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潏水如今的文獻記載,當是秦漢之際,真實水源水域的冰山一角

先秦以來,兩週文化不斷滋潤中華文化:既有文化基石作用的華夏禮樂,又有百家爭鳴爆發的儒道境界。無論哪一種,都有長期浸潤八百里秦川的經歷。這些文化遺產淵源傳承,至秦焚書坑儒慘遭屠戮,直至兩漢才逐漸重新恢復文化興盛,傳承文化血脈。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古代典籍十分少,既是書厄所致,亦是書籍難以儲存之故,更是幾千年文化流傳自然優勝劣汰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現代能夠看到的關於秦漢及以前終南山的記載更加少。與之相關的長安城南水系記載,如潏水,同樣隻字片語,難以全覽當時概況。

研究潏水如今的文獻記載,當是秦漢之際,真實水源水域的冰山一角

本文所研究的潏水文化,只能從這些浩瀚文海中悉心提取珍貴遺珠,從漢長安城和終南山的文獻中,按圖索驥式尋找和研究關於潏水水脈及其文化的微薄資訊。研究潏水如今所能見到的文獻記載,當是秦漢之際真實水源水域的冰山一角。我們要做的,是將所有的潏水水域作為研究物件,共同發掘潏水在秦漢之際的文化蘊涵和文化意義。兩漢文獻資料中的潏水記錄非常稀少。

研究潏水如今的文獻記載,當是秦漢之際,真實水源水域的冰山一角

從零星的記載來看,潏水之源為漢長安城南的終南山,水流從大峪(或稱大義峪)流出,一路向西北方向流淌,經由長安城西往北注入渭水。對這段河流水域有明確記錄的,只有《史記》《漢書》和《三輔黃圖》。此河在《漢書》等文獻中還有另外三個名稱,分別是“泬”、“沈”、“沉”河。稀少的資料對我們研究潏水來說,困難重重。藉助南北朝《水經注》來看潏水具體的水流樣貌,這是潏水河流地理記錄最詳細最早的文獻:“上承皇子陂於樊川,……西北流,經杜縣之杜京西;西北流,經杜伯冢南。……泬水又西北,經下杜城。……泬水又北經長安城西,……泬水又北流注渭。”

研究潏水如今的文獻記載,當是秦漢之際,真實水源水域的冰山一角

隋唐之後潏水水域經過種種人工或自然的改動變化,已經與最早的水域有相當大的區別。因此不論文獻材料還是實際地理地貌,能夠查閱的兩漢潏水資料珍貴稀缺。透過《史記》《漢書》《三輔黃圖》和《說文解字》具體分析兩漢文獻關於潏河的記載情況:現存的兩漢文獻可以分成兩大類,一是歷史政治文獻,一是偏文學文藝類文獻。

研究潏水如今的文獻記載,當是秦漢之際,真實水源水域的冰山一角

對這兩種進行文獻的資料彙編,以潏河的“潏”字搜尋關鍵:古代單音字單獨成詞的特徵,“潏”的含義除了河流名稱之外,還有其他含義;同時在查詢資料過程中,潏水的搜尋還應該以“泬”、“沈”、“沉”河這三個別稱進行,以防文獻遺漏;在隋唐之後的文獻中,我們還找到了“坈”河這種說法。一條河流歷代所用的名稱雖多,但文獻記載真正從終南山而出、經樊川東北流而後長安城西北上入渭的那條河流,只有非常少的記錄。

研究潏水如今的文獻記載,當是秦漢之際,真實水源水域的冰山一角

首先以“潏”為檢索關鍵詞,兩漢涉及的文獻一共十部。包括註釋在內出現過的“潏”字頻率、以及有效次數(為本文所指“潏河”的;非註釋,為原文的)情況如下:依次為“潏”字的出現總次數、文獻正文“潏”字的次數、正文中特指本條潏河的次數、文獻註釋“潏”的次數、以及註釋中特指本條潏河的次數。

研究潏水如今的文獻記載,當是秦漢之際,真實水源水域的冰山一角

從上述中很直觀的能夠了解到潏水在兩漢文獻中的記錄情況。我們所需要重點關照的,是確為潏水的四部有效文獻:《史記》《漢書》《說文解字》和《三輔黃圖》,14處記錄。其他書籍所記錄的“潏”字,僅僅只是它的另外含義,與長安城南潏水無關。同樣代表潏水的別稱“沈”水,除了《漢書》提到一次,其他文獻全無潏水之義。潏水的另外兩個別稱,在兩漢文獻中葉並未找到相關資料。

研究潏水如今的文獻記載,當是秦漢之際,真實水源水域的冰山一角

大約這樣的稱謂變化是在兩漢之後。《史記》中的“潏”水記載如下:所有潏河的確切記錄共七處,正文一處註釋六處:卷一七:酆鄗潦潏,集解郭璞曰:“皆水流貌,音決。”索隱應劭雲:“潦,流也。潏,湧出聲也。”張揖雲:“又有潏水,出南山。”姚氏雲:“潦,或作‘澇’也。澇水出鄠縣,北注渭。潏水出杜陵,今名沇水,自南山皇子陂西北流注昆明池入渭。”案:此下文“八川分流”,則從涇、渭、灞、滻、豐、鎬、潦、潏為八。晉灼曰:“從丹水下則有九,從灞以下則七。”案:今潏既是水名,除丹紫二川,自涇渭以下適足八川,是經營乎其內也。又潘岳關中記曰“涇、渭、灞、滻、豐、鎬、澇、潏,上林賦所謂‘八川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