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時期的詩壇集中湧現出理念各異的派別

宋詩是在唐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又自具特色。文學史上提到宋詩,有時作為宋代詩歌的簡稱,有時則指某種與唐詩相對的詩歌風格。其成就雖不如唐,但對後世的影響仍然很大。

從北宋開國到宋真宗趙恆朝七八十年的時間裡,宋詩基本上沿襲唐風。主要流派有以王禹偁為代表的白居易體(簡稱白體),魏野、林逋為代表的晚唐體和楊億、劉筠、錢惟演為代表的西崑體。這段時期以雕章麗句、多用典故的西崑體影響為最大。11世紀初二三十年的詩壇,基本上為它所把持。

兩宋時期的詩壇集中湧現出理念各異的派別

宋仁宗趙禎時,歐陽修、梅堯臣、蘇舜欽等青年文學家,在反對駢文,提倡古文的同時,主張大量創作以反映國計民生為傳統的古體詩,以配合當時的政治改革運動。這一時期,梅堯臣同情民間疾苦的名篇《田家語》《汝墳貧女》,蘇舜欽反映宋廷積貧積弱社會問題的《城南感懷呈永叔》《慶州敗》,歐陽修揭露官府腐敗的《食糟民》等古體之作陸續問世,名重一時,朝野詩風為之一變。宋詩議論化、散文化的獨特面目,也在此時初步形成。

11世紀後半期,王安石、蘇軾相繼主盟詩壇,宋詩創作形成第一個高峰期。王、蘇兩人政治見解和詩歌主張多所不同,但銳意創新,力圖建立個人風格的不倦追求則一,被公認超出唐人的同類作品。

兩宋時期的詩壇集中湧現出理念各異的派別

王、蘇兩人刻意求新而創作的一些小詩,如王詩《泊船瓜洲》,蘇詩《題西林壁》,或以新鮮的意象示人以奇想,或以豐富的哲理發人以深思,歷久而傳誦不衰,也為宋詩增添了不少光彩。

這一時期的重要詩人還有黃庭堅、陳師道等,並出蘇軾門下,但詩風與蘇氏不同。黃庭堅作詩,有所謂“點鐵成金”“脫胎換骨”的方法,目的是“以故為新”,後來多起而效法者,形成在南北宋之際影響十分巨大的江西詩派。

南宋前期,抗敵、北伐成為詩人表現的重大主題,愛國詩的大量湧現,使宋詩在這方面成為超越前代並給後世以莫大影響的典範,是這一時期的主要貢獻。以陸游為代表的中興詩人,紛紛從江西詩派的束縛下解脫出來,建立起自己的風格。陸游的“從軍樂”、楊萬里的“誠齋體”、范成大的田園詩,均能獨自網開一面,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兩宋時期的詩壇集中湧現出理念各異的派別

南宋後期,再也沒有出現比較重要的詩人。先後活躍在詩壇上的“永嘉四靈”和“江湖詩派”,為詩宗賈島、姚合,重新走宋初的沿襲晚唐詩風的老路。直至宋末文天祥等愛國志士以血淚凝成的正氣歌留名汗青,宋詩才最後迸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亮光。

宋詩多流派,當與佛教宗派思想的刺激以及政治上黨爭紛繁的原因有關。如北宋末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列黃庭堅以下二十五人,後又有所謂江西詩派一祖三宗之說,一如禪宗之“法嗣”傳衣。列名之人均以名節自勵,氣味相投。至於文學觀方面的不同,因而造成詩家的門戶之見,壁壘森嚴,則與“詩話”的黨同伐異有著互為因果的內在聯絡。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