圖1

大唐對少數民族特殊政策

認同這個觀點的人佔有很大的比例,因為自中唐以來就有過這種說法,認為唐朝的滅亡和不夠完善的少數民族政策有很大的關係。我們知道了隋唐都是建立在亂世之中,而唐朝更是接納了很多少數民族入住中原,但是對於少數民族的安置問題卻處理得不妥當,所以這也導致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以及靠近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缺乏對唐朝的認同感,沒有強烈的向心力,這無疑會導致這些地區的人民容易被反動勢力策反。

當然,也有不少人反對這一說法。因為他們認為唐朝的民族政策是比較成功的,因為唐朝任用的少數民族官員都對唐王朝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而且唐朝的民族政策十分有利於民族融合。清朝與唐朝的政策類似,都是將最高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任用許多其他民族優秀將領。

從大唐盛世到安史之亂,從繁榮昌盛到腐敗,解析大唐衰敗原因!

圖2

根據史料分析,唐太宗的政策是正確的,但到了唐玄宗時期就出現了一些問題。在李世民時期,真正的大權都是掌握在“自己人”而李隆基時期卻沒能延續這一方案,這種使得一些重權被外人奪取。這一點在兩位皇帝任用的將領就可以發現不同,李世民多任用一些少數民族貴族,而李隆基卻不注重他們的身份地位,很多都是寒門子弟,例如安祿山曾經就是一個死囚。

雖然任用優秀的人才不應該看中他們的身份地位,但是古代貴族擁有的歷史責任感和榮辱感卻是多數寒門子弟不曾擁有的。那些古代貴族一旦忠於唐朝,就會承擔起大唐給予的責任,而且少數民族的貴族子弟在當地有一定的名聲,也更容易獲得當地人的支援和擁戴。反觀寒門子弟。即便他們獲得了權利也很難取得當地人的擁戴,而且他的權力一旦超過當地的貴族還容易造成貴族的反叛。

不公平的科舉制度

從大唐盛世到安史之亂,從繁榮昌盛到腐敗,解析大唐衰敗原因!

圖3

同樣還有一種說法也是值得深思,那就是安史之亂的爆發是落魄的軍人和不得志的文人共同策劃的。雖然唐朝建立了科舉制度,但是真正的核心權力仍然掌握在門閥貴族手中,大多數出身寒門的文人很少能獲得真正的權利。而科舉制的推行原本是給這些寒門子弟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但是這些人才選拔制度不能滿足唐朝文人的需求。因為從唐詩可以看出唐代多認為自己懷才不遇,而且多數懷才不遇的才子並不會像其他朝代一般隱居山林。

對於那些多年不能中榜的文人來說,他們想要出人頭地的機會十分有限。所以在科舉考試落榜之後,很多文人都會前往唐朝邊境投靠藩鎮軍閥,這其中有很多有名的才子,例如李白。同樣這些藩鎮軍閥同落魄文人一般有相同的境遇,所以他們對現實社會非常不滿,想要改變社會的不公。一旦一文一武,兩種力量結合在一起就會對原有的社會制度造成巨大的衝擊。

從大唐盛世到安史之亂,從繁榮昌盛到腐敗,解析大唐衰敗原因!

圖4

吸取了唐朝滅亡教訓的北宋,在政治上採用重文輕武的策略,同時大量任用文人,使得讀書人的出路更多。即便是多年不中榜的文人也可以在中央傾向性的政策中獲得大力支援,透過一些其他渠道獲得一些職位,所以說在宋朝文武結合的情況基本被杜絕。但是宋朝大量利用一些沒有真才實學的文人,也給宋朝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所以說這種不公平的科舉制度導致一些文人對社會極度不滿,從而結合武將對唐朝社會的根基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過度的開邊政策

唐朝時期對少數民族的戰爭不在少數,而且唐玄宗李隆基窮兵黷武,極力對外擴張。有人透過開元時期的大量軍費記錄證明,唐玄宗開邊過度消費國庫的事實,但是這一觀點並得不到史學家的認可。

因為唐朝時期經濟繁榮,即便軍費開支再多,也不會使國家經濟受到拖累。還可以透過漢宋兩朝與唐代的對比,可以發現唐朝的軍費開支並不多。而且唐朝經濟始終處於上升時期,因此李隆基在位時期的軍費開支根本就不會造成過度消費國庫的現象。而且唐朝採用的是戰養戰的方針,在對外戰爭時期,即便消耗了大量的軍費,唐代還可以利用佔領地的部分資源獲得經費。這些策略可以說不僅沒有使國內經濟受到拖累,還促進了它的發展。

從大唐盛世到安史之亂,從繁榮昌盛到腐敗,解析大唐衰敗原因!

圖5

之所以有這種想法,是因為對於唐朝開邊政策的認知並不全面。很多人會將這種現象歸咎於皇帝或者某一位將領。 根據史料記載,的確存在很多想要在邊疆地區建功立業的將軍。例如,王忠嗣在鎮守邊疆時,他的手下就認為跟他在一起不能獲得前途的發展,於是對他的命令也是陽奉陰違。

為了安撫自己的手下,王忠嗣也不得不採取一些激進的對外策略,在保證百分之百勝利的情況下才會出兵攻擊少數民族,使手底下計程車兵、將領可以獲得一些升遷的機會,但是這畢竟不佔多數。

和邊疆地區計程車兵相比內地計程車兵一般嚮往和平。唐朝長時期的和平安定使得內地竟然出現了一些沒見過武器士兵的數代年輕人,一些距離長安比較近的地方部隊戰鬥能力急劇下降,這也就使得在安史之亂爆發時一些內地守軍一聽見叛軍的號響就被嚇破了膽,甚至有些守軍一見叛軍來襲直接投降。

從大唐盛世到安史之亂,從繁榮昌盛到腐敗,解析大唐衰敗原因!

圖6

在《仁本第一》有這樣一段話:“一個國家地域遼闊,但是卻窮兵黷武必定滅亡;天下雖然和平安定,但是忘記戰爭必定會遭受危機。”這一點從唐朝來看可以說是十分明顯,邊疆戰士的“好戰”,內地中央軍的“忘戰”。可以說這一時期的唐朝滅亡已是大勢所趨。

不完善的軍政制度

唐高宗改革之後,府兵制逐漸被淘汰。唐玄宗李隆基繼位之後,將徵兵制度徹底轉變為募兵制。要明白的是均田制的土地政策只是府兵制的一個保障,但是均田制的劇烈變動不足以影響到府兵制的改變。所以朝廷廢除府兵制之後,仍然保留了原本的土地政策。到了唐朝中後期,不論是守衛邊疆的地方士兵還是終身服役的中央軍,都是透過募兵制招募的。可以說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轉化,使軍隊走向了職業化程序。

但是在轉變過程中不夠完善也使得部分軍隊地方化以及發展實力的崛起,為唐朝埋下了滅亡的種子。安史之亂究竟為什麼會出現?根本原因就是節度使制度。

從大唐盛世到安史之亂,從繁榮昌盛到腐敗,解析大唐衰敗原因!

圖7

在唐朝軍事實力最強勁的時期,李世民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府兵制,使得貞觀時期唐軍戰鬥力可謂是世界第一。到了唐高宗時期繼續沿用這一政策,也使得唐高宗時期達到了唐朝版圖的巔峰。到了中唐以後,不少權臣看到軍政制度轉變帶來的壞處,所以鼓勵恢復府兵制。

結語:

很多人認為唐朝不能將天下的財富聚集於國都之內,這也導致地方權力擴大,從而威脅到了中央朝廷,從而引發了藩鎮割據的嚴重問題。但是凡事皆有利弊,雖然這一政策的確是地方勢力過大,但也有利國利民的一面,在安史之亂時期,即便唐朝國都被叛軍佔領,唐朝仍然可以藉助豐厚的地方資源進行反擊,這就可以看出這一政策的有利之處。

從大唐盛世到安史之亂,從繁榮昌盛到腐敗,解析大唐衰敗原因!

圖8

當時東南地區極為富庶,唐朝可藉助東南地區勢力東山再起,就拿張巡堅守睢陽三年來說,如果地方沒有強大的實力,單憑不屈的意志,也會被早早攻陷。反觀北宋時期的靖康之亂,國都一旦被攻陷,北宋立刻土崩瓦解,地方根本就沒有反擊的實力。所以說唐朝時期的軍政有利有弊,不能將唐王朝的衰敗歸於某項軍政的實施,這是片面的。可以說貞觀、開元兩大盛世的出現,就是由於唐朝各項政策有利的體現;天寶年間的動亂皆是由於弊端造成。

後世的歷代王朝,都借鑑了唐朝的興衰,即便是生於現代的我們,也能從中收穫很多寶貴的經驗。從唐朝滅亡來看正是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所以我們應該以史為鑑,擁有憂患意識。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

《中國曆代通俗演義》

《舊唐書》

《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