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飲食生活的轉變與宋代宮廷、貴族的奢靡生活相照應

嘉興縣的儒者聞人茂德,

“喜留客食,然不過疏豆而已”,自稱“開豆腐羹店”的老闆;溫公任崇福,“每五日作一暖講,一杯、一飯、一面、一肉、一菜而已”。部分士大夫還提倡節食,認為適度的飲食有助於養生。如北宋宋祁曾雲:“食者,人仰以生也,適則飽,過則病,甚病者死。”

士大夫飲食生活的轉變與宋代宮廷、貴族的奢靡生活相照應

蘇軾曾作《節飲食說》一詩,主張對飲食要有所節制,此與他信奉道教不無關係。士大夫在飲食過程中還注重素食,湧現出大批詠唱素食的作品,如黃庭堅的《食筍十韻》、蘇軾的《菜羹賦》等。士大夫不僅追求節儉、樸實的飲食生活,還將飲食上升到自我修養、生活態度的高度,以飲食約束自己。

士大夫飲食生活的轉變與宋代宮廷、貴族的奢靡生活相照應

總體而言,士大夫飲食生活的轉變與宋代宮廷、貴族的奢靡生活相照應,即北宋前期飲食較為簡樸,北宋中晚期及南宋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其對飲食生活的要求逐步增加,崇尚奢靡的飲食生活。宋代平民百姓的飲食生活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現象,富民階層飲食生活的奢靡不亞於官僚貴族,而普通平民則出現食不果腹的現象。

宋代的富民階層是指宋代民戶中的富裕者,主要包括地主階級中的鄉村上三戶以及坊郭戶中從事商業、手工業等行業的富裕者,不包括地主階級中的皇室、官戶、吏戶、僧道戶。富民階層經濟充裕,有能力追求更好的飲食生活。

士大夫飲食生活的轉變與宋代宮廷、貴族的奢靡生活相照應

目前考古發現中有關飲食文化的影象資料中反映了此種情況,如湖北襄陽檀溪宋代壁畫墓M196,墓主為富裕平民,該墓東壁的庖廚圖、西壁的備茶圖,分別繪製有10人,各侍者分配有不同的工作,製作食物、備茶、送茶,各司其職。

此外,白沙一、二號宋墓、登封箭溝宋代壁畫墓、林州市李家池宋代壁畫墓、登封黑山溝宋墓、洛陽新安縣梁莊北宋壁畫墓等富裕平民墓中均出現有墓主宴飲的場景,證實其十分重視飲食生活的享樂。從宋代飲食文化的影象資料看,富裕平民在飲食時,食用的食物主要有主食(包子、饅頭、烙餅等)、肉食、瓜果等,十分注重多樣的食物結構。

士大夫飲食生活的轉變與宋代宮廷、貴族的奢靡生活相照應

飲食時,配以茶、酒等飲品,食物和飲品相結合,注重飲食均衡,且伴隨有伎樂、雜劇表演等助興節目,飲食環境優雅。由此可見,富民階層的飲食生活較為奢靡。中國古代社會的文人墨客歷來偏重於描述貴族、官僚、地主等社會地位較高、經濟富裕的人群的生活,而對地位低下的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則較少涉及,使得研究宋代普通平民的日常飲食生活存在一定侷限性。

本節主要依靠宋代影象資料中所見普通平民的日常勞作、生活場景,並結合零星文字記載,力求還原宋代下層民眾的日常飲食生活。宋朝政府實行不抑兼併、自由墾闢的土地政策,鼓勵支援地主階層進行土地兼併。南宋時期,土地兼併更為嚴重,大量土地集中於少數官戶、地主手中,普通民眾生活更為艱苦。

士大夫飲食生活的轉變與宋代宮廷、貴族的奢靡生活相照應

宋代墓葬中出土有大量的買地券,以河南漯河市出土的《盛密買地券》為例,該石券記載了墓主盛密從東海魚手中購買墓園地的情況,內容涉及到立契時間、買地人及買地緣由、地價、地界等,是當時社會上土地買賣、土地產權轉移頻繁的有力佐證在此種情況下,地主階層憑藉雄厚的經濟實力成為土地的最終持有者,而大量被剝奪土地的普通平民為了謀求生存,則淪為地主的附庸。

其中一部分普通平民成為地主的私家奴僕,從事糧食加工(舂米、推磨等)、庖廚、日常侍奉等工作。宋代飲食文化影象在描繪主人宴飲享樂的場景時,主人周圍侍者群立,似隨時準備為主人服務,後廚中準備食物、茶酒的侍者各司其職,維持了宴會的有序進行。

士大夫飲食生活的轉變與宋代宮廷、貴族的奢靡生活相照應

這類僕侍雖有微薄的收入,但不足以維繫日常家庭飲食開銷,日常飲食極為簡單。還有一部分無地或少地農民,“少有半年之食”,長期受到統治者的剝削和壓迫,經濟拮据,在飲食生活上十分艱辛,為了生存不惜食用野草、蕨根、榆皮等,無力講求食物的種類、飲食的環境等。

歐陽修曾雲:農民“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不過數月。甚者場功甫畢,簸糠麩而食秕稗,或採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窮苦百姓常煮菽、粟等粥為食,實際上主要是因為家境貧寒,煮粥可以節省糧食,屬不得已而為之,而不是出於自身對粥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