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呼籲恢復土葬,稱:土葬是給人最後的體面,你怎麼看?

《周禮》中提到“眾生必死,死必歸土”

我國的土葬文化來源已久,從原始社會開始,就出現了“半坡文明”,乃至後來的夏朝,殷商等朝代,都一直沿用土葬法。土葬雖然是一種風俗,但在封建社會時期,也是另一種身份的象徵,古人認為“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所以古人認為,人死後,人的靈魂才能得以昇天,為了慰藉到另一個世界的靈魂,所以會隨之陪葬大量的物品。

北大教授呼籲恢復土葬,稱:土葬是給人最後的體面,你怎麼看?

其中要數商代最具代表。根據記載,商代和西周時期,墓葬規模,還有棺槨層數,以及陪葬品,都達到了 一個厚葬的高峰期,即大多王孫貴族在死後,家人們會用奢侈的殉葬品與其一起埋入墓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繼位後,更是為自己修建了一個規模龐大的陵墓,光是已出土的陪葬坑就有400多個,除此之外,秦始皇陵還有各式各樣的宮殿,用來陳列大量的奇珍異寶,整個陵寢的佈局奇特,內涵豐富,不少專家學者在勘測後表示,秦始皇的陵墓就是按照咸陽皇城和宮城來建造的。古人在建造墓地時,又講究風水,秦始皇陵南靠驪山,北臨渭水之濱,非常符合“依山環水”的說法。

北大教授呼籲恢復土葬,稱:土葬是給人最後的體面,你怎麼看?

從舊石器時代,中國的土葬形式就分為多種,比如甕棺葬,石棺葬,洞室墓,從戰國時期一直盛行於六朝至隋唐時期,漢初,四川一帶還流行一種土葬法,那就是船棺葬。自古以來,土葬時還講究殯葬儀式,這是對死去親人的一種祭奠,又分為初衷,報喪,哭悼,守靈,入殮,出喪,守孝7個步驟。

之所以我國土葬能夠盛行千年,其實這個漢族文化習俗有關,早在上古時期,百姓都以務農為生,只有農耕才能讓人類得以生存下去,於是古人們將土地視為生命之根本,再加上土在五行哲學據中的位置,代表生長,所以人們認為,為了儲存試著生前的權勢和地位,為其建造陵墓,長埋於地下。

北大教授呼籲恢復土葬,稱:土葬是給人最後的體面,你怎麼看?

如今,土葬基本已被廢除,改為了火葬,這樣即可節約土地資源,又可減少環境汙染,像美國,英國,日本等國都以實行火葬法。但是近年來,不少專家對火葬法提出了質疑,北京大學吳飛,就曾對宗教人類學,中西文化比較有深入的研究,1999年獲北京大學哲學碩士學位,後赴美深造,回國後擔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他表示,火葬就是把死去的人當垃圾處理,只有土葬才是給人最後的體面。

他為何這麼說呢?第一,土葬是一種已知環境汙染物的來源,比如人體放射性元素,還有防腐液裡含的有害物質,都是可能造成環境汙染的因素。但是火葬也一樣會對環境造成影響,根據研究發現,火葬場所盤方的無子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重金屬和永續性的有機汙染物,這些同樣是對人體和自然有害的物質。

北大教授呼籲恢復土葬,稱:土葬是給人最後的體面,你怎麼看?

另外,傳統的土葬需要佔用大量的土地空間,這對於一些土地空間稀缺的國家來說,並不是一個好的方法。這也是為何各國火葬盛行的原因。但從宗教思想,還有風俗文化上來看,土葬的確能夠給人一種安慰感,古人常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對於長輩十分敬重和孝順,不敢隨意損傷自己的身體。

北大教授呼籲恢復土葬,稱:土葬是給人最後的體面,你怎麼看?

第二點,如今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一個物質社會,吃穿用行,樣樣都需要用金錢來換取,生活壓力倍增,大多數人年老後,失去了勞動能力,那麼相對的收入也要降低許多,有的,甚至只能靠吃老本度日,而根據我國規定,人死後,是需要埋葬在制定的公墓地點的,也就是說,人體骨灰是不能隨意埋葬,而是要事先購買一處墓地,這樣才能安葬。

北大教授呼籲恢復土葬,稱:土葬是給人最後的體面,你怎麼看?

根據相關政策規定,各地的墓地價格與地區經濟相關,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而且有一些墓地還不是永久使用,和房屋一樣,是有使用許可權的,這對於一些人來說,自然是接受不了的,畢竟人死後,都講究入土為安,如果買了一個墓地,等到了年限,難道還要將先人的骨灰挖出來,再重新找地方埋葬?而北京大學吳飛教授,也是考慮到各種利弊後,才提議恢復土葬,讓中華歷史文化得到傳承。