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個很特殊的官職,叫“道臺”,幾乎沒有人能說清他是幹啥的

清朝的官制,基本沿用明朝,中央有內閣,六部,地方有總督,巡撫,知府,縣令。這些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

有一個官職,叫“道臺”,幾乎很少有人能說清楚,他到底是幹什麼的。

其實,按照正規的稱呼,他應該叫“道員”,“道臺”只是大家對他的尊稱,就好比民國的團長,被人稱為“團座”一樣。

比如,慈禧的老爸惠徵,就是安徽候補道員,可惜,命不好,候補了很多年都沒有撈個實缺,太平軍打到安徽的時候,他帶著一家老小跑到了鎮江,最後在鎮江去世了。

比如,《紅樓夢》中林黛玉的爸爸林如海,一開始就是揚州鹽道,後來升任湖北糧道。

清朝一個很特殊的官職,叫“道臺”,幾乎沒有人能說清他是幹啥的

那麼,

這個“道員”到底是個什麼官?他和知府到底誰的官階更高,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講一下。

上級工作多,“道員”來幫忙

明清時代,地方行政區劃主要是

三級,類似於我們現在的省市縣三級管理體制。

當然,也有一些特殊的,比如“州”,很多人就迷惑了,這個“州”和“府”到底誰管誰?

這個“州”,分為兩種。

一種是“直隸州”,他和“府”是一個級別的,同樣歸“省”管,就好比我們現在說的“省管縣”,比如河南的濟源,他以前就是焦作的一個縣,後來獨立出來由省裡直接管轄。

一種是“散州”,地域比一般的縣要大一些,他的級別在“縣”之上,但是和“縣”之間沒有上下隸屬關係,同樣歸“府”管。

另外,還有一個特殊的“府”,就是“順天府”,直接歸皇帝管理,沒有哪個省能管他,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

明朝時期,

一個省的主管領導有三個,分別是“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這三個人都由皇帝任命。

布政使,從二品,主抓全省工作,相當於一把手,但是側重於行政工作,一般被人尊稱為“

藩臺

”;按察使,正三品主抓全身政法工作,相當於二把手,一般被尊稱為“

臬臺

”;都指揮使,主抓軍事工作,他比較特殊,官居正二品。

這三個人,加上學政,鹽運使,基本就組成了一個省的領導班子。

布政使對他們有領導權,但是沒有任免權

到了清朝的時候,都指揮使就沒有了,替代他們的是八旗駐防各省的將軍,俗稱“

八旗將軍”

,他們的品級很高,從一品,別說布政使了,就連總督,都管不住他們,各省的八旗將軍,由皇帝直接管理,任何人都無權過問。

由於布政使和按察使地位幾乎相當,因此,在工作中就會出現矛盾,為了調和矛盾,皇帝就派出一個人到當地進行調解,這個人叫“巡撫”。

一開始,巡撫是臨時的,相當於“巡視工作組”,到地方上去檢查指導工作,後來皇帝覺得有個巡撫挺方便,逐漸就成了固定的職位。

巡撫,一般被人尊稱為“撫臺”。

明末農民起義頻發,皇帝需要在各省之間調兵,為了統一協調指揮各省,皇帝派出了“總督”,統轄幾個省,到了清朝時期,

“總督”就變成了一個固定的官職,位居正二品,被尊稱為“制臺”。

不過一般都加兵部尚書銜,高配從一品。

總督和巡撫之間其實沒有上下級關係,他們的直接上級都是皇帝,總督管轄多省,主要側重於軍事,兼管行政和經濟,巡撫管轄一個省,主要側重於行政,兼管軍事和經濟。

清朝一個很特殊的官職,叫“道臺”,幾乎沒有人能說清他是幹啥的

無論是總督還是巡撫,他們都是妥妥的一把手,負責決策,具體幹活的還是布政使和按察使。

但是,一省的工作,千頭萬緒,布政使和按察使一個人也忙不過來呀,得需要幾個副手。

於是,在布政使下面設定了左右參政,從三品,在參政下面設定了左右參議,正四品。在按察使下面設定了副按察使,正四品,副按察使下面設定了僉事,正五品。

這些職務,都是“道員”的前身,他們各管一攤,有人負責條線上的,比如專門管收稅,專門管驛站,專門管鹽業,有人負責區域的,比如專門管某幾個府。

到了清朝以後,這些職務全部取消,統一用“道員”來代替,

其中布政使派出的叫“分守道”,按察使派出的叫“分巡道”,河運總督派出的叫“河道”,漕運總督派出的叫“糧道”。

道員也有不同的分工。

有人負責幾個府的工作

相當於知府的上級

,這種道員,就類似於我們以前的“地區”。比如著名的上海道,他的正式名稱是“分巡蘇松太常兵備道”。下轄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 太倉州三府一州。

上海道臺的許可權很大,一方面節制三府一州,相當於這四個地區的直接上級,另外節制當地綠營兵,可以有調兵權,同時,因為上海地處沿海,道臺還兼管海關事務。

上海道臺一般幹幾年就可以直接升任按察使或者布政使,越級升任巡撫的也不在少數。

有人負責某個專項工作,相當於現在的省廳。

比如有糧道,驛傳道,兵備道,海關道,馬政道,運河道,水利道,鹽法道等等。

總而言之,“道”,在清朝並不算是一級組織,他只是省裡的派出機構。

清朝一個很特殊的官職,叫“道臺”,幾乎沒有人能說清他是幹啥的

按照品級來說,道員是正四品,是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下級,但是,從雍正年間開始,“道員”成了一個熱門職務。

因為雍正特別喜歡搞“密摺”,他賦予了道員一個特殊的權力,那就是可以上“密摺”,打個小報告,揭發一下巡撫的私生活,品級也開始提高,最高可以給到正二品。

光緒時期,御史李慈銘就曾經批評過這種現象,他說:

今則外官道員多至二品,其封皆至一品矣。得之太易,則人不知恩,予之太驟,則士無由勸。尊卑不別,等級不明。

在清朝前期,分守道,一般側重行政稅務,分巡道,一般側重於政法,但是,到了後期,一般都會加兵備,兩者基本沒啥區別。

知府,是一個純粹的地方官,而道員,從本質上來講,還是屬於“省官”,而且大部分都會晉升為按察使或者布政使。

因此,

在清朝,道員是一個妥妥的肥缺,無論是在品級上,權力上,晉升空間上,都要比知府略高一籌。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歷史百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