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的滅亡不同於大國,多數滅亡於分裂,越小越容易內部分裂

東亞歷史第452篇:國家或朝代為什麼會滅亡?

小國、弱國最大的憂慮是野心勃勃的鄰近強國。小國為了避免被被併吞,國防和外交都必須注重。鄰國如果太強太近,小國只能小心伺候。如果是在多個強國中間,那麼就得考慮多面外交政策,夾縫中求生存。但弱國面對強國,最可怕還是發生內部分裂。

小國的滅亡不同於大國,多數滅亡於分裂,越小越容易內部分裂

漢朝、唐朝及清朝,是中國歷史上國力最強盛的三個朝代。當時有許多遊牧部族,或是獨立的小國家都在這些朝代的威脅之下生存。這些國家其實有些也不算小,在部分的時間裡甚至曾經對上述的朝代分別造成巨大的威脅,但最後卻漸漸衰落。

小國的滅亡不同於大國,多數滅亡於分裂,越小越容易內部分裂

匈奴曾經是西漢最大的敵人。漢武帝窮盡一生之力,耗盡國家所有資源,想要征服匈奴,卻沒能如願。匈奴後來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在公元前85年,狐姑鹿單于死,發生嚴重的繼承問題,一派擁立單于的幼子,另一派聲稱狐姑鹿單于遺命原本是要傳位給弟弟的,以至於匈奴一分為二,國家漸漸衰弱。公元前58年,匈奴又一次大分裂,五單于並立,國中大亂,最後又分成南、北匈奴。南匈奴竟出兵協助漢朝將北匈奴完全逐出塞外,自己想漢朝投降,成為附庸國。

小國的滅亡不同於大國,多數滅亡於分裂,越小越容易內部分裂

唐朝時有三個外患:突厥、回紇和吐蕃。反過來說,這三個國家最大的威脅時唐朝。突厥在北方突然崛起,隋文帝無法取勝而倍感威脅,於是採用長孫晟的離間策略分裂突厥。唐太宗是長孫晟的女婿,有樣學樣,繼續離間策略,突厥人中計,分裂成為東、西突厥,也逐漸衰弱。東突厥再被離間分裂,以至於滅亡。

小國的滅亡不同於大國,多數滅亡於分裂,越小越容易內部分裂

西突厥則是自己內部發生內亂,國家衰弱,最後被唐朝滅掉。隋、唐兩朝對突厥不斷使出同樣的離間手法,不止十次,而突厥人竟一直到滅亡了還不能醒悟,說來可悲。回紇及吐蕃在唐朝中葉時都曾經幾乎和唐朝一樣強大。武則天因為打不過吐蕃,只好離間吐蕃王與論欽陵國師,使得吐蕃王殺掉論欽陵全家。吐蕃後來與回紇之間戰爭不斷,導致兩國都國貧民困。

小國的滅亡不同於大國,多數滅亡於分裂,越小越容易內部分裂

此後,回紇內部發生嚴重分裂,政鬥失敗的一方從外面招引不同的敵人入侵,經過黠戛斯、沙陀部及唐朝大軍三次分別受邀前往征戰屠殺,回紇於是滅亡。吐蕃內部的貴族也因為宗教信仰及利益衝突之爭嚴重分裂,發生政變,墀(chi)祖德贊及朗達瑪兩位贊普先後被殺,爆發內戰。平民及奴隸趁機革命,吐蕃因而陷入數百年的黑暗時期。

小國的滅亡不同於大國,多數滅亡於分裂,越小越容易內部分裂

清朝曾經有四大敵人:北元韃靼、臺灣鄭氏王朝、準噶爾蒙古及太平天國。北元韃靼最後一任林丹汗以高壓手段控制蒙古各部族,又發生信奉黃教與紅教的分歧,內部產生裂痕。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因而有機會以分化的手段降服蒙古。臺灣鄭氏王朝的鄭成功忌刻好殺,許多部將叛逃,後代又兩次發生繼承問題,引致流血鬥爭及分裂。鄭成功的部將施琅投降清朝,最終為康熙皇帝帶兵征服臺灣。

小國的滅亡不同於大國,多數滅亡於分裂,越小越容易內部分裂

準噶爾蒙古的噶爾丹與策旺叔侄不和,策旺不但扯噶爾丹後腿,又坐視噶爾丹與康熙皇帝決戰而敗亡。乾隆朝時,阿睦爾撒納為了謀求個人利益而引清兵入侵自己的部族,最後準噶爾因而被滅種,是歷史上最慘的一幕。太平天國初起時,氣勢如虹,卻因為自家人自行分裂,自相殘殺,被曾國藩帶領湘軍、淮軍分別滅掉。

小國的滅亡不同於大國,多數滅亡於分裂,越小越容易內部分裂

總之,弱國面臨強國時,內部分裂是自行滅亡的快捷方式,比政治腐敗還要可怕。不但中國如此,歷史上的日本及朝鮮也是一樣。日本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源義經的故事。源義經被兄長源賴朝迫害,無處可去,只得投奔到陸奧。陸奧國守藤原秀衡不顧源賴朝的威脅,收留了源義經。秀衡死後,繼承的兒子泰衡卻因為源義經威名太盛而產生疑忌,又攝於源賴朝的威脅而逼死源義經。泰衡不明白源義經時國之干城,一旦死去,源賴朝遂無所顧忌,派大軍長驅直入,滅了陸奧。

小國的滅亡不同於大國,多數滅亡於分裂,越小越容易內部分裂

七世紀中葉,高句麗泉蓋蘇文殘暴,弒殺國王。唐太宗御駕親征都無法征服高句麗。到後來泉蓋蘇文死,兄弟及兒子們陷入爭奪權力的漩渦,以至於泉蓋蘇文的一個兒子投奔唐朝,一個弟弟投奔世敵新羅國,並都自願做敵人的嚮導。唐朝的武則天和新羅武烈大王金春秋因而共同出兵,摧枯拉朽一般迅速滅掉高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