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眼中只有兩個國家,一個叫大漢,另一個叫還未歸附的大漢帝國

他的眼中只有兩個國家,一個叫大漢,另一個叫還未歸附的大漢帝國

漢武帝:

萬里盡烽煙,雄圖載史篇

寫漢武帝肯定沒有好的效果,同寫秦始皇無異,但對這樣一位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是必須要寫的,不然便不成其為歷史,而本週在頭條的搜尋中,漢武帝這三個字是“熱詞”,看來民眾對他關注的熱枕還是很高的。

《漢武大帝》是我看得不多的長篇電視劇之一,而且看過不止一次,同秦始皇相比,漢武帝給人的感覺要親切得多,我最喜歡的其實並不是他那豐功偉績,而是他的率性而為。

他敢娶一位歌姬為皇后統率六宮;他敢任一馬奴作帝國大將軍橫掃匈奴,他敢將別人的私生子視為已出的培養並重用,敢將託孤大事拜於一生的死敵之子。

他的眼中只有兩個國家,一個叫大漢,另一個叫還未歸附的大漢帝國

當然,最耀眼的是他不顧別人如何質疑,任用十幾歲的霍去病,金戈鐵馬,犁庭掃穴,飲馬瀚海,封狼居胥,從此,匈奴遠遁,從此漠南無王庭,一雪漢初高祖呂后之恥。

秦皇漢武,歷代相提並論,都是我們歷史上“祖龍”級的帝王,至於唐宗宋祖等等,怕就等而下之,不在一個層級之上了。

若說漢武帝的功績那就多了去了,說個不輸秦皇應該不算太過分,他頒佈推恩,組建內朝;他整治豪強,令行禁止;他鹽鐵官營,幣制改革;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崇演禮學,制度文章;他降服西域,死拼匈奴,一舉結束多年被外夷欺凌的頹勢。

他的眼中只有兩個國家,一個叫大漢,另一個叫還未歸附的大漢帝國

但是,這一切都是與被指責為好大喜功和窮兵黷武緊密相連,他不僅耗盡了文景兩代留下的全部財富,而且社會人口減半,百業凋敝,民不聊生,加上晚年又自持昏庸,迷信方士,這些都引得後世對他的讚美時,也有了很多詆譭的聲音。

好在最後的他懸崖勒馬,輪臺罪已,及時調整了策略,使得漢王朝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發展軌道,又經過霍光等人的努力,迎來了大漢王朝的昭宣中興。

漢武帝一生所做之事,如果要簡而言之的話,就兩件事,一為對內的政治和經濟改革,一為對外打擊匈奴和征服西域。

他的眼中只有兩個國家,一個叫大漢,另一個叫還未歸附的大漢帝國

前者發展了自秦皇以來的諸項措施,最大程度地發展和完善了帝國體制;後者使四周敵寇從此不敢再小視我大漢民族,再經後來昭宣兩朝,及元帝時藉著匈奴內部分裂,大漢王朝對周邊的國家來說,已呈天朝之勢。

可以說,正是自武帝始,漢民族有了自信,有了雄踞世界東方的根本,也使得我中華文明得以延續數千年而不絕,“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試想,沒有武帝,何來這霸氣的大漢最強音。

成大事者不拘細節,對漢武帝的評價就是班固的那句話,“雄才大略”,其他一切語言都顯得無力。

評價漢武帝,我總覺得有兩個人似乎是如影相隨,一個是秦始皇,另一個則是隋煬帝,這兩個都是短命王朝,殘暴是他們共同的特徵,但在評價上,一個是千古一帝,一個是暴虐昏君,天上地下,不可同日而語。

他的眼中只有兩個國家,一個叫大漢,另一個叫還未歸附的大漢帝國

但是,隋煬帝明顯是被低估了,他是歷史上被黑得最慘的帝王,他與漢武帝有個共同點,就是犧牲了當代人的利益而贏得了後世的福祉,也就是說,是用當代人的不幸換來了後代人的幸福。

如果秦始皇和漢武帝相比,前者定下了我們華夏民族的基本骨骼,後者則打出了華夏文明的凜凜神威,千秋功業,唯此二位。

作為一個農耕民族要想同遊牧民族對戰,這在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處於劣勢,沒奈何地只能修築長城以圖自保,但那綿延的石牆如何能擋得住鐵騎洶湧,劉邦不服,借打敗項羽的聲威與匈奴血拼,結果是白登被圍,差點被弄去大漠放羊。

而正是漢武帝,在目睹了自己的姐姐被送去和親,隱忍了多年以後,果斷地作用衛青、霍去病及李廣等將帥,北出大漠與匈奴血戰,雖然沒有最終解決邊地問題,但卻是將匈奴打得滿地找牙,從此不敢犯邊,這卻是不爭之事實。

他的眼中只有兩個國家,一個叫大漢,另一個叫還未歸附的大漢帝國

在他的眼中只有兩個國家,一個叫大漢帝國,另一個叫還未歸附的大漢帝國,他打的都是“立國之戰”,可以說,漢武帝是歷史皇帝中唯一同秦皇比肩的帝王,除這二人之外,其他都不值一提了。

打仗打的是錢,漢武帝為消除外患而進行的戰爭,其正義性是毋庸置疑的,當然,戰爭的結果是擴大了帝國版圖,這也是武帝希望的看到的,對於一個雄心壯志的帝王,有這個心思那太正常了,誰不想開疆拓土?

他花光了文景兩朝留下的所有積蓄,這個很正常,但說他是窮兵黷武就有些過分了,正是他的神武,打出了我中華第一帝國,打出了漢家千年的底氣,而後世也因漢族這一令人驕傲的名字而形成了凝聚力,永遠地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他的眼中只有兩個國家,一個叫大漢,另一個叫還未歸附的大漢帝國

打匈奴顯示的是漢武帝的血性,但他並不是一味的征戰,漢武帝雖未完全根除匈奴的威脅,卻使得自古一直威脅著中原的匈奴再無還擊之力,及至匈奴分裂,才有後來宣元之時臣服的匈奴。

他同時也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和經濟措施來支撐這場戰爭,雖然百姓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然而這種戰略決策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無比正確的,儘管有國內空虛,民不聊生之嫌。

張騫出使,悠悠的大漠駝鈴,將絲綢之路的燦爛一直延續為今天的自豪;原本是匈奴佔據的牧馬之地,成為我大漢的一個個郡縣;鹽鐵專營為後世提供了經濟管控的標本;獨尊儒術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

他的眼中只有兩個國家,一個叫大漢,另一個叫還未歸附的大漢帝國

“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自今事有傷害百姓,靡費天下者,悉罷之”,他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一

個自負

了一生的帝王,在最後關頭能夠自省過失,頒《輪臺罪已詔》公示天下,這是多麼宏大的胸襟。

讀著他的《罪已詔》,你可以看見一位自負了一生,為大漢帝國的利益傾盡畢生精力的雄主眼眶中的熱淚和心中的酸楚,他還有很多大事未曾做,雄圖霸業還沒有實現,可他已來不及做了,他已沒有時間了,必須要為帝國在他身後的順利轉接作準備了。

於是,他託孤霍光,殺了最後陪伴在他身旁的鉤弋夫人,為的是避免“子幼母壯,危及社稷”為的是呂后之禍不再現,從此,冰冷的長夜和著無眠的淚眼,可以想象他作此決定時心中的煎熬。

他的眼中只有兩個國家,一個叫大漢,另一個叫還未歸附的大漢帝國

要我看,漢武帝是最不該“罪已”的一位皇帝,他的為之努力一生的大業是中華民族的千秋大業,為此而付出的民力凋敝之代價,也在國力能夠承受的限度上,苦了當代而福澤千秋,從長遠的觀點來看,怎麼說都是值得的。

如果不打仗,一心的發展經濟,國家自然富裕,如兩宋一樣,但國富不代表國強,宋人悲慘的歷程一直也被後世指責和同情,試想,沒有漢武帝,依當時匈奴的實力,怕那“靖康之難”早就在漢朝之時發生了,也許我大漢都會被滅族!

歷史自有定論,他做了他應該做的事,他無愧於雄才大略的一世明主,他所做的一切,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功名,而是民族的尊嚴,國家的強盛。

他的眼中只有兩個國家,一個叫大漢,另一個叫還未歸附的大漢帝國

平心而論,漢武帝不是完人,作為一位有大功亦有大

過之

人,後人對他失誤之處有指責,這並不奇怪,但是,評價一位歷史人物,一定要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來看方不失偏頗,就整體來說,他是一位能與秦始皇比肩的偉大帝王,這個是誰都必須承認的。

他上承文景之治開鼎盛,下啟昭宣中興延治世;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使大漢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

壯哉漢武,偉哉漢武,冠於百王,罪在當代,功蓋千秋,長樂未央,大漢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