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今日薦書 ‖《燕食記》,葛亮寫出了一部“嶺南夢華錄”

讀創/

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魏沛娜

8月4日,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作家葛亮的最新長篇小說《燕食記》,並在北京紅樓公共藏書館舉辦了以“時間的味蕾”為主題的新書釋出活動。活動邀請了白巖松、楊慶祥、閻晶明、潘凱雄為嘉賓。中國出版集團黨組成員、總經理李巖,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也出席了釋出會。

《燕食記》透過40餘萬言的篇幅,以宏闊的筆力書寫中國近現代歷史,是葛亮繼《北鳶》《朱雀》後潛心耕耘的全新長篇小說。小說沿著嶺南飲食文化的發展脈絡,以榮貽生、陳五舉師徒二人的傳奇身世及薪火存續為線索,借關於美食的跌宕故事,以細緻入微的文筆,生動描摹出中國近百年社會變遷、世態人情的雄渾畫卷,堪稱呈現粵港澳歷史文化版圖的精心之制。

讀創今日薦書 ‖《燕食記》,葛亮寫出了一部“嶺南夢華錄”

▲《燕食記》

葛亮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2年8月

據瞭解,小說題為“燕食記”,意為古人日常的午餐和晚餐。周朝確立“三餐制”,意味著禮制的開始,由此確認了中國人“民以食為天”的日常俗理。《燕食記》正是從粵港吃茶點的習俗生髮開來,不僅博古通今展現了中國自古以來宏博精深的飲食文化,且深刻探討了在時代變幻、家國逢難之際,飲食是如何安撫人心、凝聚起中國人的精氣神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認為:“葛亮對美食描繪的精細,在當代小說中實屬罕見,這是一本美好之書。”

從葛亮有《燕食記》的創作意圖開始,編輯與作家一路相伴而行,六年間見證了葛亮走訪粵港等多個地區的採風歷程,也見證了這部作品由十多萬字到四十多萬字的創作歷程,讀中改、改中讀,既高度信賴,又相互寬慰,共同期待它由枝節到脈絡,終成磅礴氣象。文學評論家、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感嘆道:“《燕食記》從嶺南飲食風物著眼,寫出大灣區世紀滄桑……其間涉及多重掌故,在在可見作家的考證與想象功夫。出虛入實,歎為觀止。”文學評論家、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也盛讚《燕食記》對生活細節的描寫和把握,認為“《燕食記》是中國文學近年來的重要收穫,他堅持寫人間煙火,大的歷史有時候是不經意的,有時候是閃現的,虛構的人物穿梭在紀實的生活之中,讀來令人在溫馨樸實之中又有驚心動魄的感覺。”

全書落筆於飲食,其所描繪的卻是近代百年的中華世事人情,眾生百態皆入書中:嶺南的氣候時令、菜蔬瓜果,漫長的海岸線與山林鄉村,天空四野的雲霞雨霧、日月星辰,南來北往的文人墨客、販夫走卒,街簷的旗幡、茶樓的招牌,寺院廟宇、亭臺樓閣,還有戰爭、流徙,有朱門的離散蕭索,亦有平民的溫存安好,林林總總方方面面,堪稱“嶺南夢華錄”。

導演許鞍華說:“在葛亮筆下,嶺南是深刻的,且多了一重歷史維度,內寄深情;讀他的新作《燕食記》,借飲食勾勒出百年粵港史,因真實又增一層深刻。”這不僅是一部嶺南地區的飲食流變史,更是一部中國人的精神立足史。葛亮要寫的,就是這由來久遠的飲食文化背後的人,以及人的精神。小說以飲食為切口,首先出現在小說中的便是各類廚師,他們或得名師真傳,或因家學積累,其中卻也不乏天賦異稟者,出身草莽卻能自悟於閭巷鄉野,因一手好味道而聲名遠播。以廚藝謀生的人,無論“大按”“小按”還是“紅案”“白案”,他們所堅守的技藝和味道,若一言以蔽之,就是人情世故、練達文章。天南地北的食客,聚集一堂,有些吃個新鮮,更多的,卻是在尋找人生記憶中難以忘懷的片段。

《燕食記》選取粵港美食作為故事和人物的落腳點,以四兩撥千斤之態,自然而然將廣東、廣西、香港、福建、上海聯結起來,既打通了整個嶺南的空間壁壘,又以飲食的傳承、流變、革新輕鬆勾連起近代百年嶺南歷史。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楊慶祥認為,這部小說是對中國文學地理創作版圖的重大推進。在這一點上,它的文學成就幾可以比肩《白鹿原》之於陝西,《長恨歌》之於上海,《塵埃落定》之於川藏。“百年粵港史”的命題一直橫亙在嶺南作家面前,當代文學必須有所建構有所回答。《燕食記》在此作出了十分成功的嘗試。

審讀:孫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